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城徽山,旅游的标志山,象鼻山

大象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物,它象征着一步一个脚印,寓意做人做事都要踏踏实实,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传统习俗中常把大象与吉祥、和平、美好和幸福等联系起来。位于桂林市区的象山(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也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象鼻山原名漓山,地处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山体酷似一头站在江边俯首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象鼻山不仅身形神似,而且在象鼻象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因而也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这座形似大象的山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美好的象征。
图片
形似一头巨象的象鼻山,在象鼻和象腿之间构成一个面积达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而被称为水月洞。水月洞形成于距今约1.2万年前,由于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洞穴的发育,形成一个通透的圆洞,“象山水月”也成了桂林山水的一大奇景。
图片
漓江西岸的象鼻山水月洞与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挂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这一自然奇观也让历代文人墨客为之赞叹,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细致地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景。
图片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画,历代留下了不少诗稿手札及摩崖石刻。早在宋代就在水月洞中建有“朝阳亭”,到清代被改称为“得月楼”,可惜现已不存在了。至今洞内留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可惜因种种原因未能到水月洞去看看)。
图片
奇异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象鼻山水月洞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月洞中现存最大的石刻,也是桂林境内数千件石刻中最大的,那是由清代广西巡抚倪文魏撰题的《皇清中兴圣德颂碑》,文中对太平天国进行强烈抨击,这块碑刻立在象山水月洞,是因为1852年洪秀全带兵攻打桂林时,象山的云峰寺曾是他的战地指挥部,太平军在山顶四周架设大炮轰击桂林城长达40多天,据说这场战役使太平军第一次学会挖城墙,也是第一次启用女兵打破了女不上战场的封建传统。
图片
作为桂林的城徽山,象鼻山现已成了桂林市区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景区内除了水月洞外,还有普贤塔、云峰寺、舍利塔等古迹,新建的爱情岛、桂花广场将古老和现代完美地融合,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桂林象鼻山景区内的山、水、洞、岛、亭、台、坪、文物、古迹相映成画,令人心驰神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