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过海穿越百年,看广州外销画里的风华旧影

图片
  “南祯”款外销画上的上海外滩。 本版图片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图片
  外销画上的琶洲塔。
图片
  煜呱画室的外销画十三行商馆。
图片
  菊花图(金凤毛)。
图片
  牧羊女图玻璃镜画。
图片
  林呱摹写的钱纳利画像。
图片
  “廷呱”款中国上层官员家庭场景图册之一。
  18、19世纪,在帆樯云集的广州口岸,一批本地画师尝试以中西融合的技法绘制表现东方趣味、符合西方“中国风”审美需求的一种新型艺术品,从而开创了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这就是“外销画”。广州外销画不但是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和见证,对中国近代油画史的开端也有着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日前,广东省博物馆年度又一重磅展览——“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正式开展。展览以中西艺术互鉴为视角,围绕“外销画”展开讲述,汇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外销画精品,是广东省博物馆近20年征集的外销画精品首次集结展出。
  此次展览更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全景式解读外销画的专题展,晒出了粤港澳三地外销画收藏的“家底”。展览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艺术博物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香港艺术馆、广东美术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等多家机构的支持,遴选展品140余件/套。
  18、19世纪,广州是世界贸易网络中的“焦点”,贸易全球化促使广州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门户和窗口。在这里,中西方的绘画媒介和绘画技法得以调适与糅合;在这里,中外艺术家共同描绘东方的风景风貌、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在这里,中西融合的绘画作品扬帆过海,成为备受西方社会追捧的新潮艺术品。
  展览从画艺、画技、画材三个维度的调适入手,讲述18—19世纪中外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第一部分为“画艺的调适”,通过以钱纳利为核心的中外朋友圈解读其确立的“钱纳利风格”的艺术流派;第二部分为“画技的调适”,通过植物画、船舶画、风景画、肖像画、风俗画等不同绘画题材解读中西方绘画技法中体现出的对话与调适;第三部分为“画材的调适”,从油画、水彩、水粉、素描、版画等视觉艺术作品,全景式概览中西方绘画材料的调适与融合。
  英国画家钱纳利的“中外朋友圈”  
  在展厅内行走,让人恍如回到两百年前的广东。18至19世纪,广州的外销画开始风行,此时广州的画家创新性地运用西方的绘画技法和绘画材料绘制符合西方“中国风”审美趣味的绘画作品,亦有游历华南的外籍画家描绘他眼中的广州风貌。
  如展览中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的《疍家女》,光源巧妙地投射到渔娘的脸部和上身,在人物的面部、红唇、臂弯、手指间,均可见画家用朱红色带出娇艳的感觉。
  钱纳利是19世纪在中国华南沿海居留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西方画家。他1825年到达澳门,根据南中国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对英国学院派画风进行了浪漫化的调适,创造出具有独特中国情调的“钱纳利风”,被誉为英国远东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艺术家。他的画风影响了19世纪20年代以后粤港澳三地外销画家的绘画风格,其中就包括中国著名的外销画家林呱。
  林呱摹写的钱纳利的自画像也出现在此次展览中。林呱擅长肖像画和风景画,油画功底扎实,在广州和香港都开设自己的画室,他是当时将中、西方绘画融会贯通的代表人物,作品也漂洋过海先后到英、美等国家参展。林呱擅长创作欧洲风格的写实人像画,风格与钱纳利相近,但价格较钱纳利的相宜,当时不少西方商人和船长也委托他绘画肖像。当时,正是因为林呱杰出的绘画能力、出色的推销技巧和较低的绘画价格,促使林呱的名气蜚声中外。  
  外销画里的十三行火劫前盛景  
  历史上广州十三行商馆屡遭大火、屡次重建,其中最具摧毁性的大火有三次:分别是1822年,商馆在火灾后迅速重建;1842-1843年火灾后,因中英关系紧张,商馆重建进展缓慢;1856年大火后,商馆彻底被焚毁,未再重建。1822年大火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是十三行发展的黄金时期。
  广东省博物馆藏的顺呱的《十三行商馆》,描绘的是19世纪30年代十三行商馆风貌。画作采用中国外销画家惯用的正面取景方式,从珠江南岸眺望十三行。与程式化的十三行外销画构图不同,该画作不再以异常高的视点,将建筑物放置于水天之间的狭长空间内,而是采用较低视角的取景,将观者的视线带到接近水面的位置。相对于岸上建筑,江面上的船只尺寸较大,前后景的处理遵循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乌云密布的上空和前景中的阴影体现出中国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技巧中的明暗对比法。
  广场上原有的栅栏被焚毁,人们可以自由出入。画面中开放的广场上聚集着中外商人,流动的摊档、攒动的人头,呈现出热闹繁荣的景象,1839年之后广场再次被围蔽,此种景象不复出现。
  十三行商馆一带共设有三处粤海关,一处位于商馆西侧丹麦行附近,另一处位于商馆东侧小溪行附近,还有一处位于商馆中心。此画作描绘了中部和东部两处海关,粤海关为红色建筑,通常建于江面木桩之上,带有一个大阳台,便于官员监察江面情况。19世纪40年代美国花园建成后,画面中位于商馆中心的粤海关被美国花园所覆盖,新海关迁移到美国花园东南角。据此推断,此幅画作绘制应于1832-1839年间。画作右下方留有画家中英文签名:“SUNQUA,广东洋画店有章顺呱写”。 
  巨幅画作再现百年前羊城旧貌  
  羊城自然风光,是外销画必不可少的主题,有“珠江版清明上河图”美誉的《广州港全景图》,就将诸多广州地标纳入其中。光塔、花塔、镇海楼……这幅长达2米的巨型油画,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画作从西至东依次描绘了沙面、十三行商馆、海珠炮台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一带珠江北岸的广阔风景,无论是取景角度还是细节的精准度,都体现出受到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荷兰港口风景画的影响。
  画面中的十三行商馆只占据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画面中美国商馆前被高墙围蔽的是新建的美国花园,毗连的英国花园植被郁郁葱葱。1847年,在美国花园东侧开始筹建圣公会教堂。画面中心偏右的位置是被菩提树环绕的海珠炮台,其背面是广州的旧城区,羊城著名的地标光塔(怀圣寺)、花塔(六榕寺)、镇海楼(五层楼)清晰可见。画作最右侧是位于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该炮台于1847年4月5日被炸毁。这幅罕见的巨型外销油画,构图细致、风格统一,精确写实地记录了特定年代广州商贸盛极一时的繁华景象。
  从该画的绘画风格及画框背部上方残存有“Youqua”画室的标签来看,可以断定此画为煜呱画室的作品。Youqua即煜呱,是活跃于1840-1870年广州知名外销画家。他在广州及香港都设有画店,店号“怡兴”,广州画室的地址位于靖远街34号,香港画室的地址位于香港皇后大道107号。据《珠江风貌》介绍:“他有多幅海港景象巨作,精细地描绘了河流、港口及海洋不同的水域景貌,对于船只及建筑物的刻画尤其了得。”
  另一幅描绘琶洲塔的作品,同样值得留意。琶洲塔位于广州珠江边的黄埔岛上,西方人习惯称之“Whampoa Pagoda”或“Pa-Chow Pagoda”。琶洲塔修建于明万历年间,“琶洲砥柱”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伴随着广州口岸贸易的繁荣,从珠江口到广州城的一系列宝塔作为重要的航海标识日渐为西方人所熟悉,也成为珠江景观画中常见的素材。
  这幅绘制于1850年左右的水粉画,无论在绘画技法还是绘画材料上都呈现出西方绘画的特质,然而在江面、船体等细节描绘上又无意流露出中国传统绘画线条勾勒的气韵感,是中西绘画技法调适后形成的佳作。在色彩的运用上,画作充分体现了水粉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的身份。在此之前,水粉、水彩颜料仅是作为素描、速写的一种色调补充,而在这幅画作中,可以看出画家对水性材料的渲染力和对色调的把控力等方面运用的娴熟程度。
  玻璃镜画:风靡欧洲的“时尚家居单品”  
  玻璃画最早见于15世纪意大利天主教圣像画,由于绘画技术难以掌握,18世纪欧洲已不再流行。但在同一时期的广州,玻璃画却成为外销画的一门重要类别。
  在18世纪,大片的平板玻璃基本仅在法国生产,价格昂贵。广州外销画家在海外舶来的平板玻璃上运用油彩、水粉等西方画材,采用反笔技法,绘制东方风情的图案,再将之销往欧洲。玻璃镜画是中国外销西方货品中的奢侈装饰品,曾风靡欧美王公贵族的室内家居。外销玻璃画成为了欧洲“中国风”室内装饰的重要元素。
  带有牧羊女的田园风光图是重要的玻璃画题材之一。《牧羊女图玻璃镜画》是此类题材的精品代表。画家采用了中西结合的画法,在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了取舍,既保证了装饰意味,又丰富了再现的质感。牧羊女一家的和谐共处,与右侧的白羊母子相呼应,充满了慈孝的儒家哲理。树木的刻画在整体上采用了写实的造型画法,与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写意画法有所不同。背景处的建筑依山傍水,显示了中国建筑的营造法式。天空则巧妙地使用了镜面作为留白,让整体绘画的氛围显得更为宁静致远。外销至欧洲宫廷的玻璃油画往往会用西方的画框重新装裱。这幅画采用的是英国乔治三世时代的金色镂刻边框,与中式的体现木质的紫檀框有很大的区别。
  语录
  近人评外销画
  粤东写真,操西洋法,阴阳向背,用皴甚厚,远望之一面突出纸上,颇得神理。近日海国又有用镜照影,涂以药水,铺纸揭印,毛发必具,宛然其人,其法甚秘,其制甚奇。 ——【清】福格  
  西番画法异常伦,如雾如烟总未真。酷似少翁娱汉武,隔帷相望李夫人。
  ——【清】陈恭尹  
  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
  ——【清】邹一桂  
  林呱是广州画界王子,他享誉全中国,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他以欧洲风格绘制肖像,他的画作颜色运用相当出色,捕捉逼真的能力无与伦比。
  ——【英】蒂凡尼(Osmond Tiffany)  
  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更有价值的是中国画的题材。画中巧妙真实地再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
  ——【法】奥尼(Old Nick)  
  楼上,有八到十位画工拉高衫袖,将辫子盘卷于脖子上努力地工作,他们都采用流水作业形式,所以产量很高……他们可以说是智慧的机器。
  ——【法】奥尼(Old Nick)
  摄影术引入后广州外销画由盛转衰
  1839年,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术诞生;1844年,法国摄影师于勒·埃及尔将摄影术带到岭南,中国的摄影技术也是最早由岭南向内地辐射至全国的。由于绘画和摄影都是记录形象的手段,面对更为便捷的摄影技术,外销画家们纷纷将画室同时兼做影楼,可以说中国最早的摄影师是由从事外销画创作的外销画家转型而成的。
  由于摄影术的引入,外销画家为与之竞争,在肖像、风景、船舶画的绘制方面开始向照相写实的方向发展,从而忽略了对艺术的创作和对意境的表达,渐趋流于匠气,这导致了广东油画的艺术品质由盛转衰。五口通商之后,广州口岸失去了垄断特权,大批外销画家前往上海、香港等地谋求发展。
  展览呈现了一幅细致描绘上海外滩风光的画作,画框背部上方有墨书“南祯”二字。南祯是一位海港和船舶肖像画家,也是一位银版摄影临摹师,在香港皇后大道414号开设有画室和影楼。
  画作采用宽广的海景构图,画面中部一座歇山式红墙建筑是江海关,左右两侧分别是法国租界和英国租界。黄浦江上西方蒸汽船、三桅快剪船和中国大型货船、小型舢板船穿梭于平静的江面之上。船上的人物细小入微却姿态各异,天空水面笔触流畅,展现出南祯的绘画功力。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人对神秘远东的好奇与想象就从未停止。19世纪摄影发明之前,外销画是外国人从图像层面认识中国的唯一途径,它的主要销售对象是来华商人、传教士、旅行家,随着旅程的结束,这些中国风物画成为了西洋人回乡最好的伴手礼之一,它们分布在国外各地博物馆和藏家手中,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但出于西人定制的原因,外销画普遍反映的是欧洲人对旧中国“虚幻而缥缈”的想象,也有观点指出,外销画本身存在程式化创作、对西式画技的过度效仿。
  正如著名英国汉学家柯律格所言:“(市井风情图)保持着欧洲对中国的想象,并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画工对画笔的使用是中国式的,但指导他们绘画的概念则是纯西方的。”
  也因为如此,今天回过头来看“外销画”,呈现出一种疏离与写实混杂的独特艺术魅力。
  专题采写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