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歼-20全线生产 他用“拼”去见证和经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2022·拼过

方蕾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纵观历史,中国人的航空梦从未停息。
2021年以来,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迅速,随着先进航空发动机、新型隐身战机、大型空中加油机等领域取得全新突破,新时代的航空强国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战机歼-20为代表,当一件件大国重器翱翔蓝天时,地面上同样有一群人会仰望天空,那里凝结着无数航空人的心血。因为国之重器的特殊性,关于他们的壮志凌云,很少被人真正了解过。
他们是中国战机背后的守护者——中国航空人。
图片
冯攀龙
来自航空工业成飞的飞机铆装钳工冯攀龙,便是航空领域的万千奋斗者之一。今年是冯攀龙进入飞机铆装行业的第八个年头。“90后”的他稳重、寡言,身上有着和他年龄不太相符的气质,但留给同事更多印象的,是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热心肠。
从事飞机铆装钳工以来,冯攀龙爱岗敬业,努力学习业务技术和文化知识,像一颗“螺丝钉”坚守在飞机铆装领域。8年里,他经历了从2015年新员工培训结业考试取得第一名,到2018年第六届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飞机铆装钳工比赛第一名,再到航空工业成飞“冯攀龙青年创新工作室”挂牌。
如今,冯攀龙不仅是一名铆装钳工,他还是新学员的实操老师,协助公司开展技能培训,承担起了技艺传承的重任,努力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技能人才。
12月14日下午,冯攀龙从成都乘坐高铁抵达出差目的地后,与封面新闻记者取得联系,开始讲述入职8年来,属于他的那些“拼过”的故事。
图片
参与歼-20全线生产
“中国航空自信正在走向世界”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拼过”的故事都不能被讲述。但在冯攀龙看来,“拼过”的记忆串联起来是航空人努力实干的每一个当下,更是战机划过蓝天,传递出的大国空军自信。
今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航展。4架歼-20五代隐身战斗机组成编队出现在珠海金湾机场上空,并在完成相关训练科目后首次降落在珠海金湾机场。
当天飞行表演,距离珠海1700公里以外的成都,冯攀龙也拿着手机在观看航展飞行表演的直播。“两架歼-20进行八字交叉飞行后,其中一架歼-20直接来了个90度的垂直拉升,连续横滚之后再次进行了垂直跃升,直接穿入云霄。”歼-20飞行的画面至今让他难忘。
歼-20,代号:威龙,是航空工业研制的一款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隐形第五代制空战斗机。“你在天上看到的每一架歼-20,它的某些部位,都由我们参与制造。”
2015年,冯攀龙从西安航空学院毕业,以结业考试总排名第一的成绩正式入职航空工业成飞。他跟随师傅负责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与歼-20相关。“我们主要负责机身的装配工作,具体包含机身预装配、铆接安装等生产操作。”
毫不夸张地说,在歼-20全线生产过程中,冯攀龙所在的工作团队从未缺席。回想起第一次看到歼-20真机,是在2015年入职后的第二个月,他跟随师傅去试飞站。“当天有一架飞机要试飞了,师傅过去配合参与工作,带上了我。”
冯攀龙笑着告诉记者,“其实入职第一天看到成飞门口的那架歼-10模型已经很震撼了,亲眼看到歼-20那种心情真的无法言喻。眼珠子都快要掉在飞机上了,想记住自己参与的工作内容是在飞机机身具体的哪个位置,作用是什么。”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围绕着试飞站的那架歼-20,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圈。
“以前说起歼-20,不光是公众,就连我们能一睹真机的次数也不多。而现在,歼-20已经起降在中国航展上了,它距离公众的距离也就短短几米远。”在冯攀龙看来,这意味着中国航空自信正在走向世界。
图片
曾参与C919机头制造
“计划乘坐国产大飞机去旅行”
如果说歼-20在珠海航展上的首次起降让公众为之骄傲,那么今年12月9日,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交付东方航空公司,更是中国飞机工业征程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大飞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全国共有数百家企业参与研制。从机头到航电系统,再到机舱娱乐设备、灯光等,C919从外到内,从头到尾,都不乏“四川造”。而参与机头制造的人员中,就有冯攀龙的身影。
C919机头长约6.66米,宽3.96米,高4.13米,重达2.4吨,体积、重量都创下新高;包括驾驶舱、前起舱、壁板、机头地板、舱门等几大组部件,涉及模块300多项,安装零件上万件,螺栓、铆钉等标准件更多达十几万件。
2018年10月,因工作原因,冯攀龙被临时抽调到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参与部分C919架次的机头制造。“能够参与到C919大飞机项目中来,那肯定很自豪啊。”冯攀龙透露,他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机头壁板、地板等零件安装,“第一次接触大飞机,那是一个学习和摸索的阶段,但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
“那三个月可以说是‘拼’过去的,每天从早上八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左右,每天的突击任务虽然累,但充实。”彼时,白天参与C919大飞机机头制造工作的冯攀龙,到了晚上还要继续加班,因为那时候还有一场重要的比赛等着他,第六届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三个月后的决赛,飞机铆装钳工比赛项目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佳绩。
“交付那天我在办公室观看了直播,在四川,对C919正式交付翘首以盼的相关参与者不下千人,大家的心情应该都是一样的激动和自豪。”而能够抽出空隙时间乘坐国产大飞机C919去旅行,就是冯攀龙的计划之一。
同时他也感叹,“从2017年首飞成功,到2022年获得型号合格证,再到正式交付,中国航空人向祖国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也将咱们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的梦想照进现实。”
当好飞机铆装领域的“螺丝钉”
用“拼”去见证和经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从今年10月份到现在,冯攀龙只回过三次成都,其余的时间他都在出差外地度过。“以前的工作比较单一,只用做好手头上的任务就行。但现在就复杂多了,要把脑子里的经验和想法落到纸上,对于我这样的技能人员还是有些费脑。”
“一架飞机上的蒙皮是靠一颗颗铆钉组装起来的,而一颗铆钉的精确度,往往关系到整个机身的安全。”冯攀龙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工作内容,他举了个例子,一架飞机上有成千上万颗铆钉,每一颗铆钉孔的加工误差都必须控制在零点零几毫米之间。
“干我们这行,关系到国家安全,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任何差错。打好每一个铆钉,钻好每一个孔,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用冯攀龙的话来讲,就是要当好飞机铆装领域的“螺丝钉”,数年如一日地钻研磨炼技能,扎实地坚守在岗位。
在出差的这几个月里,冯攀龙不仅需要每天进入车间工作,还要观察车间工作人员手头上的“活儿”,“包括铆接装配的方式方法,有没有更优化的途径去完成,或者大家有哪些疑难点......”他举例到,“所有飞机铆装上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去解决。”
当提起2022年那些“拼过”的记忆,让冯攀龙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件事。航空工业成飞“冯攀龙青年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后,今年年初,15名青年技能型人才通过选拔分配到工作室,由冯攀龙领头开展持续性的训练与培养工作。
“工作室项目的开展,于我而言是新的起点,是传承也是一份责任。”而另一件事,发生在今年九月。
9月1日18时,成都青羊区黄田坝,一群身穿蓝色工装服的人群,骑着电动车拖着行李往车间赶,冯攀龙也是其中之一。“通知闭环管理后,几乎所有的同事都默契的决定返回车间工作。”
“车间里,铺满了一张张折叠床,我们的工作和往常一样。”三个月前车间里的每一帧画面都还清晰的烙印在冯攀龙的脑海里,“大家都是‘逆行者’,为了航空事业,每个人都克服了很多难题。”
对于冯攀龙而言,入职8年来,因为真诚的投入与热爱,他一直在用“拼”去见证和经历。而在中国航空事业中,这些或大或小的“拼过”,也正因为有像冯攀龙一样的千万名航空人,而更加珍贵,且必要。
采访的最后,冯攀龙告诉记者,2022年,他还“拼过”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很幸运认识了我的女朋友,我们计划在明年举办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