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野中的荒诞派戏剧

自上个世纪 60 年代荒诞派戏剧诞生以来,对荒诞派戏剧的传统阐释和理解,一方面沿袭其命名者、理论奠基人马丁•艾斯林所标注和发展的“存在主义”话语模式,此种阐释模式的理论单一性与荒诞派戏剧意义多元性之间存在着根本悖论,从而大大遮蔽了荒诞剧内部的矛盾性、多样性和艺术张力;另一方面,虽然后续研究也从语言学、文体学、叙事学和后现代批评等视角创造出了多元阐释集合,但依然未能真正触及荒诞剧“语言游戏”的内部变动性,更没有从根本上质疑和诘问“荒诞”或作为现实统一存在困境,或作为文学形式概念之总体“镜像”的不可靠性和文化差异性。
图片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野中的荒诞派戏剧
陈 溪 著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704085
2021年11月
所以本书的研究目的,首先是希望借助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为荒诞派戏剧研究拓宽分析视野,启发新的思考角度,使荒诞派戏剧研究脱离传统的单一阐释窠臼,获得新的文学生命力。其次,通过对荒诞剧的具有逆向思维特征的反思和分析,例如从无意义和非交流中研究意义和交流,从“荒诞”这一涵盖一切的共性下面寻找各个作品的特性,从具体的“语言游戏”过程,即剧中的话语交流本身而非其限定的语境(如存在主义哲学等),来考察作品意义的可能性,等等。这些努力对我们研究文学语言的多重功用,尤其是戏剧语言的丰富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因为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对日常语言使用的描述来澄清哲学领域的问题,所以文学艺术领域的语言现象研究一直是他的研究领域中较为空白而又留下了神秘空间的一环。本书的研究力图在拓展维特根斯坦后期理论的应用范围的同时,也通过对荒诞剧中各类“语言游戏”的描述,提示、补充和丰富其理论本身的内容,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语言游戏”中的“用法”,推动这被“延宕”的解读游戏向模式化阐释的圈外突围,并探寻更多语言及戏剧可能性的新路径。
图片
图片
本书研究特色
01
在国内外既有相关成果相对稀缺的语境下,开创性地运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荒诞派戏剧进行系统研究。
02
突破现有荒诞剧研究仅限于存在主义阐释的简化模式,借助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理论,尤其是“表层语法”、“深层语法”、“语言游戏”等核心理论开辟荒诞剧研究新层面和新视域。
03
以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法形式”为切入点,探讨荒诞剧文本语言现象中涉及人类思维、身份建构、话语沟通、词物关系等多重问题,拓展荒诞剧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角度。
04
将之前关注度较低的“边缘性”荒诞剧作纳入研究范畴,开创部分国内相关研究的新领域,拓宽国外荒诞派戏剧研究的对象范围。增补的主要“边缘荒诞剧”如:约翰•格尔、杰克•盖尔贝、塔杜施•罗泽维奇、瓦渥米尔•姆罗热克、瓦茨拉夫•哈维尔、费尔南多•阿拉巴尔、彼得•魏斯、君特•格拉斯、陶菲格·哈基姆、鲍里斯•维昂、詹姆斯•桑德斯等人的荒诞剧创作,丰富和拓展荒诞剧研究对象范畴。
05
为借助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来探索文学“语言游戏”提供多元而代表性的例证,也为维氏后期哲学的“文学性”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
目录速览
前言
导论 1
第一章 从语言之根到思维之源 24
第一节 释义游戏与思之问 27
第二节 规则冲突与思之困 38
第三节 语言权力与思之惑 48
第二章 荒诞“意指活动”中的“词”与“物” 63
第一节 无“词”的“荒诞物” 65
第二节 无“物”的“荒诞词” 74
第三节 “词”与“物”的“异托邦” 87
第三章 自我与他者的“深层语法” 98
第一节 可疑的“自我”身份 99
第二节 表演“他者”的“语法” 114
第三节 “不可沟通”之沟通 133
第四章 意义空间的新界限 147
第一节 信仰话语与可言说的“神秘之域” 150
第二节 荒诞的内部代谢形式 158
第三节 “向他而死”:死亡边界的“语言游戏” 168
第五章 “家族相似”的荒诞新成员 182
第一节 “元荒诞剧”:边游戏边规则 185
第二节 “后荒诞剧”:被重估的话语 195
第三节 “反荒诞剧”:“生活形式”捍卫战 204
结语 荒诞剧的意义空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荒诞剧” 215
参考文献 220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本书主要章节内容介绍
第一章“从语言之根到思维之源”主要关注荒诞派戏剧作品中有关“语言根基探索”的现象,以及其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野中对反思人类思维方式的独特作用和意义。具体内容包括:以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的《海景》(Seascape)为例,分析了作品中不同词类的语言习得现象及其对我们思考存在基本问题的挑战和启示;从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表层语法”和“深层语法”的提出,以及对数学基础的分析等视角来重新阐释尤奈斯库戏剧《上课》(The Lesson,原标题为法语 La Leçon)的意义;借由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律性”和“规则盲目性”等理论,分析斯拉沃米尔·莫罗泽克(SlawomirMrozek)的《在海上》(Out at Sea,原标题为波兰语)和凡克拉夫·哈维尔(Václav Havel)的《通知书》(The Memorandum,原标题为捷克语)等作品,关注东欧一些边缘荒诞剧作中突出政治权力的主题,强调荒诞在他们的观众那里不是被抽空了本质和实际价值的存在,而是在权力意志过程中渐渐明晰的根本思维困境。
第二章“荒诞‘意指活动’中的‘词’与‘物’”,则着重关注和分析荒诞派戏剧作品中语言与其对象的各自异常存在及两者关系的各种复杂表现,并联系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词”的意义与其对应物的关系、命名活动的实质以及心理学哲学中关于主观愿望的语法意义等思想来分析这类作品对“词”与“物”的存在方式的颠覆和创新。比如,将荒诞舞台上的一组缺乏对应语言符号的“物”按表现形式和在“语言游戏”中的不同作用分为四类,然后以尤奈斯库的《阿麦迪或脱身术》(Amedee or How to Get Rid of It,原文为法语,原标题为法语Amédée ou Comment s’en Débarrasser)、《椅子》(The Chairs,原标题为法语 Les Chaises)、《新房客》(The New Tenant,原标题为法语 Lenouveau locataire)等作品为例详细分析了它们的意义创造和展开的过程。接着,本章探讨了无“物”的荒诞“词”,着重论述塞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的《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The BaldSoprano),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The Zoo Story)、《小爱丽丝》(Tiny Alice)和《谁怕维吉尼亚·吴尔芙?》(Who’s Afraid ofVirginia Woolf,阿达莫夫(Arthur Adamove)的《侵犯》(The Invasion, 1950,原标题为法语L’Invasion)、《大小演习》(The Grand and Small Manoeuvre,原标题为法语LaGrande et la Petite Manoeuvre),品特(Harold Pinter)的《送菜升降机》(The Dumb Waiter))等荒诞剧中出现的一系列没有对应物、落入“空指”状态的“词”或语言符号,并重点分析《等待戈多》中“期待”的“语言游戏”的积极意义。最后,论述了“词”与“物”在意义世界中的滑动对应本质,关注阿尔比的《婴儿的故事》(The Play About the Baby)、尤奈斯库的《犀牛》(Rhinoceros,原标题为法语 Le Rhinocéros)、塔杜施·罗泽维奇(TadeuszRóżewicz)的《卡片索引》(The Card Index,原标题为波兰语)等作品中出现的“词”与“物”在舞台上并存但其关系又处于“荒诞”相连的状态,并在尤奈斯库的戏剧《秃头歌女》与语言习得的偶然联系的详细论述中分析这一状态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第三章“自我与他者的‘深层语法’”主要论述荒诞派戏剧中关于“自我”、“身份认同”、“他者”或“他人”,以及最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问题,所涉及的思想启示主要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心理学哲学的论述,重点是对“我”及其相关“使用”、对“他”的语法意义及对他人的身体感受和精神世界是否可知的探讨等。其中第一节分析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阿达莫夫的《泰拉纳教授》(Professor Taranne,原标题为法语 LeProfesseurTaranne)、阿尔比的《三个高个子女人》(Three Tall Women)及贝克特的《最后一盘录音带》(Krapp’s Last Tape)等作品中对“自我”身份和意义的质疑,以及其对传统“自我”认识的挑战和消解;第二节分析阿尔比的《小爱丽丝》、让·日奈(Jean Genet)的《阳台》(The Balcony,原标题为法语 Le Balcon)和《女仆》(The Maids,原标题为法语 Les Bonnes)、品特的《情人》(The Lover)等剧作中出现的以“表演”的“语言游戏”来进入和重写“他者”世界的现象,并与第一节对“自我”的论述形成某种呼应和延续关系,讨论其对“身份”的消解活动如何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第三节则在前两节“自我”与“他者”身份界限被彻底打破的语境中,从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他人之心”是否能为“我”所知的论述的启示中,着重分析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和《谁怕维吉尼亚·吴尔芙?》中所体现的“不可交流”之交流、“不可沟通”之沟通的可能性和具体的游戏形式。
第四章“意义空间的新界限”,是以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其前期哲学中“可言说之事物”与“不可言说之事物”之绝对差别的消解为启示,借用维特根斯坦将之前所认为的无法言说的“神秘之域”回归意义空间的方法,分别从他对宗教神秘体验、语言言说自身和私人经验、话语三个层面的变革性思想出发,对荒诞剧的相关文本意义作出了新的理解与阐释。第一节从费尔南多·阿拉巴尔(Fernando Arrabal)的代表剧作《他们给花儿戴上手铐》(And TheyPutHadcuffs on the Flowers,原标题为法语 Et ils passèrent desmenottes aux fleurs)来呈现一种另类的宗教信仰重建模式:用裸露的身体、世俗的狂欢与自渎的痛苦仪式完成精神上的献祭、净化与新生。第二节重点分析鲍里斯·维昂(BorisVian)的《将军的茶会》(The Snack of Generals,原标题为法语 Le Goûter desgénéraux)中以毁灭来实现担当的“英雄”,他们将自身置入荒诞的来源和中心,通过将作为荒诞的自己的毁灭来以狂欢表演销蚀和代谢了荒诞世界。第三节以尤奈斯库的《国王正在死去》(Exit the King,原标题为法语 Le Roi semeurt)为例,分析死亡恐惧如何解除笼罩于“我之死”的个体私密性和神幻色彩,而将私人死亡体验转变为公众“死亡语言游戏”和可分享型死亡经历。
第五章“‘家族相似’的荒诞新成员”主要是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家族相似”,以及对语言在具体使用和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回归等相关思想的启发下,从戏剧语言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关注和梳理荒诞派戏剧为戏剧“语言游戏”家族所作的创新和贡献。第一节重点分析罗泽维奇的《干扰行为》(The Interrupted Act)等剧本怎样借用“元荒诞剧”的“新语法形式”,将“无用”在文本和舞台可呈现的意义空间中到达其顶点,但是却通过文本发生学式的说明将意义阐释延伸到另一个文本和舞台之外的空间中,一边进行“荒诞游戏”,一边重新创立文本新规则。第二节探讨“后荒诞文本”在将荒诞情境默认为一种解读存在的主要“前意识”下,继续以其他的视角思考荒诞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命运和希望的问题,以开放式而非整体性的“后荒诞话语”为传统荒诞模式丰富和补充了崭新的理念、问题和出路。第三节从埃及荒诞剧作家陶菲克·哈金(Tewfik al-Hakim)的代表作《爬树人》(The TreeClimber)来看基于异质文化、语言、宗教和思维方式的意识形态和生存话语与经典的“荒诞话语”如何形成对峙和抵抗。它们更倾向于对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现象的“权力”与压倒一切的“占领”作出反思与抵制,防止自己成为“荒诞式权力话语”囚狱中的思维奴隶,而对自身认同的“生活形式”进行捍卫与重述。
对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与荒诞派戏剧甚至是整体戏剧“语言游戏”的关系可能性,本书的结论是开放式的。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维度,即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中比比皆是的、种种匪夷所思的奇异语言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本身几乎构成了巨型的“哲学荒诞剧”。它再次向我们印证了正文各章中所分析的荒诞派戏剧“语言游戏”的意义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在思维本质上的相似和相通之处,即通过将语言推向极端和边缘,通过将语言放到有意义的语法位置,通过恢复“语言游戏”天然的复杂多变性来挣脱语言习惯造成的思维迷困和模式囚笼。而作为一个真诚的阐释者,我们也应该如后期维特根斯坦那样,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在阐释活动中忘记作为批评者的“自我”和急于确立阐释话语模式的需要,不是用模式化的解读来遮蔽,而是通过将“荒诞”的意义放到荒诞派戏剧的具体的、多样化的“语言游戏”中来揭示和发现其在不同“规则”下的丰富含意。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陈溪,文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2010年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奖学金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野中的荒诞派戏剧研究”,已结项。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现代戏剧、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