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原来这么有趣!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一山一水一城池
一砖一瓦一世界
宫殿宏伟如钟鼎
园林婉转合丝竹
中国古建筑的智慧
天道布局作篇章
五行为骨定旋音
匠心风骨凝于其中
纵使千年流转
仍谱写独属中国的文韵
图片
天人合一,祈年殿中暗藏的建筑哑谜
图自《中华遗产》 2021年09期
供图 / 李乾朗
我们欣赏古建筑时,到底该看什么?中国建筑以其智慧和丰富的装饰艺术惊艳世界,按照建筑的思路,让我们一起去触摸中国人理想中的士心匠作,诗意栖居背后的秘密。
风水与自然
理想居所的道法自然
图片
江西婺源县城北部的汪口古村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1期 
江西婺源县城北部的汪口古村是按照中国传统风水选址建造的,它整体坐落在山的怀抱里,村前有永川溪和扁溪环绕,村口还生长着许多树龄数百年的香樟树。摄影 / 陈峰
排除封建迷信的部分来看待“风水”,其实它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上的景观感应。好风水意味着人居住舒适,而选址的方式方法来源于对自然的考察。
根据风水的理论,城市的选址和营造包含了对地形、水流和方位的要求。地形,多是选择马蹄形的隐蔽地形,以马蹄形的山丘为靠背,前能临水。至于水,吉祥地本身必须是干燥的,但距其不远处应有曲折环抱的水流淌。方位,一般来说是向阳方向,朝南最佳。
图片
图片
院落与天井:自然光与柔光的韵律
图自《中华遗产》2022年10期
北方庭院面积较大,采光都是自然光,正房与庭院的空间也并未连通,非常适应寒冷的冬季。天井则狭小得多,采光多为二次折射光,显得更为静谧柔和,这种外部封闭而内部通畅的住宅空间,显现出明显的向心性,充满了家的味道。摄影:上 / 张恺欣 下  /  焦潇翔
中国传统建筑看似千篇一律,其实千变万化。其奥妙,恰在于组合与关系之美。出于不同地区采光、温度、聚居或独立的需要,因地适宜又产生了不同的家宅的谋篇布局,是小聚落里的道法自然。
从“三间两搭厢”的迷你合院住宅,到适应高原环境、兼具彝汉基因的“一颗印”……那些看似“小气”而局促的民居,却演绎出了别具一格的“生存智慧”和家族文化。从各个时代的建筑布局,可以看世道,见人心。
台与阶
夯土成基,步步高升
图片
故宫太和殿白玉高台
图自《中华遗产》 2015年09期
汉白玉台基托举着的太和殿壮美巍峨。台基由三层重迭的须弥座构成,俗称“三台”,台基丹陛下原有铜制的品极山,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十八个为一行,左右各两行。摄影 / 李少白
中国古代楼阁的传统即为高台叠加木构的形式,寻找高地,或建筑“高台”来提高地势,显得尤为重要。台基不仅使宫殿更显威严,也为上层木建筑“护法”。木构易损,而夯土而成的台、铺石而就的阶,才成为最恒久、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由大台基抬高的木建筑,可以减少湿气的侵蚀,更免受水淹,兼防地震等。要建造有厚厚地基的房子,这似乎是古人的共识。从前常有人为造出有高台基的新屋,花去大半辈子的财富与时间。
图片
图片
大明宫——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6期
秦汉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宫殿建筑对高台的偏爱一直传承下来。含元殿建在在地势高耸的龙首原南坡高地,上下高差十余米。建筑师利用自然地势将高地凿筑成三层平台的形式,殿堂就坐落在三层大台上。大明宫自带地势加持,在其上营建台基、铺设石阶简直事半功倍。供图 / 安家瑶  制图 / CNG影视中心
在建筑设计中,台与阶本身就有划分空间的作用,迈上台阶往往是进入建筑的开始。台阶本身也演化出了“阶级”一词,通过努力改变阶层,即为“进阶”。
当台阶过于漫长,人们即会将其分为若干段落,中间设小憩的“龙尾道”,大大减少了攀登的难度。“龙尾道”的设计,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其道前高后卑,下塌于地,逶迤屈曲,宛如龙尾下垂,故而得名。
高楼
近月凌空,登高望远
图片
应县木塔——木结构塔式建筑之最
图自《中华遗产》 2022年10期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从结构力学的理论上来看,木塔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榫卯咬合,刚柔相济,木塔使用了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堪称“斗拱博物馆”。供图 / 无用研究社
楼阁与高塔体现着登高望远,纵横捭阖的审美意趣,那么古代木结构建筑是如何建造高层呢?
辽代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有一个更通俗的名称叫应县木塔,高67.31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盖这样的高层建筑除了应天时地利择高地、筑台,还需要通过复杂的内部结构来实现。
应县木塔的“多层叠合”的结构,有五个明层,四个暗层,明层即外表可见的楼层,暗层或曰夹层,顾名思义是藏起来、夹在中间不可见的层。藏起来不可见还要有,为的是多层建筑的稳定性需求。故木塔形成外显五层实则九层的建筑造型。
图片
图片
应县木塔暗层结构示意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06期
在木塔的每一个暗层中,梁、柱、枋、斗、斜撑被牢固地连接成一个“刚盘”,整个木塔的结构可以看作是数个“刚盘”垂直累叠而成。地震袭来,通过这些“刚盘”间的柔性连接来化解部分冲击,而以这些“刚盘”的刚度来抵抗其余的能量。供图 / 李华东 摄影 / 朱子浩
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密系统,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还有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比如榫卯: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
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屋顶
高屋建瓴,冠宅以礼
图片
人伦秩序的模型
图自《中华遗产》 2021年09期
紫禁城宫墙内的一座座建筑,因其礼制等级,分别由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以及它们的重檐、卷棚顶等变体覆盖,影射出深宫内的人伦秩序  摄影 / 柳叶氘
宏伟华丽的屋顶能给人以震撼。故宫的大殿是中国古建筑中典型的重檐式结构。参观过故宫博物院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宫殿群中各式组合,富丽堂皇的的屋顶。
从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来看,悬山顶和庑殿顶应该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屋顶形式,歇山顶和攒尖顶大约出现于汉代。庑殿顶(上图)属于最高的屋顶等级,可以使用在建筑组群的中轴线上。随着空间层次的递进,为区分同在中轴线上的主殿和门殿等次要建筑还可以在主殿的屋顶下加设一圈回廊,称为“副阶周匝”,以此构成重檐结构。
图片
故宫角楼剖面图
图自《中华遗产》 2019年05期
故宫角楼的梁架结构相对复杂,采用了对搭交檩的做法,将檐檩以上逐层升高,在井字梁上架趴梁、上金檩、十字脊檩,上承屋顶。这种以井字形梁枋重叠构成的屋顶骨架,使得室内成为无柱空间。供图 / 李乾朗
高大的屋顶在外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是礼制的外化。屋顶之下,内部由横横竖竖的梁架支撑,像一套直角坐标系,为了遮风挡雨,应孕而生了角梁飞檐。翼角上翘、冲出,增加了整栋建筑的采光面,翼角突出的反曲向上,还能保持上部屋顶的坡度陡峭的同时,使雨雪被抛洒得更远,以减轻一角原本较大的力学荷载。
门窗
通达内外,耳聪目明
图片
高门大户
图自《中华遗产》 2012年03期
清初名臣陈廷敬祖居的大门。结实挺拔的立柱、神态威武的石狮,已让此门十分有气势。更奇特的是,门上竟连续有三块木牌,恭敬地记录着陈氏家族历代名人的名字与官职。祖居之门,是彰显家族荣耀之门。摄影 / 赵钢
一家一户可以有三重门:宅门,也即最外层的街门。它除了具有浓重的等级色彩之外,同时也很有美感。洞门,多开于内院墙上。由于没有门扇,它的形状可以不拘泥于普通的方形门洞。于是诞生了月洞式、蕉叶式等丰富的形式。宋代以后,隔扇门普遍成了各类宅院内的厅堂门,它通透而轻巧,各种具有人文意趣的雕饰分布其上,为中国特有。
图片
安徽齐云山上的某处当代建筑
图自《中华遗产》 2021年09期
棂窗质朴、简洁、实用,在我国沿用了几千年,至今某些乡间民居仍在使用。图为安徽齐云山上的某处当代建筑,在窗户的设计上吸取了早期棂窗的装饰元素。摄影 / 青简
“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房屋有了门窗,便如同人有了耳目,大有石破天惊之感,人类所谓“诗意地栖居”便是从学会了在房屋顶上开设窗户开始。
棂窗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古老最简单的窗式。棂窗、支摘窗和槛窗都安装在建筑上,园林中还有千姿百态的漏窗、洞窗、盲窗和什锦窗等,它们的主要用途是框景和对景,在设计制作上推崇创新,富有诗情画意。窗亦分暖寒,裱窗用纸还是用纱?掩窗用竹帘还是珠帘?不仅是质朴和艳丽的差别,还能区分出主人的不同境遇。
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
将自然山水融入宅院深深
是小乾坤中的神思寰宇
天工之巧与雅士之趣
是智慧与艺术的结合
殿堂楼阁、亭台轩榭
构成星罗棋布的个个妙局
看中国建筑,听历史的余音
一篇文章说不清中国建筑之妙趣
如果你对建筑艺术有更多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