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中医 薪火相传|何世东:辨证论治,重视脾肾根本

杏林一脉传千古,中医中药贯古今。
民国11年(1922年)4月18日,东莞中医界名宿张子绳、卢月湖、邓寿生等人发起组织并经县政府批准备案,东莞县中医公会正式成立。
历史更迭,悬壶莞邑。一百年来,东莞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接续奋斗、勠力拼搏,为推动东莞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2年,东莞市中医药学会迎来百年华诞。我们走访老、中、青三代中医药人,通过他们口述东莞中医药的发展史,展示莞邑中医的坚守创新故事。
何世东(1947年11月生),第三批广东省名中医。东莞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理事;东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历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资深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会常务委员。
图片
上午10时,在东莞市中医院的特需诊室里,何世东正在聚精会神为各地赶来的市民看诊。望、闻、问、切,年逾古稀的他依然一丝不苟,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医者仁心。作为东莞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何世东在年轻时常到“南天之柱”南香山采摘草药,无偿为穷人看病,如今,他一周要出门诊五天,带教弟子,科室查房,依然忙个不停。
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源于一次特殊的切身感受。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1963年,何世东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得知他的堂叔得了血尿,治疗很久,一直没有好转。
“他(堂叔)就拿着一本验方新编叫我查,查到茅根一大把,还有车前子二两,血余炭几钱煮水服。他服了一两剂马上血尿就明显好转,吃了一个星期以后血尿就没有了。”见证了中医的神奇,何世东下定决心自学中医。
恰逢“文化大革命”,白天劳动、晚上自学,何世东花了整整3年时间细致研读、反复琢磨《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等教材。中医博大精深,尽管自学了许多中医知识,但也始终无法形成系统。幸运的是,当时一心怀有中医梦的他得以参加麻涌的赤脚医生培训班,接受了相对专业的医学训练。
1970年5月,何世东学有所成并开始独立应诊,悬壶济世,行医乡里。为了提升诊疗水平,他苦练辨药、采药技术,为了体察药性,他无惧危险,甚至还跟着老药农跑去增城等地的山中去采摘、品尝草药,知其性能。“有时,在山林里一待,就是一个星期”,日积月累,他的中医医术日渐提高。
1977年,何世东以高分考入了广州中医学院,有了继续深造的契机。“当时可选很多,比如可以去中山医学院,但我还是坚定选择了中医专业学院。”
图片
在校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所热爱的中医学,还接触了西医有关知识,将中西医有机进行结合,取二者之精华。
彼时,拥有数年从医经验的他,积累了许多问题,虚心向院内老师请教,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的前提下,还主动跟诊名医,观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在不知疲倦的“偷师”中无形收获良多,进步飞快。
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到驰名全球的“世界工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医药始终为莞邑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何世东就是见证者之一。
图片
“1975年以前,东莞好多麻疹、水痘、红眼病,农村很多,一天能看到七八十个,甚至一百个这些病人,但是用温病处理就很好。早期透邪无病,到气分见发高烧就清热邪,但是像麻疹,或者登革热这些病,早期怕热入营血,这种情况要考虑进去。治疗效果还蛮好的,当地群众对我十分认可,我自己也感到心里很安慰。”何世东回忆道。
图片
“岭南地区高温潮湿的时间长,多是外感,或者是流行病,都是用温病比较合适。”何世东将理论与实践、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积极创新中医治疗思路。他强调辨证论治,着重治病求本,重视脾肾根本;掌握温病发展规律,早期截断,先证而治,阻止传变善用经方,扩大经方应用范围。
同时,他进一步拓展“治未病”学说的精粹,强调养生保健治未病。他提出,当下人们亚健康状态日渐增多,治未病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早关注、早防变,既病防变,“知肝传脾”,并且积极推广中医知识,正确使用“岭南凉茶”保平安。
图片
多年行医,何世东为内、外、妇、产的病人都诊治过。他感慨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医生抢救病人充分体现了责任感和担当。而政府也特别重视健康事业的发展,为当时的东莞市中医院购买了大量医疗设备,医院迎来了新的发展。
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及岭南医学的特点,何世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思想,他坚持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辨病辨证结合,中西互参,兼取二者之长,中西合用相得益彰。
西医着重微观,善于借助各种仪器确定病灶,比如“发热、咳嗽、痰中带血、消瘦”的患者中医诊断,无法确切判断为肺结核、肺癌或其他病症,西医使用CT等检查便一目了然,之后中医便能发挥优势。肺结核与肺癌所对应的中药有所不同,尤其肺癌之发热顽固,热邪深重,用药量大,有别于肺结核的治疗。
图片
常年扎根在临床一线,何世东目睹不少肾病病人的痛苦,并在这方面深入探索,衷中融西、博采众长,“好多肾病都是疑难题,尤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我治疗这些病,一般早期有可能的话,尽量中西医结合。”大多数慢性肾衰竭的患者经历或同时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正气及阴阳虚实;同时肿瘤的患者经历过或正在放疗、化疗,在辨证此类患者需考虑放化疗对脾肾的损耗。
多年的钻研,让他在肾病、脾胃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疾病治疗上颇为擅长,当慢性病发展至五脏受损、病情复杂、症状繁多、根深难愈之际,唯有培补脾肾,若脾肾功能有所好转,再将其他症状相继解决。
图片
今年,何世东已经75岁了,这个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诊室看病时仍然精力充沛,思维清晰,他每一天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大医精诚”就是想病人所想,痛病人所痛。
图片
2012年,何世东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级、校级科研课题共12项,获省级科研、教研成果奖项4项,专攻中医内科疑难病,尤其是对肿瘤、肾病、脾胃病、风湿病的治疗疗效,获得广大患者好评。
“中医学习,很多是需要在前人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医学需要一辈子反复努力提高。”何世东平常看的书全是经方、医案、中医名著。“我喜欢买书,喜欢将找得到、买得到的专著书籍通读多遍。同时,全国有名的病案、国医大师治疗疑难杂症的方法,我都会反复研究,乐此不疲。”
比如围绕着半夏泻心汤,他就研究出十几种用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一是坚持治病救人,二是坚持教书育人。”这是何世东漫漫从医路的真实写照。
中医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典型的经验型学科,传承“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中医新生力量任重道远。何世东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因此,他非常注重对青年中医师的培育,他甘为人梯,数十年如一日收徒传艺,尽己所长教导学生,培养了一大批的中医药人才。
几十年来,他教过的学生遍布海内外。
在医院内,则亲手培养了一大批的业务骨干,市中医院副院长宁为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董明国主任中医师与叶小汉主任中医师等知名医师都是他的学生。
图片
“不仅教学生治学之道,还授学生为人之道。”他竭尽全力把医生积累的宝贵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弟子,如今他的弟子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医院学科带头人,从而使中医学术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为了做好新时期中医的传承发扬,他还积极献言献策。比如他曾经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言,建议在中学课堂中开辟一门中医基础理论选修课,帮助孩子了解中医的基本知识,懂得重视预防。“中医药读本课程已经进入很多中小学,我觉得这对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作用很大,对于培养人才也很有帮助。”为了中医文化传承,扎实做好非遗工作,他整理、总结、传承“子午流注脏腑服药法”,于2022年成功申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未来将积极推广应用。
登革热、SARS、新冠疫情……每次,何世东或自掏腰包、或联合亲友,通过街头送凉茶、配制香囊等方式,默默为流行疫病的防控做出努力。
何世东:中医是一门经验的医学,是众多医者经验、心血的结晶。
作为学生,要想学好中医,要尽心学、虚心学。不仅要熟读基础医学经典、熟知中国文化,还要虚心请教老师,才能进一步创造、发扬、发展。
【记者】欧雅琴
【摄影】何绮莹
【素材提供】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中医院
【作者】 欧雅琴;李玲
健康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