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京十条”:取消“三天三检”,进返京不再查验核酸及健康码丨12月7日北京疫情发布会要点

12月7日晚,北京召开新冠疫情防控第430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北京最新疫情,发布防控有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
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环都很重要,优化调整需要平稳过渡,需要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及时落实,需要广大市民朋友的理解、配合、支持、执行。健全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科学分类收治感染者。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做好居家隔离人员的健康管理和服务保障。有序开展核酸检测查验工作,继续提供社会面免费检测服务,科学合理布局设置采样点位,提高采样检测质效,方便满足群众愿检尽检需求和防疫工作需要。回归正常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做好新形势下的疫情防控需要我们科学理性对待。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不是一放了之,对待疫情我们还要保持不大意、不焦虑。盲目囤药、焦虑囤药,不科学,也没必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科学佩戴口罩、积极接种疫苗。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这次的政策优化并不是完全放开不防,而是针对当前主要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疫情流行特征,通过对疫情形势动态的研判,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北京疫情社会面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北京市人口密集,人员往来频繁,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因时因势优化调整措施不是弱化,更不是“躺平”。实际上,优化调整具体防控措施,对属地、部门、单位、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社会参与,配合落实。市民朋友要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继续提高防控意识,掌握相关健康知识,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要照顾好家中老人、基础病患者、婴幼儿童等脆弱人员,减少访客,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远离有发热和咳嗽的人员,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回家后做好手卫生。老年人抵抗力低,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比例较高,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高危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无接种禁忌、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尽快接种,已完成全程接种后满3个月的要尽快完成加强免疫。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做好个人防护可以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在室内外人群密集场所,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均应规范佩戴口罩;未清洁双手不要触摸眼、口、鼻,在外出返家,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触摸口、眼、鼻,咳嗽或打喷嚏,清理垃圾,接触快递、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等情况下,均应及时洗手或手消毒。即使天气寒冷也要择时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家中人较多、有病人或访客时,建议开窗通风;家中有居家隔离人员时,其所在房间应关闭房门,单独开窗通风。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请市民增强防护意识,做好防寒保暖,少聚集。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远离有发热和咳嗽的人员,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降低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叠加风险,同时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不带病上班、上学,尽量避免与家人和同事直接接触。
图片
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钟东波公布了10条疫情防控优化措施: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为贯彻落实通知要求,结合北京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实际,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办公室决定,自12月7日起,北京市实行以下十条优化疫情防控工作措施。
图片
一、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
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的要求,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
二、落实高风险区快封快解
高风险区划定后,社区要第一时间告知居民隔离管控时间。高风险区人员,隔离第5天进行采样,检测结果为阴性后及时解封。出现续发病例的,只管控续发阳性住户,不得延长其他人员的管控时间。
三、优化核酸检测查验措施
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按照规定,进入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和中小学、医疗机构住院部、餐饮(堂食)、室内健身等场所和网吧、酒吧、棋牌室、KTV、剧本杀、桑拿洗浴等密闭场所,须扫码并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上述有关场所工作人员须从其规定一并执行。对重点人群核酸检测要求进行调整,重要单位、大型企业和重大活动可根据需要,确定核酸检测查验等防控措施。对进返京人员不再执行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等防控措施,抵京后不再执行落地“三天三检”,按照我市有关防控规定执行。
四、优化调整隔离方式
阳性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隔离第6、7天连续2次核酸检测Ct值≥35解除隔离,病情加重的及时转定点医院治疗。治愈出院、出舱的感染者,不再进行居家健康监测。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
五、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
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感染、治感冒等非处方药,对购药人员不做实名登记,不弹窗、不追访。药监部门指导药店加大药品储备投放,及时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基层医疗机构可为发热等11类症状患者提供开药服务。
六、保障正常医疗秩序
确保居民外出看病就医渠道畅通,居民可根据自身需要和就医意愿自行就诊。向社会公布发热门诊地址、电话及接诊发热儿童的医疗机构信息,方便群众查询就医。医疗机构门诊、急诊要设置应急诊疗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医疗机构中出现阳性人员后,对所涉及诊室即消即开,确保日常诊疗服务。
七、加快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
坚持应接尽接原则,聚焦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作出专项安排。逐级开展接种禁忌判定的培训,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判定接种禁忌。细化科普宣传,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动员老年人接种,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各区要准确掌握本辖区老年人口底数,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就近就便接种服务,提升接种体验,为老年人创造良好接种环境。
八、加强重点人群摸底建档
卫生健康部门和社区要对重点人员底数进行“双摸排”。卫生健康部门通过医疗机构摸排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肿瘤患者底数。社区主动摸排辖区内长期卧床的失能、失智人员,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功能缺陷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底数及其疫苗接种情况,对重点人群建档,分级分类提供服务,加强生活服务保障、反向隔离保护、健康用药指导等。
九、保障社会正常运转
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位门、小区门。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单位、企业、场所发生疫情时,因地制宜快速隔离或转运感染者,开展终末消毒,不得停工、停产、停业。将医务人员、公安、交通物流、商超、保供、水电气暖等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正常运转人员纳入 “白名单”管理,相关人员加强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和健康监测。加强对封控人员、感染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十、优化学校疫情防控
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没有疫情的学校要正常开展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强化师生缺课缺勤报告制度和日常症状监测。有疫情的学校要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抓严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也希望广大市民朋友继续理解、支持和配合首都防疫政策,坚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动态优化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维护好首都安全稳定大局。
图片
“新十条”发布后如何更好保障患者就医?
有记者提问,不少市民就医时面临医院停诊的问题,“新十条”发布后是否能更好保障患者就医?北京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进行了回应。
钟东波表示,随着疫情发展,到发热门诊就诊人员的需求在增加,原来的发热门诊的服务能力出现了不足。为了确保患者安全,阳性感染者就诊后要进行消杀,这个阶段患者不能及时就诊,我们对此表示歉意,也希望大家理解。
首先要扩大能力,要求发热门诊和急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24小时服务。
其次强化管理,确保正常医疗服务。医疗机构接诊阳性感染者后,通过设置隔离病区,迅速转移感染者,腾挪空间为后续的病人提供服务。同时完善指引,对涉及诊室立即进行消毒,“立消立开”,确保服务不中断。根据病毒特点,消毒的范围精确到单个诊室,减少对正常医疗服务的影响。
此外,通过多种途径减少医务人员的非战斗减员。通过科学精准地判定、划定高风险区域,把被封控的医务人员解放出来。按照之前的标准,北京市被封控医务人员曾达到2.2万。当下采取更精确的措施,能尽快释放医务人员力量,确保其在岗在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保障。
阳性病例居家时如病情加重能否转诊?
根据“新十条”,感染新冠后无症状及轻型患者可居家隔离,但如出现发热等症状,能否就近就诊?
钟东波表示,社区卫生人员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要更多地转移到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提供医疗保障,包括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康复指导,提供新冠的知识、康复、药品使用等方面的科普宣传,同时进行健康监测,指导居民开展抗原自测,必要时可通过医联体,由三级医院进行远程会诊指导,这些工作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进行。
其次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转诊服务。由于随着疾病发展,轻症也可能变为重症,因此要加强对感染者的监测,如果情况加重,要开展上门巡诊,评估感染者病情,及时给予处置;如果需要外出诊疗,要做好与上级医院的对接和协调,让患者能得到连续协调的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人员也要为居民提供就近购药就医服务。随着疫情的发展,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可能更多,既往发热门诊的体系和服务能力可能不够,因此也要求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配备充足的医疗力量,满足患者在这方面的就医需求。下一步,这些机构也可以接诊有发热等11类症状的患者,实现就近就便提供相关服务。
为了提升基层能力,将通过医联体医院医生的下沉,让医生“多点执业”,同时通过招聘补充基层医务人员等方式,提供各类医疗服务。
记者|戴轩
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