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无障碍
下载电脑版
腾讯网已推出全新客户端
不再提示
更丰富的
原创内容
更及时的
热点推送
更贴心的
推荐效果
建议升级到更加稳定好用的腾讯新闻客户端
一键下载体验
下次再说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大地上的农民,一群深藏不露的食物创意玩家|风味世界

图片
“骨头啃完了别丢,我拿回去喂狗。”
“鱼吃不完不要紧,放冰箱结成冻明天早上下稀饭。”
“这么好的肉浪费了可惜,加点大白菜炖炖又是一顿。”
图片
熟悉么?很难不熟悉。
很可能昨晚吃完饭,你的家人就脱口而出过一模一样的内容。这些语言的发生频率之高,覆盖面积之广,影响代际之深,让人几乎要怀疑,是不是有条专门叫做“节俭”的染色体,只选择在中国人内繁衍传承—— 
—— 毕竟即便你自己,一个生长在物质充沛时代的儿女,也分明记得前些日子在外吃饭,当说出“吃不完就算了”时,灵魂的那一缕缕震颤。
图片
不浪费一寸土地种菜的中国人
*腾讯图片
图片
很多年前,黑蜀黍陈晓卿有写过关于父母身上一些“难以理解”的节俭行为:
“(尤其)父母这代人…有种东西舍不得吃的习惯。冰箱里的食品,几乎都是在过期前几天才被消灭…
我妹妹想尽份孝心,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去海南住几天,结果他们眼睛都没眨就把钱存进了银行,五年定期。” 
图片
《至味在人间》插图
明明是去吃日料,母亲却以“太油”“拉肚子”为由,拒接昂贵菜品。但当发现吃不完要剩时,又谎称父亲爱吃,坚决打包带走;
当认为矿泉水的价格过高,父母二人情愿全天背着一书包水称不累,也不愿意再花钱买水;
当遇到美味的大闸蟹、好吃的罗氏虾,父母会说从来都不爱吃这个东西,给别人吃吧…
种种行为最终困惑住了家里的第三代。当面对“爷爷奶奶喜欢吃什么”的提问,黑叔的儿子脱口而出:剩菜
图片
北方针对剩菜有一种专门的名字“折萝”,就是把剩菜汇在一起吃
*王老虎
中国父母喜欢剩菜,并且热衷把剩菜再造的行为,一直是困扰年轻儿女们的华夏餐桌“未解之谜”。
我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一个新角度的解答启发。
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百年前乘船来到东亚,只为考察中国日本和朝鲜的传统农耕体系。在他独特的西方视角,和详实的文字记录里,我们似乎能看见,“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到底是基于怎样的地理历史环境,演变而来?
图片
书名叫《四千年农夫》,作者富兰克林·H·金曾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被称为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本书也是《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的导演组必读书籍之一。
图片
在1909年的山东,每平方英里(259平方公顷)可以养活3840个人,384头驴,384头猪。同样面积的土地,在当时的美国只能养活61个人,30匹马和骡子。
图片
作者富兰克林·H·金拍摄的当时的照片,中国农人正在插秧
*wikicommons
中国人对土地的利用和产出率,在100年前是美国的63倍,而当时的美国已经进入如今我们熟悉的工业化农业阶段,化肥已经成为保持土壤肥力的唯一选择。
这也是富兰克林·H·金来到中国的原因,他想知道美国人做错了什么?
“(在我们看来,东亚这些国家农耕的)这些实践经验是落后的,但他们却能够支撑起如此高密度的人口几个世纪,延续至今,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度研究…
如果我们按照他们的耕作模式,我们这块土地上可以养活的人口可以达到现有规模的5倍”,在序言里,富兰克林·H·金如此解释。
富兰克林乘坐的船首先来到日本,在日本,他发现“田地里挤满了作物,没有一块闲置的土地”,而这样的“拥挤感”也伴随了他在中国的所有观察。
图片
1909年广东三水地区的农家小院,“挤”满了各种农作物
*wikicommons
在香港,他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施肥方法:用船拉淤泥。他意识到,这不仅可以帮助改善河道排水,还能将水中沉积的有机物转移到土壤里,给土壤增加肥力,一举两得。
图片
正在挖淤泥的中国年轻人
*wikicommons
随后他来到长三角地区,这里让他感到好奇的是墓地。百年前,土丘状的墓地在乡间田头随处可见。富兰克林觉得这些坟地本质上占用了耕地,会导致中国人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他好奇中国人为什么要允许耕地面积如此拮据,却也进一步增加了对中国农人对土地利用率的敬佩
耕田的后面的土堆就是坟头,在富兰克林看起来很不可思议
*wikicommons
沿着流通两广云贵的西江一路向北,他看到了中国本土的桑基鱼塘体系,也看到了中国人如何巧妙地将西方先进科技(比如拖拉机,播种机等)难以到达的复杂地貌,改变成可被耕作,甚至可以养活大面积人口的土地(梯田、水库引水等)。
图片
中国传统的桑基鱼塘
*《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当然,他最好奇的,最希望获得解答的,仍是中国人如何在如此高密度的种植环境下,持续保持土壤的肥力?
“高强度的种植制度一定会导致土壤肥力耗尽。在美国,我们只用了不到三代人的时间,就几乎穷尽了原本十分肥沃的土壤,而这些国家,经过了3000年的耕作,土壤依然肥沃。”
他一路观察, 一路记录,最终总结出中国人完整的“肥田”方法,而每个都是中国农民变废为宝的智慧结晶
河道清理淤泥的同时,淤泥成为混合入土壤的肥力;
人类生活粪便和生活垃圾被商人收集,而后转化为粪肥倒卖给农民。“乡村小道旁会有邀请游客停留解手的告示牌,这倒不仅是为游客提供方便,更多是出于主人收集粪便的需求”;
打麦子留下的秸秆成为取暖的燃料,燃烧后的草木灰继续存储起来,作为土壤的肥料;
在水稻收割前,农民会在土地上种植苜蓿,只为最终搅拌回土地,成为肥力的一部分。(其实富兰克林来中国前不久,科学家才论证了豆科植物可以固氮的作作用,中国人却早已如此耕作了几千年);
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个大型水泥池,专门用来堆肥发酵。
图片
农村里堆成山高的肥
*wikicommons
而美国呢,无论是粪便、淤泥还是秸秆,都被视为毫无价值的垃圾,或排进大海,或花费纳税人的钱专门清理。
更让富兰克林感慨的,是中国农人行为和生活的和谐统
与美国人不同,中国人从来没担心过土地够不够肥沃,也没意识过自己的耕种密度是否过大。他觉得这是因为中国农人从没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土地之上,要征服土地的。中国人完全自发的成为了整个有机生态的一个环节,一边生产这个生态需要的内容,一边消耗这个生态的中间产出。然后一年又一年,轮回往复。
图片
正在吃午饭的中国家庭,在富兰克林看来,中国人的自给自足让他们幸福
*wikicommons
图片
在书的序言里,中国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老师指出:中国耕地资源仅占世界的7%,水资源占世界的6.4%,人口却接近世界的20%。
图片
“正是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人极端节俭的品性以及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模式。”
虽说富兰克林·H·金教授的这本《四千年农夫》写于一个世纪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但短缺的土地资源没有变,写在基因里,基于有限资源带来的生活习惯也没有变。
图片
就拿《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的第一集的主角小麦来说。
全世界都吃小麦,碾磨成粉加水制作成面包或饼是世界通用的美食语言,但在中国,揉搓出的面团在水里漂洗后还可以成为面筋,剩下的无筋水,晒干还能成为澄面。
图片
不具有粘性的澄面,理应无法被操作,被中国人发现可以通过热水,硬生出凝聚因子,最终生成了五彩缤纷的水晶糕点
图片
在不适合种植小麦的地方,虽然耐旱但筋度低口感差的莜麦也被加以相同的热力手段,最终成为杏花的巧手下,鱼鱼、窝窝、贝壳面条等各种形状
图片
图片
商业世界有这样一个概念,叫做“创意源自于局限”。中国也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这个有限的土地上,中国农人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创造出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农耕文明。这里面藏着中国人最美妙的饮食创意,也传承着几千年来中国最伟大的农业智慧。
图片
作者:梅姗姗
编辑:斯小乐
排版:风味君
头图:《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后发表评论~
已显示所有评论

热门应用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QQ浏览器
QQ浏览器
4亿人的AI浏览神器
点击下载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