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宜昌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图片
12月15日,“以先行示范引领改革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在三峡日报社10楼宜昌市新闻发布中心召开,现场介绍了宜昌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创建最新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发布人
张士勇  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牛本槐  宜昌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宇红  宜昌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彭承勇  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   光  宜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尚   春  宜昌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主持人
杜玉婷  宜昌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和对外宣传科科长
和日报君来看具体情况
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全市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相关决策部署,自觉扛起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司法裁判规范、引导和保障功能,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聚焦市场主体关注的痛点堵点问题,着力以单项改革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宜昌经验。中院“不动产点对点司法查控”工作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在今年全省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创建中,全市5个基层法院4个单项改革事项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在全省市州法院系统占五分之一,其中,西陵法院“强化对审判执行案件数据信息与政府网格化数据共享对接”在全省复制推广。
法院将诉讼案件信息与社会治理网格化数据共享对接,实现“网格化+大数据”精准定位到人、失信信息纳入到户、纠纷化解延伸至小区,解决审判执行中的查人找物难题,加速保障当事人权益,加快兑现市场主体胜诉权益,积极服务保障市场主体发展。
一是打破壁垒,让数据跑起来。
搭建信息共享对接平台,将“宜昌市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嵌入法院审判管理信息系统,打通信息共享端口,实现诉讼案件信息数据与“人户分离”及流动的当事人信息、财产信息实时共享对接。今年以来,全市法院通过数据共享,为1200余名立案申请人提供身份补齐信息,抓取无法直接送达的当事人信息3400余条,成功向3000余名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积极运用网格数据“打造无证明城市”,全市法院立审执等各环节要求当事人去社区开具证明情况已基本杜绝。当阳法院“网格+不动产”查控经验在全省法院执行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
二是互相依托,让网格动起来。
将基层网格化管理与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结合起来,将审判执行工作网格化,法院在线发布协查任务,网格员在线“接单”,并及时将案件线索反馈至案件承办人,协助审判执行工作;网格员在线请求法院提供相关征信信息等,及时排查矛盾纠纷、预防违法犯罪。今年以来,西陵法院通过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和“宜格服务”平台上传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消费名单、悬赏公告281条,网格员再通过“宜格微治理”向社区居民推送,同步纳入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实行积分管理,形成失信惩戒的社会合力。
三是府院联动,让力量合起来。
宜昌法院与政府部门联动协作,发挥基层治理优势,实现法院与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的信息交互、联盟作战。枝江法院受理一批涉某公司买卖合同、劳动争议、劳务工资集团性案件,通过提取共享数据、发布数据需求、请求网格员协助,3天时间内即查明公司法定代表人行踪、摸清公司运营现状,完成文书送达、经济影响评估,并第一时间推送了集团案件示警和企业涉法涉诉风险预警。政府接收示警、预警信息后,及时组织排查,准确预估了一批潜在纠纷。政府与法院联合研判,科学制定方案,联合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实现公司债务分批清偿、分期履行,既缓解了市场主体短期资金压力,为其长期发展争取空间,又最大限度兑现债权,保障了债权人的权益。
下一步,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用系统思维谋划和推进“小切口”改革,为涉企纠纷提供更多“好快优省”的解决方案,努力探索形成更多的宜昌经验,为全市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贡献法院力量。
宜昌市司法局
近年来,宜昌市司法局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司法行政系统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全域联动、市县协同、以创促建,取得了积极成效。在2022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工作中,宜昌市司法行政系统负责改革事项6项,取得“三个全省第一”,纳入试点名单的数量、成功获得命名的数量、被省级复制推广的数量均位居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第一。主要做法:
一、秉持创新为要,营造“便民亲商”法治环境。
以制度供给谋全局。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的意见》及《宜昌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标体系》,提出69项具体措施,覆盖法治建设在营商环境中的各领域和各环节,促进齐抓共管、协同推进。
以法治督察解难题。今年9月采取小分队和“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县市区和部分市直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实地法治督察,发现并反馈执法问题40余个,整改落实率100%。
以法治共建树品牌。开展第四届法治建设“十大人物 十件大事”评选以及“法治惠民”品牌项目评选等系列活动,推动各地各部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深入挖掘和宣传推介了一大批特色典型做法。
二、秉持公正为先,营造“利民兴商”执法环境。
守好依法行政底线。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有关最新要求,扎实开展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今年以来出具法制审核意见700余条,采纳率100%;持续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全年废止文件30件,修改8件,全力维护政府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创新推进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改革。抢抓全国省市县乡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机遇,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行政执法监督局,12个县市区同步设立机构并挂牌,明确了监督主体、提升了监督权威。今年以来,市县两级收集行政执法问题线索267条,立案调查91件,向纪委监委移送问题线索43条。远安县获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改革全省先行区。
创新行政执法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于行政强制“四张清单”制度,市级19家执法部门发布清单756项,办理案件7万余件。探索推行行政执法涉企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全面分析、科学评估涉企执法案件的立案、调查、处罚等环节,最大程度降低执法行为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宜都市工作成效突出,获评全省先行区。
探索开展城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把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高频多发、易发现易处置、专业技术要求适宜、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多头重复交叉执法问题比较突出的执法事项下放到基层,在城区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努力打造集中统一、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群众满意的行政执法新格局。
三、秉持服务至上,营造“惠民助商”社会环境。
全域打造“无证明城市”。深入实施“筑堡工程”,巩固深化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现从“减证便民”向“无证明”升级。群众反映强烈的居住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等高频事项全部通过数据共享、部门核查、告知承诺等方式办理,不需再找社区开具证明。今年来,各社区平均开具证明事项数量较上年下降50%,较前年下降90%,伍家岗区、五峰自治县获评“无证明城市”先行区。
整合公共法律资源“个性化”服务。持续开展“千名律师进千企”活动。组建14个公益法律服务团,主动对接全市193家重点企业和25个重大项目,开展“六个一”加“企业订制”法律服务,挽回经济损失5517万元。推动市属186家商会与51家律所联系合作,累计为7359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8千余次。长阳自治县工作成效突出,获评省级先行区。
畅通线上办事“零距离”服务。依托“法治宜昌”微信公众号升级改版“宜律帮”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推动法律服务向“指尖”发展。稳步推进法援惠民生工作,完善便民服务举措,提高服务质量,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454件,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矛盾多元化解“一站式”服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1+N”模式,推进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联合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诉调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打造访调裁审“一站式”多元化解平台,形成纠纷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截至目前,全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0余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8%。猇亭区、枝江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获评省级先行区。
下一步,市司法局将做好先行区创建后半篇文章,做实基础,做细措施,做优品牌,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推动营商环境革命走深走实,为宜昌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司法行政力量。
宜昌市财政局
2022年,宜昌财政系统以全省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创建为契机,对标国内一流,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开展先行先试。远安县会同市财政多次向省财政厅汇报争取创建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先行区,从未进“清单”到最后成功跻身先行区,获得省财政厅的高度认可。宜昌市还被省财政厅确定为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集中采购机构业务标准化创新试点城市。采取一系列精准聚焦、综合发力的改革举措,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构建完整的政府采购改革体系:
一、精心谋划:以“政府有为”促“市场有效”。
统筹协调,系统布局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改革体系框架,出台《宜昌市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能级提升改革创新试点方案》《宜昌市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市财政局营商环境战区作战方案》,建立“兵种主建、战区主战”综合服务营商环境的工作新机制,谋划出台34项改革行动,均已落实到位。
二、精细服务:既“有呼必应”,又“应必有果”。
积极构建政府采购“采小二”服务体系。搭建有问必答采小知政府采购知识库平台,上线人工智能服务,方便市场主体高效便捷查询政府采购政策。打造无微不至采小助政府采购助理体系,294家预算单位389位采购专员、22位财政专管员,实时为政府采购项目提供多维度跟踪服务。建立有令必行采小策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出台政策文件32项,构建起全面、完整、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建立无所不及采小宣政府采购宣传体系,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宣传报道宜昌市政府采购工作121篇。建立有偏必纠采小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动态评价优化体系,通过城市大脑对接、交易数据采集分析、诚信监管数据整合集成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体制机制障碍。
三、精准施策:既“落实落地”,又“落细落深”。
宜昌市在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降低各方交易成本,建立智慧监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11项创新成果。争取到1项国家级试点,4项省级试点。
宜昌市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项目被财政部、住建部、工信部列为国家级试点。宜昌市绿色环保产品采购金额占总体采购比例99.97%。
政府采购电子营业执照“一网通投”,被纳入省级试点。各市场主体、非市场主体免费申领电子营业执照。
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搭建在线签订合同系统、分散采购全流程电子化系统、预算一体化政府采购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督平台。实现远程异地评标、专家远程评审,政府采购全流程网上办理,交易各方“零跑腿”。
实施政府采购“零费用”政策,全面取消采购文件工本费、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今年1-11月,全市共为987个政府采购工程免收投标保证金27.63亿元,免收履约保证金12.43亿元。
实施“信用+政府采购”政策,投标供应商在3090个政府采购项目,27810次投标中以承诺代替证明材料参与投标活动,减少证明材料22.25万份。
率先实施政府采购全过程绩效管理,在294家预算单位全面开展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将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融入政府采购项目全过程。
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营造更加公平、便利、高效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为目标,采取更聚焦市场主体、更惠利交易各方的改革举措,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持。
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今年以来,宜昌市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核心,以先行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深入推动金融服务模式、体系、产品创新,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良好金融生态。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省内同等市州率先双双突破5000 亿元大关。
截至11月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5730亿元,比年初增加984亿元,同比增幅21.81%;各项贷款余额5091亿元,比年初增加422亿元,同比增幅11.65%。小微企业融资余额1215.77亿元,金融获得感显著提升,在全省营商环境测评中,宜昌金融指标排名全省第一,枝江市成为全省推广“整村授信”改革先行区。
一、坚持多措并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之难。
依托“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打造“1300”全线上信用贷款模式,实体化运营“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大厅累计助力市场主体获得信贷366.7亿元,较年初新增139.3亿元。创新打造“村银共建”“整村授信10步工作法”等多元化的整村授信模式,目前,全市整村授信实现全覆盖,累计授信31万户、金额122亿元。截至10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978.9亿元,同比增长18.47%。枝江、当阳率先被纳入省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共建示范区。11月2日,宜昌获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试点。积极开展“1+4融资专项行动”“稳投放、降成本、清证明”集中攻坚等,主动上门“送贷”。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银企对接活动27场次,促成合作项目2767个、金额1970.97亿元。建立企业上市分层培育机制。今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增过会企业1家,新增报审报辅企业7家。
二、坚持刀刃向内,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之慢。
推行审批改革,提高融资效率,目前,全市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平均办理环节4.56个,较去年同期初减少0.55个,平均申报材料6.22个,较去年同期减少2.22个,贷款办理时间平均4.11天,较去年同期减少1.23天。全面开展“楚天贷款码”“宜融码”试点,全市企业累计扫码提交融资需求10624笔,办结9672笔,发放贷款179亿元,线下办理时长不超过8天。
三、坚持靶向发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之贵。
不断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切实为中小微企业担保增信。截至10月末,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101.62亿元,平均年化综合费率0.57%,新型政银担在保余额73.95亿元,全省同等市州第一。强化财政货币金融政策联动,降低融资成本。今年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54亿元,办理再贴现12亿元,对受疫情较大的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小微企业,给予180BP财政贴息。安排担保保费补助2053.04万元,为中小微企业减免担保费7029.51万元。
四、坚持纾困帮扶,破解中小企业发展之困。
搭建“企业金融服务方舱”,为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累计在舱帮扶企业3637家、信贷支持557亿元。制定金融助企纾困20条,为中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延期还本3211笔、金额42.39亿元。对融资有“缺项”的企业,开展清单式融资信用辅导。全市累计信用培植中小企业561家,其中474家获得贷款25.98亿元。
宜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2022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互联网+”营商环境品牌打造计划,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市场主体参与招投标活动的便利性,让市场主体享受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红利。
一、全面构建“不见面”交易服务体系,提升交易效率。
全省率先实施“招标电子化、投标网络化、开标虚拟化、评标远程化、档案数字化”新模式,全程提供网上“不见面”交易服务。2022年1-11月,宜昌市共完成不见面开标(谈判、磋商、询价、竞价)3776场,投标人(供应商、竞买人)足不出户参与项目交易32793次;开展远程异地评标660场,引入外地优质评标专家参与宜昌市项目评标1443人次,有效解决“熟面孔”“评标常委”等人为干扰因素,从源头上预防围标、串标。全年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不见面服务14万项次,减少交易主体往返跑路12万次,切实做到交易过程“零拖延”、交易环节“零障碍”、交易服务“零距离”。
二、持续优化“零成本”投标服务供给,降低交易成本。
推广使用电子保函替代现金投标保证金。建立电子保函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宜昌市投标企业自主选择办理“银行保函、保险保单、担保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574笔,减少资金占用15278.6万元,有效缓解投标企业资金压力。
免收政府采购工程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今年1-11月,全市共为987个政府采购工程减免投标保证金27.63亿元,减免履约保证金12.43亿元。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全面落实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措施,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今年以来,在202个政府投资工程中实施全部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成交金额11.03亿元,并在其余政府投资工程中执行了为中小企业预留份额、价格评审优惠和加分政策,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
推广电子营业执照“一网通投”。宜昌市交易系统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对接,投标单位通过电子营业执照免费办理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参加电子招投标活动,实现了“零成本”参与投标。自2022年9月上线以来,全市共有117个项目212家投标单位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参与招标采购活动,节约数字证书办理费约50万元。
三、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实践,提高招标质效。
推行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今年6月,宜昌市印发《宜昌市关于建立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的通知》,目前共有628个项目提前发布招标计划。为潜在投标人预留出充足的投标准备时间,推动交易程序更透明,交易竞争更充分。
助力“评定分离”改革顺利实施。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在全市积极稳妥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评定分离”改革,并推动改革范围由施工项目向服务类项目拓展,由城区向县市推开。2022年1-11月,全市共完成定标项目281个,中标金额151.95亿元。通过推行“评定分离”改革,招标人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进一步提升,宜昌市“评定分离”改革经验入选省自贸区2022年第六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创新推出宜昌特色的招标代理数字名片“招信码”。以二维码形式动态展示代理机构基本信息、从业人员身份信息、差错行为记录、代理业绩、联合奖惩记录情况,助力项目业主通过扫码了解代理机构执业行为和服务质量,准确核验代理人员身份,有效防控违规挂靠行为,促使代理机构进一步规范代理行为。全市258家代理机构1188名从业人员均已“亮码上岗”,下一步还将推广到“宜荆荆”都市圈,在更大范围打造“扫码知诚信、交易更放心”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
宜昌市税务局
今年以来,宜昌税务系统认真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工作的部署,紧盯“全国一流税务局、全国税务第一方阵”的目标,以先行区试点为抓手,以控制成本为核心,聚焦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坚持项目为王、改革创新,在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中跑出了加速度、抓住了主动权、干出了新精彩。全系统6个改革事项创建点入选2022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被通报表扬。3个创建点作为标杆地区,改革经验全省复制推广,数量位居宜昌市直部门和全省税务系统前列。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国税务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为宜昌持续深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打造了“税务样本”,贡献了“税务力量”。
一、先行先试,改革跑出加速度。
市税务局党委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在2021年成功创建2个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的基础上,昂扬“赛马”精神,在先行先试上走前列做表率,争当税务领域改革“领跑者”。市局一把手挂帅,各分管局领导带队,多次向上汇报争取,成功申请到了增值税留抵退税“精简达”项目、不动产登记“票税分离”改革、“证缴分离”改革、在税务监管领域建立“信用+风险”监管体系、深入开展说理式执法、开展税务行政执法“首违不罚”智能化办理6个改革先行区试点项目。围绕试点创建,坚持高标准定位、系统性谋划、分步式推进、多层次联动,采取平时赛马的方式,做拉练,比进度,展业绩,使项目赛出影响力,出新更出彩。最终6个改革事项全部达到预期目标,全省通报表扬,实现了以“小切口”推动税收营商环境“大变化”。
二、降本增效,助企纾困有温度。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宜都市税务局全力打造增值税留抵退税“精简达”项目先行区,截至11月底累计为453户办理留抵退税11.83亿元,疫情期间以真金白银为困难企业送上“及时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伍家岗区税务局在税务监管领域建立“信用+风险”监管体系先行区,将信用与风险集成,服务与监管并举,为全区828户企业获得“税银互动”授信金额5.29亿元。西陵区税务局打造说理式执法先行区,针对税收宣传、提醒约谈、税务事项通知等税务执法高频事项,开展说理2万余户次,让纳税人“看的清楚、听得明白、感到服气”,经验全省复制推广。当阳市税务局打造税务行政执法“首违不罚”智能化办理先行区,以电子文书温馨提醒、政策红利应享尽享、不予处罚税户宣教承诺“三个百分百”,落实“首违不罚”事项清单,推动纳税人从“首违”到“不违”转变,有效降低了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发生率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执法更有温度。
三、聚焦关切,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本房产证,牵动万家心。历史遗留的“办证难”是群众期盼关切的烦心事、揪心事。点军区税务局打造不动产登记“票税分离”先行区,着力解决因问题楼盘不能开具购房发票、购房者无法取得房产证的难题,确定“磨基山旅游综合体项目”为先行试点对象,打破“票税绑定”的传统管控模式,辅导企业以如实申报为基础,全额开具发票,保障购房人拿到证、早拿证。高新区税务局在2021年全省创新试点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不动产登记“证缴分离”改革先行区,对符合特定情形的房地产项目,将购买方办证与销售方缴税相“分离”,并按规定对销售方应纳税费进行追缴,为近500户企业、2.5万户自然人办理了不动产权证。2项改革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真心点赞,经验均全省复制推广。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宜昌税务将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立足宜昌“大山大水大枢纽、强产兴城创典范”的特色禀赋和阶段任务,充分发挥先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主动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系统集成推进改革创新,持续擦亮宜昌税收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助力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为稳定经济大盘、服务宜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
看看现场解答
国际商报记者提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专章论述,对新时代法治建设作出了新的安排和部署。宜昌市司法局(市委依法治市办)作为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的工作部门,在推动法治更好地服务保障营商环境和全市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奋斗方向,对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整体部署和系统谋划。结合宜昌实际,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聚焦规划引领,科学编制“一规划两方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提请市委政府出台了“十四五”时期法治宜昌建设规划、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同时出台了“八五”普法规划,这些都是法治宜昌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统筹推进法治宜昌建设提供了“方向标”和“路线图”。
聚焦制度建设,填补乡镇法治建设空白。如何推进法治乡镇建设,主动作为,在全省率先启动法治乡镇建设的研究,目前已起草完成了加强乡镇(街道)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建设标准,这一制度创新标志着宜昌市基层法治建设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全面依法治市的基层基础将更加坚实。
聚焦法治创建,打造更多法治宜昌品牌。法治建设比较形而上学,为了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找到法治创建这一突破口,让法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聚力推出“十大法治人物·十大法治事件”评选,推出“法治惠民”创新品牌项目,推出民主法治示范创建,推出公共法律服务“宜律帮”平台,等等,通过创建法治品牌,把法治具体化为老百姓可知可感可参与的元素,实现法治建设共治共建共享,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荆楚网记者提问
今年,国务院出台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政府采购是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
答:政府采购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市财政局高度重视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预留份额、评审优惠、合同融资等系列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明确政府采购预留份额,助力中小企业发展。200万以下货物和服务、400万以下工程,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全部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大额项目预留采购份额的50%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将小微企业价格扣除优惠比例提升至20%,今年全市政府采购项目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比例达到90%。
依托832平台、网上商城,助力乡村振兴。全市2097家预算单位预留食堂采购份额的15%购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总额5024万元。3个脱贫县在832平台销售农副产品2.66亿元,为去年同期的168%。宜昌市还在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建立“乡村振兴馆”、“中小企业馆”,免费为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平台。
全面推广合同融资,助力中小企业纾困。供应商以政府采购合同直接线上申请融资,无需资产抵押担保,融资利率低于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利率,全程网上办理,“零跑腿”融资。2022年实际贷款金额5.65亿元,为去年同期的249%。
政府采购政策工具将全面发力,进一步助力实体经济。
三峡商报记者提问
宜昌市两家基层法院负责的“优化破产案件简易审理程序”和“健全企业重整期间信用修复机制”两项改革也入选了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今年宜昌法院在办理破产案件,推进市场主体退出与救治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主体退出与救治机制。全市法院发挥破产审判职能,通过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让市场主体及时得到救治或者退出,实现优胜劣汰,让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完善工作机制筑基。制定提升破产办理质效的意见和简单破产案件快速审理规则,明确畅通破产立案渠道、优化破产审理方式等25项措施,精准识别破产案件,准确适用审理程序,发挥破产管理人作用,努力提高破产审判效率。宜都法院仅用144天审结湖北香溪化工公司申请破产案。秭归法院帮助新高湖滚装客船公司、匡通电子公司修复企业信用,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深化府院联动提速。在宜昌市企业破产处置工作府院联动机制框架下,联合府院联动成员单位建立企业破产及不动产司法拍卖涉税联络协调机制,出台支持破产重整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推动破产案件办理提速增效。中院与政府相关部门密切协作,顺利办结三峡全通公司破产案。
运用信息手段赋能。全面推广使用自建破产案件一体化管理平台,规范使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实现破产案件全流程、各环节网上办理,债权人会议在线召开,缩短了办案时间,提升了破产办理的透明度和便利度。今年以来,全市共有15件破产案件通过网络召开债权人会议,2000余名债权人在线参会。全市法院已办结破产案件24件,结案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下一步,全市法院将不断优化破产审理工作机制,办好每一件破产案件,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峡日报记者提问
宜昌市税务局围绕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还推出了哪些改革创新举措?
答:推出了宜昌优化税收营商环境40条,形成了一批创新实践成果,为先行区改革探路,为营商环境建设聚力。
写好“必答题”。打造“税护长江”工程,编制“绿色发展税收指数”,主动为宜昌188户次化工企业落实留抵退税13.89亿元,推动绿色产业成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当家产业”和“金字招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做好“自选项”。在全省首推“成品油综合监管云平台”,联合12个相关职能部门对成品油行业实施综合治理,全市408个加油站数据实现“云”上监管,云端控油,以数治税,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提交“特色卷”。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各县市区局立足工作实际,突出地域文化,打造税收营商环境改革“一局一品”,形成了“宜站办”“伍优办”“都好办”等15个纳税服务品牌集群,全域竞进,服务提速。截至11月底,政务服务“好差评”379.4万次评价,满意率达100%。
三峡广电记者提问
“招信码”属于宜昌首创,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答:针对国家取消招标代理资格认定、取消招标文件审查制度后,项目业主对代理机构服务能力和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代理机构执业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宜昌市创新推出“招信码”数字名片。
“招信码”是以二维码形式对代理从业人员身份信息及服务情况进行展示的数字名片。交易各方可通过手机扫码查询代理机构基本信息、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及近3个月场内差错行为、代理机构近3个月代理业绩及信用信息。其主要作用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建立全域诚信共享机制,实现一地记录、全域共享。采集历年参与市本级及13个县市区招投标项目的代理机构业绩等信息,建立全市统一的代理机构名录库。基于名录库实现代理人员“一人一码”,代理机构在宜昌任一区域被记录,全域范围均可查到该记录,深化了招标代理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良好格局。
逾越信息缺失和信任鸿沟,助力项目业主及时掌握代理机构服务情况。一是项目业主通过扫码详细了解服务机构基本信息、业绩状况、服务人员执业能力,一系列数据信息的展示,为项目业主提供“可追可查可信”的数据支撑,方便其根据这些信息综合考量选择代理机构;二是对已选择的代理机构的进场交易服务情况可查询可追溯,项目业主通过扫码可动态了解代理机构执业行为和服务质量。
准确核验代理人员身份,有效防控违规挂靠行为。在场内外提倡代理机构执业人员“亮码”服务,准确核验人员身份,杜绝挂靠借牌子等问题,促使代理机构执业人员提高服务意识,时刻规范自身行为,为投标企业营造良好的交易市场环境。
促进代理服务质量提升。在咨询招标代理机构业务时,只需用手机扫一扫挂在招标代理执业人员的“招信码”,即可精准查阅该招标代理公司近期进场的服务情况,不仅方便服务对象实时查看近三个月动态差错行为,也倒逼代理机构不断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能效。
荆楚网记者提问
据了解,今年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搭建了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创新打造综合化、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请介绍一下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服务中小微企业相关情况。
答: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设立宜昌市企业金融服务中心(首贷服务中心),与网上金融服务大厅联动服务,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精准、便捷的融资渠道。中心引导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等涉企服务单位及第三方机构入驻,集中受理中小微企业主的业务咨询、贷款、担保及抵质押、征信查询、融资培训、产品推介等业务。
宜昌市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于2022年9月28日揭牌试营业,目前,进驻机构20家,其中银行机构9家、证券机构3家、保险机构1家、地方金融组织4家,第三方服务机构4家。运行两个多月来,已开展银企融资对接会6场次、新型融资产品推介对接会2次、上市后备企业培训会1次,接待访客超过近1000户次,通过线上收集的企业融资需求,为超过300家小微企业对接融资金额超8亿元。
下一步,宜昌市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将积极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及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打造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希望有融资需求的各类市场主体前来办理业务,将竭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以先行示范引领改革突破
优化营商环境
宜昌永远在路上
来源 | 三峡日报
记者 | 何冠英
编辑 | 张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