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一代宗师、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逝世

海峡导报讯(记者 梁静)他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我国高等教育泰斗级的一代宗师。
热爱教育 “教师是最幸福的职业”
潘懋元1920年8月4日生于广东汕头,祖籍广东揭阳,1941年考入厦门大学教育系。
几年前厦大校庆期间,校方为潘懋元先生颁发最具分量的“南强杰出贡献奖”时,记者们问潘先生:“您从教多少年了?”这位慈祥的老人用浓厚的潮汕腔说:“我的年龄扣去15吧。”
15岁那年,潘懋元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当代课老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读高中、大学时,他一边读书一边教书。潘懋元曾说:“正是不断学习,让我从小学教到了大学。”一路走来,他当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老师。其间,潘懋元从演武小学前身——厦大附属小学首任校长,当到了厦门大学副校长。2014年,潘懋元当选为“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是全国最年长的获奖者。领奖前,他还着急着给博士生备课,因为他的课总要“把新知识、新问题加进去”。
他还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创设了一种课外学习制度——周末学术沙龙。每周六的晚上,他准时在家里接待他的学生,没有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和刻板拘谨,大家畅所欲言,既谈学问,也谈人生。
执教一生,潘懋元始终认为“教师是最幸福的职业”。他曾说:“我一生最欣慰的事,我的名字在教师的行列里。”他还说:“假如有来生,我还愿意做一名教师。”
功莫大焉 创下高教研究多个“第一”
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立,潘懋元功莫大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老人也倾注了毕生精力。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刚过而立之年的潘懋元,敏锐地察觉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他认为,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因此,他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并在1956年就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一次搬上了我国高校课堂。后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高等教育学科“难产”,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潘懋元的建议才得到关注。
再后来,潘懋元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个“第一”,包括创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由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专著,成为这一新学科的理论基础;他还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先生创造了许多“第一”,但他不喜欢“唯一”。他的学生说,潘懋元先生以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许多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都是在潘懋元的积极推动和无私支持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远不止如此。潘懋元关于大学“精英论”“大众化”的阐述,更深深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爱生如子 平时心系学生多次捐款
潘懋元的学生和朋友都亲切地称他为“先生”,既不带姓,也无任何职衔。学生都说,先生是发自内心地爱生如子。每到除夕夜,他都会热情邀请没回家过年的学生到家中吃年夜饭,还给每个人发红包;一位来自农村的困难学生,正在为住宿费一筹莫展时,却被告知费用已由潘老师垫上……
2014年厦大校庆,潘懋元获“南强杰出贡献奖”,得到20万元奖金,扣完税是18.1万元。他拿出10万元,办公室50个老师,每人分2000元;5万元留给有需要的学生,只留下3.1万元给家人。当时,他还因此笑称自己“还是有点私心,是公而有私,公私兼顾”。
2020年8月4日是潘懋元百岁生日。当天,他为“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基金”捐献人民币100万元。在此之前,他已多次捐款。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潘懋元先生用他的一生,书写了教育的传奇。
泰斗陨落,风范长存。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