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永利铔厂 民族化工的丰碑

全文共2598字 | 阅读需7分钟
图片
永利铔厂硫酸部(1936年摄)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永利铔厂是由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与侯德榜博士一道,在南京六合卸甲甸地区创建的化工厂,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化工厂之一,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化工厂,时称“远东第一大厂”。 
自1934年建厂以来,先后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第一台高压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硝酸等装置,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见证了我国化工工业从无到有、从有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
1956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我国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黄炎培时曾说:“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范旭东,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
南京江北新区大厂街道,有一个范旭东广场,广场上竖立着范旭东先生的全身铜塑像。
图片
科学谋划 缔造传奇
图片
1934年,民族企业家范旭东先生在南京创立了永利铔厂, 1937年1月,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硫酸和合格液氨。
图片
图片
永利铔厂硫酸部(1936年摄)
图片
永利铔厂硫酸部(1936年摄)
1937年2月5日,随着第一包红三角牌硫酸铵(中国第一包国产化肥),在永利铔厂包装车间内缓缓下线,打破了中国不能生产化肥的历史。要知道,自化肥进入中国之初,英、德、荷、加四国厂家代理组成的“铔联冶”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每年要花三千万银元进口化肥,如能实现自给,意义重大。
图片
1937年永利铔厂开工当年就生产硫酸铵1.87万吨,因其肥效显著,价格低廉,迅速畅销江浙等省,并出口东南亚,形势一片大好,有力地冲击了英、德等国统治中国化肥市场的局面。
范旭东在《记事》中写道:“列强争雄于高压合成氨工业,在中华于焉实现矣,我国先有纯碱烧碱,这只能说有了一翼;现在又有硫酸、硝酸,才算有了另一翼。有了两翼,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展翅腾飞了。”
图片
抗战救国 不屈抗争
1936年,永利铔厂从美国进口材料,开始建造硝酸塔,1937年硝酸塔建成并投产,是当时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硝酸吸收塔。
硝酸塔运行不到半年,全面抗战爆发,战火逼近南京。永利铔厂厂长侯德榜遵循范旭东指示,为配合抗战需要,工厂转产硝酸铵,并由铁工厂制造地雷壳、军用铁锹和飞机尾翼等军需物资。侯德榜身体力行,激励全厂职工的抗日救国热情,要求大家安心生产,将制造的炸药等军火物资送往南京兵工厂。
得知此讯,日军首先尝试拉拢范旭东,但范旭东全然不予理会,坚定指示南京永利铔厂厂长侯德榜“宁举丧,不受奠仪!”日军见几番利诱无果,便开始了武力报复。
图片
永利铔厂简报关于日军轰炸工厂的记录
1937年8月21日凌晨四点,日本军机向永利铔厂投弹十余枚,硝烟弥漫,侯德榜沉着冷静,一面继续维持生产,一面组织人员准备应变,9月27日、10月21日,日军又出动大批飞机对永利铔厂疯狂轰炸、扫射,工厂前后中弹87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被迫停止。
图片
图片
永利铔厂战时损失总表(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图片
为了使自己所创的民族化学工业不被敌人利用,1937年在日军向永利铔厂狂轰滥炸的危急时刻,范旭东指示侯德榜,组织人员整理重要图纸,拆卸关键设备,西撤入川。1937年12月5日,侯德榜按照范旭东指示,整理重要设备、图纸,组织厂里骨干人员西撤,在风雨飘摇之中,侯德榜最后离厂。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四天后,日军占领永利铔厂。日占期间,永利铔厂遭到疯狂掳掠。为扩大军工生产,日军计划用硝酸设备制造硝酸铵,但是材料不足未成,于是日本当局强行将铔厂全套硝酸设备暴虐拆卸运往日本,包括8座吸收塔、1座氧化塔、一座浓硝塔等,共计28套设备,1482件,总重量550吨,全为高级合金钢板制成,此外还有价值4万美元的铂金网。
图片
永利铔厂被劫硝酸设备索回后重新安装投入生产
艰辛索赔 设备回归
生产设备的程序,侯德榜也在《大公报》发表题为《向日本拆回被劫去的硝酸装置》的文章,呼吁“定要日本归还与赔偿,即使是破铜烂铁也是有价值的,这些赔偿来的东西是我们八年流血换来的结果”,得到社会舆论的共鸣。
永利公司即刻派人员接收硫酸铔厂,面对硝酸制造设备被劫一空的现状,通过盟军总部与日方进行多次进行探讨交涉,一直到1948年,硝酸制造设备才最终被带回中国。1948年3月27日,除作催化剂用的铂金网以外的1482件重550吨的设备搭载货轮先行返回,4月11日到达永利铔厂码头。1948年10月,价值4万美金的铂金网空运到上海交货,至此,历经2年8个月的艰难交涉,被日本劫走的硝酸设备全部归还。硝酸吸收塔运回国后立即重新安装并投入生产,一直运行至2011年5月退役。
图片
图片
图片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侯德榜关于请拆迁日本苏尔维法碱厂机器全套以充赔偿事呈经济部文及经济部批复(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图片
1949年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帮扶下,永利铔厂逐步恢复生产,这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民族化工企业,被完整地交到了新中国手中。同年夏天,周恩来在接见侯德榜时称赞道:“永利化学公司人才荟萃,是一个‘技术篓子’在新中国建设中‘极其可贵’”。
图片
硝酸塔(右侧装置)至今依然矗立在南化公司厂区
从1937年建成投产至今,永利铔厂栉风沐雨80多年,见证了我国化工工业从无到有、从有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2018年,永利铔厂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在对其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它所蕴含的“实业报国”精神正日趋发扬光大。在奠定了中国化学工业从弱到强的基础同时,永利铔厂培养了5名院士,向国家输出1.3万多名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