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说,“明年经济工作重心还是推动经济恢复,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和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国内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扩大有效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还表示,考虑到短期内疫情对宏观经济还可能存在一定扰动效应,房地产行业仍将低位运行一段时间,2023年经济增长动能很可能前低后高;并预计2023年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这尤其会在上半年有明显体现。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
在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告诉记者,“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会具有比较平稳的延续性。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预计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度加力与货币政策的更加精准,再配合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有利于为明年经济更加平稳和修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周茂华也告诉记者,“宏观政策方面延续积极财政与稳健货币政策,加强政策间协调配合,在宏观调控方面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宏观政策支持经济恢复的力度不减。”
在货币政策方面,王青表示,“在经济增速回升背景下,2023年出台新的降息降准措施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明年物价形势整体温和背景下,货币政策转向大幅收紧的概率也较低。预计2023年央行将继续引导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宽信用过程也将在上半年持续,这将为财政政策发力以及推动经济回升提供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
不过,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与近些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截然不同,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力度将会加大,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将会择机推出,各种结构性政策工具也有望加量。
在财政政策方面,王青则认为,2023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将保持在2.8%左右,与今年基本持平,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也不会明显低于今年的3.65万亿元,这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速回升。并预计明年财政政策“加力”的重点,或将从今年的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实施大规模退税转向全面提振消费。
温彬还预计,“明年的赤字率将会高于今年的2.8%左右,专项债规模也将在连续两年3.65万亿元的基础上相应提升。”
对于会议提出的“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杨畅认为,产业发展是必然要求,现阶段更加强调与安全并举,或许突出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上。
“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基础研究、实验室研发、产业化前期以及大规模推广阶段,都有望得到政策的配套支持。”杨畅对记者说。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会议还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周茂华认为,“消费和有效投资是明年推动内需复苏的关键,国内将持续优化防疫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活动影响;国内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受困群体帮扶力度有望加大,推动一揽子保供稳价、稳投资、稳楼市等政策红利释放;同时,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在防风险方面,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杨畅认为,现阶段在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处理模式和处理范式,针对隐性债务、房企流动性都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工作举措。现阶段,进一步强调底线思维,也有望推动具体的政策措施,从防范风险蔓延逐步向控制风险演化、化解风险苗头的前端转移。
(编辑:郝成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