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防控有望回归乙类管理

连日来,国内多地的防控措施也随之调整,各地防控措施正层层减码。
从广州、上海到山东、河南等地密集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包括取消严格的核酸码检验,减少核酸频次,缩小高风险划定范围,符合条件的密接和特殊情况的确诊病例居家等措施。
自2020年初开始实施的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目前看来正在松绑。
在此背景下,新冠病毒防控回归乙类管理条件的话题越来越被关注。对照传染病防治的要求,当前新冠病毒所呈现的流行病特征是否符合脱离甲类管理的条件?
图片
▲广州黄埔区中新知识城方舱医院内部的标识牌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01乙类甲管近三年,新冠病毒致病力渐弱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明确,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基于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公告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依法采取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等系列防控措施,共同预防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传播。
传染病一般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产生的疾病,其管理模式主要依据传染病的传染性和致病力。
据第一财经12月4日报道,有病毒学专家称,致病力强、病死率高且传染性强的传染病,归为甲类或者乙类甲级管理,管控措施一般是采取强制性隔离、疫区封锁等;对于发病率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传播能力有限,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会归为乙类;对于传染强、致病力弱、病死率低的传染病,一般归为丙类。
目前已知的,甲类传染病有霍乱、鼠疫两种,乙类有艾滋病、禽流感、非典型肺炎、肺结核等,丙类有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麻风病、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
乙类甲管已三年,新冠病毒的致病力越来越弱。
12月2日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通报,本轮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本土感染者16.27万例,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者总数约9成,重症、危重症仅4例,无死亡病例。
呼吸危重症专家、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与2009年全球流感流行时期相比,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肺炎或者重症、危重症的比例相对较低。
童朝晖说:“从这段时间国内各个省市的报道来看,无症状加轻型在90%以上,普通型并不多,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更少。”
在1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今年3月1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也提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情况。
焦雅辉表示,截至3月18日24时,全国在院治疗的感染者总数29127例,从病情来看,(奥密克戎变异株)以轻型和无症状为主,占比95%以上。重症,包括重型和危重型的占比不到0.1%。
02新冠病毒防控有望回归乙类管理
在过去的近三年里,中国的防控措施一直处于持续优化状态。
正如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11月2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所述,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
2020年将新冠列为甲级管理,是考虑到当时对疾病本身及病毒的认识尚不够,而且当时该病的病死率很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甲类传染病或者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必须强制隔离。
其中,第三十九条中提到,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2022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
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同时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
评估显示,“密接的密接”人群规模大,但感染风险极低,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评估还显示,中风险区阳性检出率低。
此后,面对新冠疫情防控新形势,国内多地主动调整防控措施。连日来,部分地区取消阳性集中隔离或者允许密接居家隔离等方式。
对此,不少医学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样的措施并非是按照传染病甲级管理的思路来进行,延续甲级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当下环境。
据第一财经报道,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彭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今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染性变强,但毒力变弱,病死率已大大降低,98%以上的感染者属于无症状及轻症患者。从病毒及疾病特点看,当下再延续甲级管理的模式并不适宜。
谈到未来疫情的防控方向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于近日接受“医学界”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方舱收治的轻症和无症状患者可以居家隔离,如果感染者待在家里不出来,对外传播的风险是不大的,即便发生传播也是之前在公共楼道产生的,所以无论转不转走(集中隔离),对下一步的疫情控制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蔡卫平认为,目前新冠的重症率、病死率跟流感差不多,即使传染性有所加强,但对人类的威胁已明显降低,具备按照乙类管理的条件。国家层面应该尽快明确按照乙类管理,这才是依法治国,地方政府才能依法行政。
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2月1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座谈会上表示,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拥有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特别是中药,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升,加上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
做好万全准备,相信疫情的寒冬很快就会过去。
结尾借用新华社12月5日发表的社评中的一句话: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现在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我们的应对能力在增强,这为持续优化完善防控举措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大河健康报综合整理 第一财经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医学界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