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文明|《红楼梦》中的“软烟罗”在现实中存在吗?

图片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贾母陪着刘姥姥闲步至潇湘馆,看到黛玉窗纱的颜色旧了,窗纱是绿颜色的,映衬着后院的竹子,一眼看去,绿阴阴的一片,不鲜亮,于是贾母便与王夫人说道:“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聪明的凤姐儿见状,立刻说自己昨儿开库房看见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各色花样都有。
这时,见多识广的贾母,首先指出了凤姐的错误,然后开始了她作为丝织品鉴赏家的专业知识普及。
贾母说凤姐儿见到的银红蝉翼纱,其实不是蝉翼纱,而是“软烟罗”。
“软烟罗”这个名字实在是美丽至极,接下来,贾母对这纺织品的介绍,更是美到极致。“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
软烟罗在小说中可不是普通的布料,有着贵重的身价,它贵重到什么地步呢?在贾府放了四代都舍不得用。
这么美的软烟罗究竟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还是现实中存在的?它为何如此珍贵?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它背后的故事吧。
1
软烟罗究竟存在吗
图片
青台遗址出土织品残片
其实“罗”这种织品的历史渊源流长。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浅绛色罗织物,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罗织物,距今5600余年。
我们常说的“绫罗绸缎”——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纺织时,经纬线的交叠关系不同,从而出现触感、光泽度等不同之处——“罗”便是其中之一。
绫之光洁,罗之轻盈,绸之细腻,缎之纹理。若以清新雅致,华贵高洁而论,罗为最。
“罗”的织造工艺既精湛又复杂,织造难度大,故“罗”一直以手工绞织为主。而罗轻薄飘逸的特点也来源于织布技法的特殊:先手工将经线拧成股,再用结线绞合而成。所以罗的花紋,是扭出来的,不是绣上去的。
宋代,罗织技术达到鼎盛,出现了孔雀罗、花罗等经典的织品;元代,纺织工在纱罗中织入金线,出现了极其奢华名贵的绡金绫罗、金纱罗等。
普通丝绸的工序一般只有8道工序,而罗的工序却多达三十道,从挑丝、泡丝、捻丝、打绘、穿综、绘版到上机织造等近三十道工序精雕细琢。在以往,全凭手工织造,据当时的织造局档案,熟练织工每人每天最多只能织3米多长。
苏州是罗的故乡,其织罗技艺发展至未元之际,已经闻名天下。素有“吴罗”之称(江苏是古代的吴国之地),纺罗以轻软著称。到明清两代,吴罗织造技艺更上层楼,有花罗、素罗、刀罗、河西罗、秋罗等,品种繁多,成了丝织品中的佼佼者。
清朝覆亡后,随着其主要消费群体高官权贵的没落和织造局的解体,吴罗人往北销售的织造生意随之停滞。由于其织造难度大,制作成本高,非一般平民所能消费,其技艺也日趋萎缩,更由于受到洋布的冲击,织罗技艺几近灭绝。
《红楼梦》中的软烟罗应是江苏一带出产的佼佼者,颜色素净雅致,质地轻薄飘逸,结构牢固。
2
比质地更精彩的是颜色
图片
小说里写贾母对软烟罗的颜色介绍,有四种色:雨过天青色、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每个颜色的名字都充满了自然之美。
中国对颜色的区分,是古人观察山川明月、草木鱼虫记录下的风雅,具有融于生活的诗意,同时也是缀连器物与文明的千年丝线。
雨过天晴是什么颜色?这种颜色来源于古代的一种瓷器的颜色。这瓷器的釉色是“雨过天青”,就是下过雨以后,天空的那种蓝——“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秋香色”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用。秋天的色彩是从绿色变黄,秋香色基本上是黄绿之间的一种色彩,很难说黄是多少、绿是多少,因为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的过程,化作感官体验,就好比是在繁华之后想慢慢肃静下来。
图片
松绿”,这个绿不止是绿色,是指松树上的一种暗绿色。不是春日新发枝条的嫩绿,不是盛夏时节生机勃发的翠绿,而是历经风霜雪雨后增添的一份厚重、沉稳的绿。
“银红色”,不是俗艳的大红,不是娇嫩的粉红,而是初春的朝霞,暮秋的晚霞,在火红阳光的照耀下,天边那一抹绚丽的飘逸红。
《红楼梦》中华美至极的软烟罗,在贾府默默存放数十载,见证了贾府的繁盛与衰微,徒留一声叹息。但是作为读者来说,却是一件幸事。我们从曹雪芹所构建的“恢弘世界”中,得以寻觅到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珍宝,从而欣赏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美。
图片来源:
https://people.com.cn
https://yandex.com
参考资料:
《红楼梦丝绸密码》李建华/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著 中信出版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