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即将启动|“汉、藏交汇周边地区的擦擦” 主讲人:李逸之

图片
 “擦擦文化溯源与区域性传播研究” 
第四讲:汉、藏交汇周边地区的擦擦
主讲导师
李逸之
西藏擦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第四讲时间:12月16日 周五晚八点
课时安排:共五讲(每讲2课时,共10课时)
授课方式:腾讯会议线上互动教学
 扫一扫或长按立刻报名 
报名微信:kuyishu001
 课程概述 
སློབ་ཚན་སྤྱི་བཤད།
“擦擦”(Tsha—tsha)一词源自梵语音译,意为复制的佛像、佛塔,是一种通过模具制作出来的浮雕造像,最早伴随佛教文化从印度平原传播至遥远的八方国度,早期去印度取经僧人如玄奘等都曾在印度见到擦擦的制作,并且记载在他们的著作中。擦擦在我国主要流行于藏传佛教的高原地区,它们样式丰富,美不胜收,今天在西藏高原的寺院、古塔、山湖仍能见到它们的踪影。
图片
古格出土擦擦 11世纪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
随着喜马拉雅艺术的兴起,精巧的擦擦也成继唐卡之后成为收藏新贵,每一件古董擦擦都有其自身的宗教、艺术、历史、文物和收藏价值,但不同的品种之间也存在着古今之分、精粗之别,价值的大小等不可一概而论。年代的远近、制作者身份的尊卑、材质的区别、出土和传世数量的多寡、艺术水平的高低等都会对擦擦的价格产生影响,这就需要爱好者慧眼识珍,具备相关扎实的知识。
图片
托林寺 西藏阿里
图片
皮央东嘎洞窟遗址 西藏阿里
对于“擦擦”你是否有着这样的疑问:
·擦擦是青藏高原的本土独创?还是外来输入?
·它从什么区域开启了历时千年的高原传承?
·在传播传承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区域的擦擦,又具备哪些独特的特征?
·擦擦是怎样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的?
·擦擦都具有哪些作用?
·擦擦艺术品应该如何收藏及保存?在当下具有哪些延展性?
·对于擦擦,还存在着怎样的认知误区?
图片
印度早期擦擦 8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
宁夏出土塔型擦擦 13—14世纪 宁夏博物馆藏
图片
日喀则萨迦北寺出土擦擦 14世纪 西藏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
塔型木质龛 18世纪 卫藏地区 国外博物馆藏
乾隆时期官造擦擦模具 现藏北京雍和宫
基于以上疑问,以及擦擦文化专业研究领域课程缺乏的现状,库艺术教育特别邀请西藏擦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李逸之老师开设“擦擦文化溯源与区域性传播研究”线上互动课程。
李逸之老师往期讲座节选
李逸之老师致力于擦擦文化研究,曾在西藏西部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擦擦文化田野调查,并主编出版文献《西藏古格擦擦艺术》。作为一门研究擦擦文化的必修课程,李老师将以海量的图片与视频资料分享他多年实地考察成果,以擦擦文化的发祥地印度平原,延展到擦擦文化传播至其它各个区域的再发展、转变、融合的脉络过程作为授课主线,从历史,地域,宗教,艺术,市场等角度,全方位解读擦擦文化,系统讲授,纠正认知误区,让学员重新认识“擦擦”。
本次课程将于11月19日启动,作为一门线上互动课程李老师将实时与学员开展交流及答疑,并首次将珍贵的擦擦实物分享给大家,期待你们的加入!
100年前匠人制作擦擦老照片
 导师简介 
སློབ་དཔོན་ངོ་སྤྲོད་མདོར་བསྡུས།
李逸之 | LI YI ZHI
1974年生于新疆拜城,艺术家。从1996年开始持续赴西藏腹地考察佛教遗址,采集和整理藏传佛教图像学资料,从事西藏艺术史研究,相关研究论文陆续发表于各类专业刊物及藏学会议论文集,论文曾参加第二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北京)、2008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杭州),第二届藏学与喜马拉雅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西安)等。出版有《西藏古格擦擦艺术》(中国藏学出版社)等,现为西藏擦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擦擦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
九十年代在西藏萨迦寺(中间为李逸之)
李逸之在西藏古格地区田野工作照 2013年
图片
李逸之在西藏古格卡孜河谷某遗址工作照 2018年
图片
李逸之个人艺术创作
 课程安排 
སློབ་ཚན་བཀོད་སྒྲིག།
第一讲:印度地区擦擦
内容简述:印度比哈尔邦、那烂陀等地区的擦擦发展与艺术样式特征
第二讲:西藏西部擦擦
内容简述:古格、拉达克、普兰等地区擦擦样式特征
第三讲:西藏中部地区擦擦
内容简述:拉萨、日喀则地区的擦擦发展与艺术样式特征
第四讲:汉、藏交汇周边地区的擦擦
内容简述:青海、甘肃、四川、蒙古、云南等地地区擦擦发展与艺术样式特征
第五讲:中原地区擦擦
内容简述:受西藏擦擦文化影响的内地(北京、东北、南京等地区)擦擦发展与艺术样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