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一文告诉你产品该如何选择

来源 | 深蓝财经
撰文 | 郑婷
千呼万唤,个人养老金制度终于来了!
11月25日,人社部正式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首批试点城市36个。
为了在这片具有巨大潜力的“蓝海”中拔得头筹,各大金融机构摩拳擦掌,纷纷表示“已经做好了准备”。
不过,很多老百姓作为这项浩大工程的真正受益者,在研究完相关细则之后依然是一头雾水:“个人养老金到底是啥?”“我该不该买?”“要买的话,我应该去哪里开户?”“这么多产品,怎样选?”
其实说来很简单,个人养老金制度就是我们国家在面临养老挑战的情况下所释放的一个大招,覆盖人群达10.5亿人,参不参加完全由个人选择,但一年最多只能买入12000元。
比起自己日常投资金融产品,个人养老金体系有三大好处:
一是更放心。由国家个人养老信息平台及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双重验证开立,个人专属所有,资金公开透明实时可查。参与个人养老金运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由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确定。
二是更实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阶段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时领取收入按照3%单独计税。相关产品要求普惠性,不收取销售服务费用。
三是更长期。个人养老金账户实行封闭运行,除另有规定外不得提前支取。参加人可将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金融产品,以追求资产的保值增值。
未来养老,现在省税~
在讲清“为什么要参与个人养老金”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国式养老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为老龄化社会,达到14%,叫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就是超老龄化社会。而我们国家在2021年末的老龄化人口就占到总人口14%以上,相当于正式步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
从2022年起,我国即将迎来连续14年的第二波婴儿潮(1962-1975年,出生人口>2000万/年)人群进入60岁+。对应的影响,自然是60后这一辈的子女,也就是80后,不仅要承担为父母养老的责任,还要面临自身养老带来的压力。
但这些养老的钱,应该从哪里来?
根据我国采用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模式,老人们现在领的养老金来自我们正在交的社保,形象一点说就是现在9个年轻人养着5个老人,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20年后,我国养老结构大概率会发生“九五倒挂”,那时候,可就是5个年轻人养9个老年人。
当交社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我们再想靠这个盘子里的资金养老想必有些吃力。有部分幸运儿可以在退休后领取职工年金or企业年金,但并不能解决普遍性的养老问题。
考虑到上面两点因素,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应运而生,并将以“第三支柱”的身份逐渐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保险体系。
无论你是宝妈,还是普通打工仔,抑或是自主创业人员,只要缴纳了社保,都可以参与个人养老金。
这一政策,相当于一项覆盖全民的养老大福利。根据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都可以参与,覆盖人群达10.5亿人。
但官方也说了,个人养老金属于个人自愿参加,买不买由自己决定。如果买,参与人每年最多存入1.2万元,缴到个人账户里的钱,不会统筹也不会清除,自己存的钱自己花。
眼下直接的好处,便是享受税收优惠。举个例子:
假设小王今年35岁,年应纳税所得额16万,每年顶格参与个人养老金,也就是买入1.2万元,按照目前税率20%领取时税率3%计算,小王可以省下2040元的个税。
年收入越高,抵扣的个税金额就越大。
图片
可能有人会说,我为了省一点个税每年存1.2万元,假设交30年,也就是36万元,考虑通货膨胀和货币时间价值,这30年后的36万元未免也太不划算了,到时候还足够我养老吗?
只要你选好了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投资品种,并且合理地分配投资金额,是有可能实现账户资金的保值升值,以达到退休后提高生活品质的最终目的。
四类产品怎么选?
攻略在这里……
根据规定,个人养老金产品一共有四大类:养老储蓄、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保险和养老公募基金。
其中,养老储蓄被认为是储蓄类,养老保险产品是保障类,养老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产品则被认为是投资类。
三类个人养老金产品所对应的风险依次增加。如果风险偏好低,那么可以考虑储蓄类和保障类。若追求一定的收益,那么可以选择收益率更高的投资类产品。
而在投资类产品中,业内又更倾向于关注适合长期投资的公募基金,因为从国外投资的实践经验看,公募基金产品更具优势,未来有可能成为我国养老第三支柱投资的“主力军”。
以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美国为例。截至2021年末,美国养老第三支柱占美国总体养老金市场比例超60%,其中投资公募基金的比例就超过一半,达到52%。
主要原因在于,养老是一个长期、系统化工程,考验的是管理人全方位的实力,特别是多元资产配置能力。而公募基金恰好拥有丰富的底层资产,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以及专业的养老投资和业务团队,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养老投资解决方案。
深蓝财经梳理发现,在证监会最近公布的首批129只个人养老金目标基金中,入选的基金公司都是清一色的行业头部,管理这些基金的人也都是一些清华北大的学霸,整体能力比较突出。
图片
比如,易方达7只产品在列,广发基金旗下6只产品在列,两家公司入选产品数量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充分彰显了公司强大的实力。
不仅如此,公募基金产品在产品期限的选择上也相较于理财产品更为灵活和丰富。通常来说,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允许赎回的期限不少于5年,且不到时间不可以提前支取,而养老公募基金产品既包括定期开放申购赎回,也包括灵活申购赎回,其中定期开放类型期限以一年或半年为主,灵活性强。
此外,公募基金分为目标日期型养老基金和目标风险型养老基金两种,目前思路都比较清晰,年化收益率也相对可观。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成立满三年的养老目标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为6.42%。
说到这里,估计很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在哪里开户、如何购买了。
操作实际上非常简单。
参与人首先需要开设两个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前者终身唯一,可通过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或者商业银行渠道在信息平台开立;后者则需要到有资格的商业银行开立或指定。
然后就是选择产品购买,渠道有很多,银行、券商、三方理财平台以及基金公司自有的直销渠道均在列。那该选谁?
其实,券商相比其他机构更有优势。
一是投研更专业,具有完善的投研体系和高素质的投研团队,在产品选择上具有优势;
二是投顾更专业,能够根据客户的投资需求、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等因素,提供全面、专业、长期的资产配置建议。
作为财富管理转型的先行者,广发证券更是在服务、产品、投顾方面领先行业。
在服务方面,截至2021年末,广发证券母公司口径投顾人数已超4000人,稳居行业第一名。广发证券不但在投顾人数上行业领先,而且在多次新财富最佳投顾评选上都取得佳绩,能为投资者个人养老金产品选择提供专业的资产配置建议。
在投研方面,据中证协统计数据,2021年广发证券代销金融产品收入达到11.73亿,行业排名第二,相比2018年,2021年的代销金融产品收入增长高达629%,三年复合增长率94%。这三年时间广发证券在代销金融产品业务方面快速增长,最重要原因便是广发证券坚持以研究驱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尽可能输出胜率更高的金融产品,给投资者带来了产品投资方面的良好体验。
图片
在产品方面,广发证券具有平台优势,资产管理领域实力雄厚,控股广发基金和主要参股易方达基金,这两家公司均属于行业领头基金公司。此次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也分别有7只和6只产品入选养老目标基金名单,入选产品数量在第一梯队。平台相互赋能加差异化补位,能为客户提供丰富和高质量的产品供应体系。
广发证券一直在积极争取和探索开展个人养老金代销业务,将其作为公司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希望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对投资者个人养老金业务的优质服务。
作为首批入选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录的养老金基金代销机构之一,广发证券已上线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专区,并成功办理多单客户申购业务。该专区提供一站式的个人养老金业务服务,融合了账户功能、资产及收益查询、产品展示及购买、投资者教育、定投、养老金计算器、养老相关资讯等多种功能。
同时,广发证券目前已与125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开展代销基金业务合作,代销基金产品数量超过8000只,涵盖了全市场大部分的基金管理人及产品。从监管部门公布的首批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单看,广发证券已与对应基金管理人建立代销合作关系,计划在与基金管理人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全量上线代销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力求为客户提供广泛、丰富、专业的个人养老金基金服务。
结语:
个人养老金四类产品各有利弊,重点还需要参与人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公募基金更具长期投资优势,但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要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优质产品,也需要借助专业机构和投资顾问的助力。像广发证券,研究能力和投资顾问队伍行业领先,相信更能帮投资者在选择个人养老金产品时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