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更名降级意味着什么?权威解读来了:不是“放开不管”,个人是第一责任人

12月26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公告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后,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政策调整后,是否意味着我国已完全回到疫情前的状态?如何有效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如何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医疗机构相关药物的储备和供应是否充足?针对这些防疫热点问题,上游新闻整理了权威解答 ,逐一为你解惑。
图片
▲梁万年称,没有出现大面积重症死亡这种情况。
问:有人认为这种调整意味着防控力度大大降低,近乎放开不管,是否会导致大面积重症死亡现象?
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首先,这种调整是一种依法科学有序的动态调整,不是完全放开不管,调整目的是更精准更科学地防控疫情,更有效地利用相关的资源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决定某一项防控策略和措施的调整,始终秉承的一个理念,还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们有些地方已经或者正在度过第一波最高峰的冲击,并没有出现大家比较害怕的大面积重症死亡这种情况,这就告诉我们要有信心。
问:政策调整后,是否意味着我国完全回到了疫情前的状态?
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受各地人群流动性、人口密度、人群免疫水平等的差异,各地迎来疫情流行高峰时间会有所差别,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将陆续面临疫情流行的压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卫生健康系统等将会按照法律规定和职责要求,继续做好相关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地降低重症、减少病亡,维护人民健康;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公众做好个人防护,继续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减少流动和聚集,降低短期内流行高峰带来的对医疗资源的冲击。
图片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
问:“乙类乙管”后,如何有效地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如何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近一段时间,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增加比较快,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总的来看,普通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需求增速比较平稳,整个医疗资源使用率在安全可控区间。
首先,进一步扩充医疗资源、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我们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配备充足的医疗力量。截至12月1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发热门诊超过了1.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超过3.5万个。北京、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利用方舱医院、体育馆等设施,开放临时发热门诊,极大地缓解了发热患者就诊问题。各地正在按要求升级改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扩容改造二级以上医院重症资源,做好三级医院重症床位和可转换ICU的准备、设备配备、医务人员培训等。
二是推动分级诊疗。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作用,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实施居民健康监测,特别是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二级医院为基层提供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保障,满足一般诊疗的需求;三级医院重点满足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需求。
三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医疗,为出现新冠症状的患者开具相应处方,通过线下第三方配送提供相应的药品。我们要求医疗机构提供24小时线上咨询、用药指导,以及分时段预约诊疗的服务。
四是多渠道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五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根据不同健康状况进行分级管理,一旦发现健康状况变化,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最大限度防止重症发生。六是强化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疫苗接种,降低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图片
▲12月26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新冠病毒感染降级管理总体方案。
问:我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重症救治设备的准备情况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床位资源方面,我国二级以上医院总床位数561.6万张,近期床位使用率在60%上下浮动。全国重症医学(含综合ICU、各专科ICU)床位总数已达15万张,约10.6张/10万人,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11.2万张。从使用情况看,近期重症床位整体使用率在55%至60%之间波动。此外,全国储备“可转换ICU”床位7万张。
在救治设备方面,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5.11万个,床旁血滤机(CRRT)1.97万台,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2300余台,有创呼吸机11.60万台,无创呼吸机7.66万台,监护仪97.12万台,高流量吸氧仪3.82万台。
问:我国医疗机构相关药物的储备和供应是否充足?能否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我们要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3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至20%动态准备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人口稠密地区酌情增加。
随着近期患者人数增加,用药需求激增,部分地方、部分品种出现了紧缺。相关部门在千方百计推动企业迅速扩能扩产,加大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等重点药物市场供给,并优先保障医疗机构需求,尽快缓解部分地区医疗机构药品紧张问题。
图片
问: “乙类乙管”调整后会出现哪些风险?如何有效防范?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雷正龙: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回归“乙类乙管”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调整后由于不对传染源及密接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可能造成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二是短时间内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幅增多将明显增加就医需求,同时医务人员自身感染将导致医疗服务供给减少,因此调整初期部分地区将可能出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现象。三是调整初期,部分公众对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可能出现焦虑情绪,担心新冠感染后的健康危害。
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是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帮助公众合理用药、正确就医。二是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前做好医疗资源准备,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分级分类诊疗机制。三是加强药物供应保障。做好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等准备。
问:政策调整后,个人如何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一是个人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坚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健康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等健康生活方式。
二是应当注意自身防护,勤洗手、遵守咳嗽礼仪、文明用餐;保持居室整洁,常通风,清洁为主,必要时使用消毒剂;前往人群聚集场所时应规范佩戴口罩。
三是可适当储备相关药物,在出现疑似新冠症状后,可先进行自我抗原检测,若结果为阳性,且症状较轻时,可居家治疗;若出现症状加重趋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四是新冠病毒检测阳性或具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老年人、具有基础性疾病重症高风险人群、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尽量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