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精彩鹤山,多彩非遗|鹤山狮艺:灵动飘逸,风行世界

图片
■编者按
鹤山,是西江流域的璀璨明珠,孕育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鹤邑文化。其中,充分反映本地人民思想文化观念、生产生活习俗、衣食住行习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更是鹤邑文化之精华。为更好地展示鹤山多彩非遗魅力,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承,鹤山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推出“精彩鹤山 多彩非遗”专题。今天为大家介绍“鹤山狮艺”。
图片
鹤山狮艺是鹤山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一)鹤山狮艺
说起南国醒狮,人们多会想起影视作品中的黄飞鸿,他所代表的佛山狮艺闻名遐迩。而在鹤山也有这样一位南国醒狮的代表性人物——冯庚长。这位出自越塘的广东狮王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自幼习武,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底子。长大后师从在佛山开武馆的同乡冯了性,学习武艺和狮艺。
冯庚长勤奋好学,善于变化创新,细心研究佛山狮艺的特点。回到鹤山之后,他将多年学习的心得总结归纳、推陈出新,创立了体系完整、特点突出的鹤山狮艺。从此,“鹤山狮”与“佛山狮”并称为南狮的两大派别。
2007年,鹤山狮艺入选鹤山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同年先后入选江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狮型猫步灵动飘逸
鹤山狮与佛山狮,最大的区别就是步法不同,由此塑造的狮子个性、风格亦不同。
佛山狮是硬桥硬马、声势雄壮,而鹤山狮则灵巧活泼、情态可人。冯庚长在武馆专门养猫,细心观察,悟出了狮型猫步,把猫的动作与性格融合到醒狮身上,形成“八情”(喜、怒、惊、乐、疑、醉、睡、醒),塑造了“见物必疑、见青必喜、见红必惊、见桩必咬、见木必拔、见水必戏、见阶必探”的表演性格,使之既形态威猛,又步伐轻灵,表现醒狮灵活、多疑、可爱的一面。
图片
鹤山狮艺表演自成体系。
在狮形猫步基础上,鹤山狮形成“五马十八步”步法,还有“五法四到”的训练诀窍(五法:桥、腕、指、马、步;四到:眼到、身到、腰到、步到),构成了非常完整的鹤山狮艺步法体系。
狮艺表演自成体系
鹤山狮的表演也是自成体系,在表演中形成了“洪头蔡尾”“玩七星”“三出三入”“反狮被”等标志动作,更有“玩绣球”这样充分显现其灵活特点的高难度套路。
在经典套路基础上,鹤山狮的表演融入了粤剧情节,创作了《大头佛引狮》《英雄打狮》等狮舞传统剧目,极大地丰富了狮舞的表演形式与内涵。如《英雄打狮》,包括八大套路:狮子出窦、狮子出洞、狮子舞四门、狮子登楼台(上台、过桥、台上采青)、大头佛采灵芝、狮子滚绣球、英雄打狮、收桩。这是一部以狮舞为基础,带有情节的剧目,只有具备十分强大的创作力,才能让观众对这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表演乐此不疲。
图片
鹤山狮采青难度极高。
传统的鹤山狮以采青难度高见长,采青的舞法极为丰富,类别也多。颇具代表性的有地青、高青、桥底青、螃蟹青、鲤鱼青、井底捞月青、金钱吊芙蓉青等,号称有108个青阵。
作为狮舞的核心技艺,采青是对舞狮者武功、智慧、经验三方面的综合考验。鹤山狮艺独树一帜,既有极高的观赏性,又有令人叫绝的高难度,这离不开其创立者和继承者的不懈努力。
狮头造型别具一格
除了上述特征外,鹤山狮的狮头造型也自成一派。
冯庚长结合狮形猫步的特点,将鹤山狮设定为“刘备”角色(与佛山狮的“关羽”“张飞”角色相对),改造原来的南狮狮头造型。典型的鹤山狮以青、黄色为主色调,配以青鼻、企眼、鲤鱼额、拳角、蓬花座、莲蓬眼顶、猫须面、蛤乸嘴、烂耳兜风,融入了众多猫的元素,形态更具喜感。
图片
鹤山狮狮头造型别具一格。
另外,为了表现刘备是“草鞋皇帝”,还会在狮子的鼻子到背部画两条草龙,并配上五只代表“福气”的蝙蝠,称之为“五蝠背”。具备上述鲜明特征的“刘备狮”成为了鹤山狮的标志性样式。
为配合狮形猫步,在原有三星鼓、五星鼓(梅花鼓)、混合鼓基础上,创立了一套雄壮、悦耳、节奏感强的“七星鼓法”,使音乐与狮舞配合得更加默契,丝丝入扣,增强了鹤山狮艺的娱乐性、观赏性和表演性。
与周边县市相比,鹤山人民对狮艺情有独钟。鹤山市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约51万人,而注册狮馆却有45间,狮队达223支,几乎每一个村委会都有一个以上的狮队,从事狮艺活动人员超过6000人。也就是说,每100个鹤山人就有一个会舞狮。
保护传承风靡海外
一直以来,鹤山市高度重视狮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开展狮艺进校园活动,将狮艺作为校本课程,面向青少年学生教授。
据统计,鹤山市委、市政府每年为社会群众和外来游客举办大小狮舞活动10多场,在春节期间更是举办大型的“龙狮汇”,有超过100头狮参加表演,成为鹤山一张亮丽的文化品牌。
图片
鹤山开展狮艺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传承人。
在鹤山狮艺传承推广过程中,包括省级传承人冯昆杰、黄永安在内的一大批狮艺传承人发挥了积极作用。
鹤山狮艺不仅盛行于鹤山及珠三角,而且随着鹤山华侨的足迹走出广东、走向世界,在中国港澳及东南亚、美加等地区风行。鹤山狮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屡获狮舞比赛冠军,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据说,只有鹤山狮可在狮头绣上“王”字,足见其江湖地位之高。
鹤山人李怡生把鹤山狮艺传到新加坡,发起、组织“怡怡堂瑞狮团”,当地的鹤山同乡会成立后,狮团更名为“鹤山醒狮团”。
李怡生不遗余力,教授、发展鹤山狮艺,其徒弟也很有成就。如,吕耀斌多次担任新加坡全国狮艺大赛评判,还先后担任多个狮团的教练和顾问;梁肇富从15岁开始学艺,除学习狮艺外,在鹤山狮团练就击鼓绝技,享有“东南亚鼓王”之誉,曾历任10个狮团的团长、名誉团长或顾问。
近年来,海内外的鹤山狮团体交流密切,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推动了鹤山狮艺的发展,使之更具观赏性、娱乐性。鹤山狮艺架起了鹤山乃至全省与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友谊的桥梁,成为加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来源:南方+、南方日报(记者:任龙)、鹤山市文化馆、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来源:欧蕊荣
整理:鹤山市融媒体中心
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鹤山融媒短视频: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八问八答(下)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