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史册!新冠降级管理 感染高峰提前降临

文/顾天杰
新冠降级 是时候了
两天之内,国家卫健委连发多个重磅公告。
12月26日,卫健委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2020年1月20日,中国因为新冠疫情开始实施非常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
这也意味着新冠肺炎正式“降级管理”。
图片
确切的来说,连新冠肺炎这个名词也将成为历史,它现在已经改名为:新冠病毒感染。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这之前已经有多位专家、学者建议把新冠降级到乙类或者丙类管理。
然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
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一句话总结就是:
国家面向世界,再次打开大门,居民回归正常生活,与病毒共存。
卫健委在公告中,已经明确了降级管理之后,一系列流动优化措施,比如2023年1月8日起:
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入境中国48小时内核酸阴性即可,无须申请健康码,入境后也无需隔离
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
根据国际疫情形势,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不再实施静态管理和隔离措施
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
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
不再进行全民核酸
考虑到中国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基本已经放开,硬隔离、全民核酸等各种限制措施几乎都消失了,那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就只剩一个了:
感染新冠的病人为何还要居家隔离?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简单复习一下《传染病防治法》。
中国法律规定将所有传染病分为三类: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传染病只有两种:鼠疫和霍乱。
乙类传染病有27种,比如众所周知的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小儿麻痹症、狂犬病、肺结核、登革热、血吸虫病等等。
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传染力不同、致病力不同、病死率不同。
显然鼠疫和霍乱是众病之王,是传染力、致病力和致死率最高的那一类。
随着我们对新冠不同毒株研究的加快、口罩覆盖率的提升、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国家防疫部门和专家学者对新冠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和清晰,知道了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
目前来看新冠病毒毒株不断变异,重症率和病死率确实是不断下降的,只是传染性还在不断上升,总体上对大众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了。
于是国家顺势就把新冠的防控等级降了下来,同时明确阳性患者建议居家7天以上,满足一定条件再外出或者工作。
另一方面,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将在1月初或者春节前,经历一波感染高峰。
这会对全国所有城市的医疗系统产生巨大冲击:
1.很多城市,尤其是三线下沉乡镇会有大量高龄、重症患者出现。
2.大量病人前往发热门诊,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
目前来看大部分城市都将会在未来1到2个月达到感染峰值。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居家休息,吃药和恢复身体,那么就能进一步推迟感染高峰的时间,削峰填谷减轻医院的负荷,有效降低新冠致死率。
所以官方在新闻发布会上才会说,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转向六个字:
保健康 防重症
目前来看病毒很难在短期内消失,而社会需要恢复烟火气,大众也要逐渐习惯,然后回归新的日常生活。
回归常识 保护自己
就在卫健委宣布新冠降级管理的前一天,它还发布了一则简讯:
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将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相关疫情信息,供参考和研究使用。
图片
这可以看作是降级管理的前奏和配套措施。
在非必要不做核酸,以及大量新冠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居家的前提下,每日公布阳性病例数据和活动轨迹,显然是没必要的。
停止每日播报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
目前中国感染病例数量极大,已经到了无法统计,或者统计了也意义不大的程度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浙江政府在第124场疫情发布会上,透露了一个数据:
全省日新增阳性超过100万例
浙江省卫健委表示,预计2023年1月元旦后感染人数进入高位平台期,日新增阳性最高将达到200万,预计维持一周,然后在春节前逐步回落。
图片
(来源:浙江发布)
根据浙江统计的数据,过去一周全省发热门诊单日最高就诊人次为40.84万人次。
在此之前,全国已经有多个省市判断,新冠第一波冲击提前到来。
海南12月23日表示,全省疫情处于快速爬坡阶段,预计可能很快迎来高峰期。
一大批阳过、阳康甚至二次阳过的游客,纷纷冲向海南旅游度假消费去了。
有媒体报道,截至12月25日三亚机场进港旅客25066人次,高于12月中旬日均2万人的水平,相比11月的5000人次上涨了300%。
有网友坐飞机的时候说:
机舱全是人,仿佛回到3年前。
图片
(来源:极目新闻微博)
海南看来要早于全国率先完成全民免疫了。
如果在第一波感染里不幸“中招了”,千万不要一个人隔离。
媒体此前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
四川建院32岁博士王腾因感染新冠病毒独自隔离不幸去世
图片
这位博士感染后,担心家人被自己传染,独自一人居家隔离,高烧昏厥后无人照顾,没能及时送医抢救最终去世。
医生已经多次提醒过我们,感染后优先做的几件事:
一、高热后不要“捂热”,体温太高会导致高热惊厥。
二、口服退烧药后2-3小时没效果,尽早去医院就诊。
三、不建议一人隔离,尽量让家人照顾,或者每隔几小时联系。
四、备好药物、放平心态,积极治疗症状和恢复身体。
五、新冠痊愈后多休息,不要立刻剧烈运动等。
新冠康复后的一两周内,身体依旧比较虚弱,但从外在看起来似乎已经没有问题,建议大家多休息几天,调理好再去工作。
经济复苏 缓慢而艰难
从全球新冠三年经历来看,有两大防疫模式:
一是前期管控时间短,政策随着疫情的波动反复波动,比如美国和德国等。
二是前期管控时间长,后期逐渐宽松甚至全面放开,包括越南、新加坡、日本和韩国都是如此。
两种模式给民众和经济,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像美国这样放开较早的国家,餐饮、酒店和航空运输业。
2022年第三季度,美国四大航空公司客座率保持在85%以上,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美国酒店的客房入住率在全面放开后,自疫情以来首次恢复到之前月平均的70%左右。
图片
(美国过去一周新增48.7367万病例 来源:美国疾控中心)
从12月月底到1月春节前,中国大部分城市会经历一波完整的感染高峰。
会出现两个现象。
1.经历过高峰期之后,第二波疫情及时出现,中国也不会再会出现更严重的医疗挤兑和超额死亡。
2.民众从心理上习惯疫情,日常出行、工作、旅游和消费逐渐回归,大约持续4-6个月。
然而最新的一则消息是: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自12月30日起,7天内有中国旅居史的旅客,将在入境日本时接受落地检,如果被检测出阳性,原则上会进行7天隔离。
图片
(来源:网易 界面新闻)
在日本之前,印度、韩国、意大利都陆续宣布,要对来自中国的游客进行核酸,或者对阳性人员进行隔离。
中国已经不惧怕病毒了,其他国家竟然开始害怕中国了。
讽刺感拉满,现实世界确实比小说、电影魔幻太多了。
换个角度看,如果病毒无法避免,首先不必恐慌,其次更不用幸灾乐祸。
如果放开和共存是唯一一条道路,那么只能做好各种准备面对。
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们的生活也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