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振兴底色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标准更高、步伐更快。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吕梁市坚持生态与生计并重,增绿与增收共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因地制宜,科学绿化,让林业活起来、景观美起来、百姓富起来。
图片
【现场出像】吕梁台记者 陈然:我现在是在黄河流域兴县段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的施工现场。在我身后,工人师傅们正在对树木进行补栽和管护。过去这里是一片平均坡度高达60度以上的乱石荒坡,经过两年多的植树造林,如今整个黄河沿线的可视山体都已经披上了绿装。
图片
黄河流域兴县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1.5亿元,绿化总面积达到1.98万亩,工程对黄河沿岸第一山脊以内85公里范围内的可视山体片区绿化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通道进行绿化彩化。通过栽植油松、黄栌等色彩缤纷的树种,形成山、水、岸、公路交相辉映,集“绿化、美化、彩化、财化、文化”为一体的立体绿化景观走廊。
图片
【同期】兴县林业局副局长 李牧堂:我们按照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生态与经济兼顾的原则,已经完成2万亩的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任务。从现在看,效果相当明显,树木的成活率能够达到85%,已经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景观带初步形成长达85公里的生态走廊,而且有效地改善了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
图片
作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吕梁市境内91%的国土面积是丘陵沟壑区和山区。为了摆脱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相互交织的困境,吕梁创造性地成立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在一个战场打响打赢了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战役,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转化为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
图片
【现场出像】吕梁台记者 陈然:我现在是在临县曲峪镇万亩黄河生态治理项目的现场。在我的对面就是黄河,而背后是平均坡度达60度以上的石质荒山。大家可以看到,合作社的社员们通过异地取土和石块垒坑的方式来确保树木的成活率。经过近五年的努力,这一片长达98公里范围内的荒山秃岭已经全部披上了绿装。
图片
作为黄河流域治理的重点工程之一,临县曲峪镇万亩黄河生态治理项目包括荒山绿化、林草复合生产和以红枣提质增效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建设。在沿黄河周边的荒山上通过造林专业合作社购买式造林种草的方式,统筹推进沿黄荒山综合治理和修复,增加植被覆盖度,优化沿黄红枣主产区生长环境。
图片
【同期】临县绿珠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玉乃:经过我们合作社三年的努力,现在我们栽的1800多亩林片区,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我们有信心能让所有的山头绿起来、让社员的腰包鼓起来。
图片
在创新黄河流域林草融合治理新机制,坚定不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同时,我市连续四年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和林分改造、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下经济“三个100万亩”工程。累计投入70多亿元,统筹推进造林务工、退耕奖补、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业产业富民增收“五大增收项目”,山增绿、人增收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图片
【现场出像】吕梁台记者 陈然:我现在是在柳林县陈家湾镇龙门垣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示范园区。眼下正是园区核桃管护的重要时节,当地的老百姓在农技人员的带领下正在对核桃树进行修剪。
图片
“昔日看山愁白头,今日眺望满山金”是对柳林县龙门垣生态经济型综合示范园区的真实写照。按照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的目标,柳林县统筹推进沟、坡、梁、峁综合治理和修复,坚持以荒山造林为主,林下经济、林区道路、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多管齐下。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沿黄河50公里区域的林木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对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和实现山区生态景观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片
【同期】柳林县陈家湾镇龙门垣村村民 姚艳忠:以前这里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一刮风尘土飞扬,住在黄河边上也过不上个好日子。现在林也种起来了,一到夏天绿油油的, 环境也变好了,而且我的林下经济收入也增加了。
图片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526.55万亩、退耕还林242.43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342.75万亩,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72.26%,全省排名第一;森林面积907.05万亩,全省排名第一;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开始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由全省第六上升为全省第三。生态效益逐步向好的同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在稳步提升。依托1398个专业合作社,50万群众实现增收。出台规范提升造林合作社“10条”改革举措后,我市合作社经营方式开始由单一造林向多元转型,村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记者:李子夜
吕梁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