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赢椿做的这“块”《豆腐》至真至美,在平淡中寻觅丰富人生表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2014年华文好书《肥肉》出版之后,“世界最美的书”得主朱赢椿近日给读者呈上“第二道菜”——《豆腐》。在平淡至味中寻觅丰富人生表达,朱赢椿将他对世界、对人生、对书籍的理解,都渗透在这“块”《豆腐》中。令人关注的是,这本书刚刚斩获中国2022年度“最美的书”。
图片
谈新书
给吃不惯肥肉的读者换口味
摆在面前的《豆腐》透着真实生活中豆腐的烟火气,更有一股温文尔雅的书卷气,该书主编朱赢椿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说:“这是一本概念书。”
《豆腐》的外观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卤水豆腐,封面采用浮雕起鼓工艺,模拟豆腐表面纹理,高度仿真。翻开来,滑润、轻薄、透亮的纸张让读者一下子会联想到嫩滑的豆腐质感。朱赢椿揭秘,为了做这本书,他从市场特意买来豆腐,仔细观察,最后做出来的书和豆腐一个尺寸。制作豆腐要用纱布压制,在豆腐上留下纱布纹理,朱赢椿在封面设计过程中,则采用了凹凸工艺。“我们买来纱布,将其扫描下来,再把凹凸的板子做出来,在印制的时候,把纹路印在纸上,就变成了纱布纹理,摸起来就像是豆腐的样子。”
图片
豆腐厚厚的,书也和它一样厚。全书有1000多页,收录古往今来与豆腐有关的古诗词、小品文、民间故事、戏曲童谣,200多位知名作家、诗歌爱好者共同书写豆腐故事,并特别专访当代豆腐匠人,讲述豆腐制作的工艺;书中既有名家水墨画、珍贵老照片、书法作品等,也有视觉创意十足的俗语和灯谜。从风味到形态,从美食到文化,豆腐文化被尽情呈现。
朱赢椿说,《豆腐》历时8年完成,征集了数百封稿件,邀请了包括冯唐、麦家、刘亮程、陈晓卿、叶蓓、喻恩泰、黛青塔娜、林曦、Tango等在内的各界知名人士倾心参与创作,“《豆腐》是一天一天,一步一步,一篇一篇累积出来的。”朱赢椿说,与豆腐有关的各类作品,都会启动他的豆腐触觉。他曾关注包装设计大赛,几位台湾的学生做的豆腐包装,引起他的兴趣,他把他们的作品找过来。中央美院一个团队有改造豆腐坊毕业设计,他也将其收入了书中。
《豆腐》的出炉,离不开《肥肉》。2014年《肥肉》刚出版的时候,朱赢椿脑海里就出现了《豆腐》的样子,原来,有的80后读者看到“肥肉”觉得腻人,朱赢椿于是就在想,将来有时间一定做“块”豆腐出来,给吃不惯肥肉的读者换换口味。
图片
谈创作秘密
在边边角角的杂书中寻找灵动
“有人喜欢仰着头,我更喜欢低下头。”朱赢椿从小就喜欢微小的东西,他喜欢低头观察植物、虫子,那些渺小、不经意间的事物,对他而言具有特别的美感。
朱赢椿的工作室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深处,遇到一个写有“慢”的交通指示牌,一片竹制围栏包围的地方就是工作室的所在地。朱赢椿说,随园校区最早的时候是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身处的随园遗址的一部分,“袁枚写了很多很好玩的诗词、随笔,每天在这里生活如此惬意,作画、会客、带学生、研究美食,他才是真正的慢生活的践行者。”朱赢椿身在随园遗址,时常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他想,袁枚写了很多细微的东西,昆虫,植物,花卉,一顿饭,这才是他向往的文人生活状态。
图片
和很多人不同,朱赢椿收了大量别人不会注意到的边边角角的书,他喜欢名气并不大、文坛影响力也没那么大的作者的书,他发现这些书多多少少都会有触动他的元素,那些“不经意间的”打动让他着迷。他还收藏民间流传的牙科、眼科类中医用书,还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油印机印出来的、蜡纸刻出来的那些书。即便到国外,他还会收些稀奇古怪的书。
朱赢椿和这些边边角角的书相处,就像是探险、寻宝一样乐趣无限。“没那么有名的古诗词,我常常觉得特别好看,因为很多东西没有在书里出现过,没有被著名古诗词大全收集过,但总有两三句特别触动我。”朱赢椿说,他从没指望成为引经据典、满腹诗书的人,他恰恰想找到的是心里想要的那种灵动,而他所拥有的众多杂书一次次给他带来惊喜。
“每个人不一定都有使命去做惊天动地的事情,何况我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智慧,我享受那种平常的东西给我带来的感受。”朱赢椿坦言,如果能从平常事物中寻找到“特别”,加以静心感受、体验,其实很有意思。就像肥肉、豆腐,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道菜,但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看一块豆腐,或者去思考一块肉,这种观察和思考的角度,正是朱赢椿特别喜欢的。
也正是如此,朱赢椿创作的书题材都很微小,从《肥肉》到《豆腐》,从《虫子书》到《蚁呓》《蜗牛慢吞吞》等等,莫不如此。
图片
谈书籍设计
设计师该注重那些看不见的设计
朱赢椿从事图书设计30载,迄今为止,至少为2000本书做过嫁衣,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并数次获“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
和不同类型的书籍打交道几十年,朱赢椿自有相处之道:要下功夫去分析文本,才能找到表达的方向。在他看来,书的设计要分题材。小说的设计就像和作者聊天,要找到小说的精髓,从中寻找到设计语言。散文、随笔是一个写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设计的呈现就要带有作者的气息,像本人的样子。此外,有的书就是以文字为主的大众读物,那么它的设计就要平实一些,不要用设计来冒险,让大众误解。“比如,不能将一本非常经典的学术书做得很实验,那就冒犯了作者和读者。”但与此同时,像《肥肉》《豆腐》这类书,如果做得中规中矩,会失去一些乐趣,所以朱赢椿喜欢将好玩、有趣的诸多元素揉进去。
朱赢椿曾任中国“最美的书”评委,放眼国内书籍设计,他认为,中国的书籍设计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的地位,中国年轻书籍设计师如今可以非常通畅地看到国外同行书籍设计作品,这对他们帮助非常大。“但我个人的观点是,国内书籍设计走得有点快了,可以稍微慢一点。”在他看来,德国图书设计特别注重读者的感官,设计出来的书是温文尔雅的样子,“获奖的德国图书更多关注看不见的设计,比如字体、字号的使用,行距、字距的讲究,以及纸张翻阅的舒适度、柔软度,墨色对人的影响等。”他特别建议,国内的书籍设计也应该注重这些看不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