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秘制大陀螺,操控中国空间站:不点火就能动,全球仅三国能造

在太空中调整姿态,不启用发动机点火、不消耗燃料也能完成?天宫还真有这种设备。而这种设备,全球能制造的国家仅有3个。那么这种设备是如何神奇的完成这个任务的?中国技术水平如何?
图片
(天宫空间站高达百吨级,但需要定期对姿态进行微调,确保飞船姿态相对一致)
中国天宫空间站已经组建成了百余吨重的庞大空间站组合体。这个巨大的组合体,如何在真空的轨道上进行姿态控制和微调,是一大难题。我们常见的航天器姿态变换,一般都需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靠喷射气体机动。而天宫空间站有一个利器,不用启动发动机,仅仅靠电力就可以完成姿态调整。这个利器,就叫做“动量轮”。
图片
(常见的微调姿态设备是RCS,其实就是小型火箭发动机,之前曾经介绍过,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空间站若用火箭调姿,成本不低】
过去,航天器姿态控制主要依靠多个姿态调整发动机,它们就是一个个小型火箭发动机。这一传统姿态控制方式,需要消耗不少成本高昂的燃料推进剂,显然,依靠烧燃料来控制姿态,效费比很低。
对于空间站来说,因为飞行时间可以长达几年、几十年,姿态控制操作次数特别多,这包括了太阳风、稀薄的地球逃逸大气、自带可动装置运动对空间站日积月累的影响,以及一些意外情况。
图片
(神舟飞船喷气调整姿态,但空间站大得多,光靠喷气点火不划算)
例如,国际空间站曾遭遇科学号实验舱突然点火的事故,国际空间站至少翻转了540度,只好让星辰号服务舱以及进步MS-17货运飞船的发动机点火,恢复了正常姿态。这令指挥人员不得不考虑额外增加发射任务,用来弥补损失的燃料。对这次姿态调整的成本之大,大家应该有个概念了。
【不消耗燃料的调姿,是什么原理?】
中国天宫空间站配备的这款【控制力矩陀螺】一般被简称为“动量轮”。它通过高速旋转的飞轮,积蓄一定的角动量,然后根据需求,改变角动量的方向,令空间站相应的改变自身的姿态,从而实现姿态控制。
图片
图片
(六个大圆球,就是天宫空间站动量轮)
图片
(动量轮原理简单演示动图)
如果空间站组合体有超过一个舱段带有动量轮,而且这些舱段不是轴线一致,就可以通过互相垂直的多个动量轮,实施更复杂的操纵,也就是实现三轴上的完美姿态控制。
相比传统的姿控系统,动量轮有着零燃料消耗的天然优势,而且它的控制精度比传统发动机高得多,可快可慢,可随时增减调节,可精确调整方向,对空间站上各种各样的柔性部件达到了干扰最小化。所以,对于大型空间站,动量轮的优势巨大。
图片
(天宫空间站展品包括了动量轮部分,朝向不同是为了确保任意方向都可实现三轴控制)
【动量轮原理简单,想实用还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就天宫空间站而言,它使用的动量轮还有一大挑战,那就是舱内外环境巨大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太空站内外存在200多度的温差,加上真空度差异,给动量轮的润滑和散热,带来了很大的技术挑战。这要求相关产品拥有出色的热控设计。另外,舱内产品部分必须有着完善的减振降噪,否则多个飞轮将严重影响舱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图片
(开普勒望远镜动量轮故障,只能消耗燃料调姿,寿命大减)
由于太空环境的恶劣,国外航天器动量轮失效的不在少数,很多重点工程,比如开普勒望远镜,就因个别动量轮故障,导致昂贵的设备只用了几年就要被迫退役。
动量轮并非替代使用燃料的姿态控制发动机。它控制能提供的扭矩较小,所以假如空间站需要较大幅度的姿态变化,动量轮将无法满足要求,此时可以启动姿态控制发动机。
而且动量轮也只是实现物体的姿态变化,并不能改变飞行速度,所以还是有局限性。
【打造太空动量轮,全球仅三个国家有这技术】
在研发历程中,中国首先投入轨道应用的是200牛米秒控制力矩陀螺。2011年,天宫一号成功入轨,它配置了6台这一型号的力矩陀螺。其在轨成功的应用,竖立了中国空间控制技术的一个全新里程碑,这也令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这一控制技术的国家。
图片
(200牛米秒控制力矩陀螺)
此后,中国陆续研制了角动量范围覆盖0.1牛米秒到1500牛米秒的动量轮,实现了覆盖中国各级别空间飞行器姿态控制的需求,完全自主地掌控了这一领域。新一代的动量轮精度高、响应快、寿命长、可靠性高,为此后的大量航天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