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急了!

图片
· 这是第4858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最近,各地都很忙,年底冲业绩嘛,理解!比如在浙江,嘉兴、宁波、杭州一个个组团包机往外冲,成为解封后全国第一批“走出去”的城市。而一旁的绍兴,虽然在这方面慢了一拍,却在另一个领域抢了先。
日前,为支持企业稳岗留工促生产、吸引新绍兴人就地过年,绍兴出台了浙江首个春节留工政策,措施包括一次性发放800元消费券、“留绍过年”流量福利、“年货邮到家”温暖礼包及其他减免、奖励等足足十条。
这些做法吧,过去三年许多地方倒是都采用过,但放在今年,就有些惹眼了。毕竟在钟南山表态“2023年春节还采用就地过年办法的可能性很小”后,各地基本已经不再提这事了,可绍兴为啥还在坚持?这座以精明著称的江南城市,到底在急什么?
我看到不少自媒体,将绍兴此举解读为三线城市的“另类抢人”。这话或许没错,但你们知道吗,曾几何时,绍兴可是浙江人口第一多的地方。
套用谢灵运“天下才共ー石,子建独得八斗”的说法,我们也可以讲,浙江数千年的人口变迁史,80%的时间都属于“绍兴时代”。作为和苏州并列的江南初代“双子星”,就建城史的长度来说,修筑于公元前490年的绍兴,对浙江其他地方都是碾压式的存在。
当会稽已经贵为一国首都时,嘉兴还是吴越边境一片盛产檇李的荒野之地;杭州主城区这块还在钱塘江里,西湖则是一个海湾;至于南面的温台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哪怕到东汉年间,这里都是“地广千里,户不满万”。直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入浙前的1858年,绍兴(含萧山、余姚)依旧是浙江第一大府,人口(660万)比第二名的杭州(372万)多出近300万。
太平军的到来,给包括绍兴在内的绝大多数浙江州府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像湖州,直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336.8万)才超过1858年的水平(298.9万)。而地处浙南的温州,作为全省唯二未被太平军占领的城市(另一个是衢州),在战时涌入大批逃难的浙北民众。到了改革开放后,又凭借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吸引了海量外来打工者,崛起为浙江人口第一大市。直到2016年被杭州取代,浙江的人口分布才进入到“省会时代”。
不过相比这些陈年往事,以及杭州、温州这两个千万级的大块头,绍兴真正的人口焦虑来自一江之隔的嘉兴。
根据七普数据,绍兴常住人口527.1万,较六普时增长了35.9万。这个成绩放在全国地级市里头,已经很不错了。毕竟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以及人口流动,内陆大把的地级市,常住人口早就负增长了。但凡事就看你跟谁比,像苏北几座城市,其GDP要是放到别的省份,起码也是中游偏上,但在江苏省内,跟富得流油的苏南比比,就只能算“落后地区”了。
同样的道理,绍兴常住人口十年增长了7.3%,增幅并不算低,但在浙江这个沿海唯一、全国唯三所有地级市都实现人口正增长的省份(另两个是贵州和西藏),却只能位列倒数第四,总量排名还因此下降了一位,被嘉兴反超,掉到了倒数第五。
后者同期增长了89.92万,总量达到540万。特别是最近这五年,嘉兴每年的人口增量都数倍于绍兴。比如2021年,嘉兴常住人口增长了11.5万,是全国唯一增长超过10万人的地级市。而绍兴才6.6万,自然增长率更是录得负值,为-0.5‰(嘉兴是1.1‰)。
生么生不出,抢又抢不过人家,换作我是绍兴的领导,也得急啊!
图片
相比人口排名的下降,更令绍兴着急的点,可能还在经济领域。
曾几何时,绍兴的目标是赶超温州,成为“浙江第三城”。这个目标在2017年上半年,曾短暂实现过,但随着温州从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波中逐渐走出来,两者的GDP差距又重新拉大到近800亿。
标兵渐远的同时,追兵却在渐近。还是那个嘉兴,2011年时GDP才只有绍兴的80.39%,到2021年就已经追至93.53%,两者总量仅相差440亿元。而根据绍嘉各自的“十四五”目标,到2025年,绍兴GDP预计达到8500亿元,而嘉兴则要力争跻身“万亿俱乐部”。虽说定目标是一回事,能否实现又是另一回事,但嘉兴带给绍兴的竞争压力依然显而易见。
事实上,除了GDP总量,嘉兴在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上,都已经领先绍兴。比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1年嘉兴为674.8亿元,绍兴只有603.8亿;又比如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嘉兴去年达到30.43亿美元,绍兴才7.6亿美元,仅为嘉兴的四分之一;再比如2022年最新的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嘉兴有6家企业上榜,绍兴只有海亮和中成两家……
对此可能有人会说,嘉兴超绍兴那不太正常了吗,谁叫人家区位好,可以紧抱上海大腿,我们想修条直通上海的铁路都难于上青天。但其实,嘉兴也羡慕绍兴,因为嘉兴虽然距离上海近,但沪杭线一直不是浙江重点发展的城市经济轴。省里最看重的,始终是杭甬线。而绍兴作为杭甬之间的那个“杠铃杆”,这些年没少从“融杭联甬”中收获好处。
像什么杭绍甬一体化方案的实施,萧山—柯桥、萧山—诸暨、余慈—上虞、余奉—嵊新等四大协同板块的划定。特别是杭绍之间,这些年,邵逸夫医院来了,浙江理工大学来了,就连地铁都通过来了,根据远期规划,绍兴未来将有3条地铁线与杭州地铁互通,真正实现同城化。难怪有越来越多人将杭绍的关系跟南边的广佛相提并论。
客观来说,杭绍和广佛的同城化程度还不在一个层次上。但这也很正常,从历史上看,佛山镇过去属于南海县,而南海县则是广州府的附郭县——也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县城,县衙设在府城里的县,地位类似于钱塘县、仁和县之于杭州。非要类比的话,我倒是觉得,临平有点像佛山,都是从附郭县辖一个镇,逆袭上位。只不过佛山最终脱离了广州,还拐走了它的一半附郭县,而临平区至今仍留在杭州境内。
至于绍兴,历来跟杭州是两个城市,就像嘉兴跟上海、苏州跟上海,亲归亲,终究是两家人。而这点更清楚地体现在地理空间上。我量了下,广佛两地市中心距离不到20公里,比西湖到临平山的路程还近一点,而杭绍之间则相距将近50公里。从卫星图上看,广佛早已融为一个整体,而杭绍之间还有不少绿色空地。
尽管如此,杭绍的融合、互动,起码在浙江还是走在前列的。杭州对于绍兴的辐射力度,也远远大过对嘉兴和湖州。绍兴从杭州获得的外溢资源,甚至超过嘉兴从上海获得的。正因如此,哪怕是最看好嘉兴的人,也不敢小瞧绍兴。况且绍兴现在的慢,是有原因的,也是暂时的,后续的发展劲头如何,“浙江第四城”最终鹿死谁手,目前还真不好妄下定论。
图片
城市竞争就如体育比赛,没有无缘无故的成绩上升,也不存在突如其来的排名下降。如果说2010~2012那几年温绍GDP数值的拉近,跟温州深受金融风波拖累有关。那么之后两地经济总量差距的重新扩大,则是绍兴腾笼换鸟、大搞“亩产论英雄”所带来的转型阵痛的结果。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亩产论英雄”这个如今被许多省市采用的做法,最早就是由绍兴柯桥,当时还叫绍兴县提出来的。而之所以要主动腾笼换鸟,跟当地的产业结构有关。
说起绍兴,过去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纺织、印染、化工、黄酒等传统产业。它们撑起了绍兴经济的大半边天,但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重污染、高耗能,不少还是劳动密集型。随着双碳减排战略的实施,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产业已经难以继续引领绍兴发展。
为此,从十多年前开始,绍兴便踏上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之路。2010年,绍兴市启动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一园式”改造提升;2018年,又启动了新一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
统计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绍兴市累计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2.6万余家,淘汰4000余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连续十年获浙江省“腾笼换鸟”考核先进。
同时,当地又花大力气引进、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2018年以来,全市共引进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8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近6000亿元。成为浙江唯一的省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市。
用绍兴市领导在“‘浙’十年·绍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话说,印染化工企业“跨域整合”、搬迁搬出新天地,昔日的“酒缸、酱缸、染缸”转变成今日的“芯片、药片、刀片电池”。
但转型升级的路注定不会平坦。就像当初广东产业升级那几年,GDP也差点被江苏反超。甚至连现在如日中天的深圳,20年前也曾被网友喊话,《深圳,你被谁抛弃》;而其身旁的东莞,2014年扫黄后,经济也一度低迷不振。好在它们都挺了过来。广东依旧稳坐“第一省”宝座;深圳更是超越广州,跻身第三城;而东莞也借助松山湖科学城的开发,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凤凰涅槃。
事实上,看绍兴最近两年的经济数据,也已经呈现出转型升级后的上升势头。2021年,当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高于全国平均6.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22.4%,居全省第一;今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4%,居全省第二,工业投资继续增长37.2%,高出浙江平均20.7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二……
以最近因为疫情而备受关注的现代医药为例,2020年,绍兴全市医药制药业营收324.54亿元,排名全国14位;规上医药制造业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高达23.36%,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连云港、深圳和济南,甚至领先北京、上海这两个医药制造业的“头部玩家”,以及被称为“华北药都”的石家庄。
这也是为何我前面说,嘉兴要想赶超绍兴并不容易的原因。
在产业转型的同时,这些年,绍兴还完成了一件省内大多数城市梦寐以求,但始终未能实现的大事,就是赶在国家收紧“撤县设区”政策之前,一口气撤设了柯桥、上虞两个区。
此前,绍兴是浙江唯二的“独区市”,市本级就一个越城区,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全省倒数第一。区划调整后,一下子扩大到2942平方公里,仅次于杭甬,远超竞争对手温州的1288平方公里和嘉兴的968平方公里。
除了数字上的增长,此举的真正意义在于拉开了绍兴大城市的骨架,增强了市本级的实力,有利于克服县域经济天花板太低的弊端,为发展都市经济奠定了行政区划基础。
这一步有多关键,看看常州、南通这些过去经济实力还不及绍兴,但早早完成区划调整的城市,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就知道了。
当然,绍兴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城市”,除了城大,还得人多。相比产业转型、市区扩容,这是目前最令绍兴头疼的问题,也是其为何着急出台政策、“春节留人”的原因。
作者: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者、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主理人。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