建国初期“五马进京”,哪几位有资格授元帅?邓公是其一

作者:相忘于江湖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五大野战军六大行政区主官纷纷进京。
其中,1952年秋到1953年春短短半年多时间,先后有五大行政区的一把手陆续调入京城,从地方大员转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这5位被董必武老人誉为“千里驹”的大区负责人分别是:
西南局邓公、西北局习政委、东北局高岗、中南局邓子恢、华东局饶书记。
5位大区负责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其中高岗最受主席器重,所以被称为“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但是5个人都没有参加1955年大授衔,如果参与评衔,谁最有可能被授元帅军衔?
图片
刘邓首长和张际春、李达
一、建国初期的六大行政区
从当时行政区划和军区建制来看,六大行政区党口、政口和军队的最高首长,分别是第一书记、军政委员会主席、军区司令员和政委。进京“五马”和后来的十大元帅,都在各大行政区任要职。
林罗刘开创的东北区,书记、军政委员会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四大要职,都由高岗一肩挑。而在此前,这些职位都是“一元化”的林总集于一身,由此可见主席对“东北王”高岗的信任。
从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沿袭而来的华北区,第一、二、三书记分别是薄书记、聂荣臻、刘澜涛,军政委员会主席是董必武,华北军区司令员是聂荣臻,军区政委则是薄书记。
西北区,彭总四大职位一肩挑。只有第二、第三书记是习政委、马明方。
华东区,书记、军政委员会主席和军区政委都是饶书记,只有军区司令员由陈毅担任。
离开东北南下的林总,把东北的担子留给高岗,自己则身兼中南区四大要职于一身。由于中南区的第二书记罗荣桓在四野南下时就留在京津地区养病,实际上林总的助手只有第三书记邓子恢。
六大行政区中,西南区成立最晚,当初三龙际会大西南的局面继续存在: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是邓公,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第三书记、西南军区司令员是贺老总。
图片
建国初期的邓公
二、第一个进京的邓公曾列元帅第七
1952年8月,周公访问苏联,邓公抽调入京任副总理。
早在1950年10月,刘邓大军另外一位搭档、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已经奉命进京,主持选址、筹建陆军大学(后定名南京军事学院)。邓公进京以后,贺老总主持西南区的全面工作。
11月,贺老总被调入京任体委主任,西南区工作由宋任穷主持。
邓公在西南区“三驾马车”里年龄最小,但革命经历非常传奇,而且政工、军事、外交、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到见解,是不可多得的全面性人才,也是主席的“患难之交”。
邓公16岁赴法勤工俭学,旅欧6年多时间既结识了周公、陈毅元帅等战友,还磨炼了意志开阔了视野。回国后和刘伯坚等人到冯玉祥西北军工作,随后和张云逸等领导了左右江起义。
红军时期,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解放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和二野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区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
1953年初的评衔中,邓公拟授元帅,在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位居第七位。
图片
习政委
三、备受彭总和主席信赖的习政委
1952年9月,邓公进京一个月后习政委也被调入京城。
此前,习政委的身份是西北区第二书记,彭总在1952年10月被委任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952年4月回国主持军队工作。但是,第一书记职务依然保留,习政委实际上主持西北区工作。
主席抽调习政委进京,出任宣传部部长,时年仅39岁,年富力强。
主席让他接替老资格的宣传部长陆定一(副部长是主席秘书胡乔木),就是看准了这位干将虽然出身农民家庭不算知识分子出身,但青年时期就和刘志丹等人深孚众望,而且非常善于宣传工作。
习政委和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开辟了陕北根据地,抗战时期既担任过地委书记,也担任过旅政委;解放时期,协助彭总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能文能武,搞宣传更是被主席称赞“炉火纯青”。
术业有专攻,习政委主要从事地方和宣传工作,所以1955年没有参与评衔
图片
“东北王”高岗
四、“一马当先”的高岗有元帅资格
1952年10月,有“东北王”之誉的高岗第三个进京。
六大行政区的党政军首脑,只有3个大区是“四合一”的:第一书记、军政委员会主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集于一身。这3个人分别是“东北王”高岗、“西北王”彭总和“中南王”林总。
彭总和林总都是井冈山时期跟随主席南征北战的战友,高岗和主席相识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对比华北区聂荣臻、董必武,西南区刘伯承、贺龙、邓小平,华东区饶书记、陈毅,可以看出高岗地位真是“一马当先”。进京后,主管几乎和政务口平级的计委。
高岗不算是一个标准的军事指挥人才,但是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给了主席很大的支持;解放时期,在东北战场解除了林总入关的后顾之忧;抗美援朝,又在东北军区成为志愿军后勤保障坚强有力的后盾。
新中国成立后,44岁的高岗和朱老总、张澜等人成为6位副主席之一。
1953年初,在拟授元帅的名单中,坊间流传很广的就有高岗。有的甚至把他列在林总之后、刘伯承元帅之前,当然,不管什么样的版本,以高岗的历史贡献和当时的职位,位列元帅并不意外。
但是,高岗自己葬送了大好前程,部下张秀山、张明远、贺晋年等人也受到影响。
图片
邓子恢
五、解放初期“弹劾”陈毅的邓子恢可授大将
1953年1月,中南局的第三书记邓子恢也被抽调进京。
邓子恢进京以后的任职,是农村工业部部长也是计委副主任,是高岗的副手。主席和周公之所以让邓子恢担此重任,是因为从24年前的1929年,主席等人就和邓子恢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对他的才能很了解、很信任。
邓子恢在土地革命时期,开辟了闽西根据地,在主席落难时鼎力相助,成为“患难之交”。主力红军长征后,邓子恢和张鼎丞等坚守闽西;抗战时期,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但是在误杀高敬亭的事件中和叶挺犯了大错。解放初期,还和张鼎丞、曾山一起向主席发电“弹劾”陈毅。
图片
【1949年10月,二野西南进军途经汉口,与四野首长合影,左起:邓公、刘伯承、林总、邓子恢、谭政、李雪峰】
大决战前夕,和陈毅调到中野,在淮海战役的后勤和经济方面出力甚多。
邓子恢是农业和经济方面的专家,也是敢说真话的老革命,所以被主席委以重任。很多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别看他的光头看起来怪吓人,实际接触起来你就会发现这位副总理是最亲民的一个人。
如果没有离开军队,邓子恢和老战友张鼎丞、谭震林等人都足以授大将军衔。
图片
饶书记(中)在军调小组
六、新四军继任政委“小饶”有大将之功
1953年2月,“五马”的最后一位饶书记奉调进京。
作为华东区的第一书记、军政委员会主席、华东军区政委的“三合一”,饶书记进京以后的新职位是组织部部长。这也是一个要害部门,也是5人中仅次于高岗、邓公的第3重要职位。
饶书记青年时期,主要做工运工作,是上海工人运动领袖之一人。后来又和方志敏、黄道等领导了弋横暴动,创建了红10军。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白区工作,并到苏联、英国参加世界反侵略大会。
1940年2月,饶书记回国任东南局副书记(书记项英)。皖南事变中,力劝叶挺下山谈判。新四军重建以后,出任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10月,在黄花塘将代军长陈毅拉下了马,随后取而代之。
抗战胜利以后,饶书记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委,华东局书记,协助陈毅、粟裕解放了华东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任华东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华东军区政委,陈毅进京后任上海书记。
饶书记在红军时期、抗战前期没有军事实践,所以评衔机会不大,但有大将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