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文明▏都说窦娥冤,到底冤在哪儿?

图片
作为中国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成了冤屈的代名词。“我比窦娥还冤”是人们在受委屈和误解后,最常说的话。
编/文小刀
图片
现在的人们在发生误解或者受到冤屈的时候,除了借助正规的法律手段,恐怕“我发誓”是最常见的说法了。
在古代司法体制尚未完善的时候,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百姓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人们便会将审判的权力交给上天,这其实源于中国古人对于“神判”的坚信不疑。
在《窦娥冤》成书之前,中国便流传着大量以超自然现象来为受害者鸣冤的故事。而《窦娥冤》中由于贪官污吏的存在,令窦娥的冤屈无法申诉。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相信头顶的青天。
窦娥有何冤情?
图片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的窦娥是个苦命的小女孩,3岁丧母,与父亲窦天章相依为命。窦天章是一介书生,没有别的本事,只会读书。他想上京考取功名,无奈连路费都没有,于是就找蔡婆婆借了20两银子。
后来,窦天章因为还不上这20两银子,就把年仅7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以此来抵债。但不到两年,蔡婆婆的儿子竟然生病死了。剩下窦娥和蔡婆婆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
谁知遇上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俩前来逼婚,窦娥不肯,蔡婆婆也不肯。张驴儿就想毒死蔡婆婆,结果却把自己的亲爹毒死。张驴儿反咬一口,说是蔡婆婆下的毒,还买通县令对蔡婆婆严刑拷打。
窦娥不忍心自己的婆婆遭受此罪,只得含冤扛下了所有,被判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练、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而后逐一应验。
窦娥是谁?
图片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借鉴而来的,窦娥也不例外。关汉卿虚构的窦娥这个人物,在历史中也能找到原型。
现在学者们普遍认为,窦娥的原型人物之一有东海孝妇周青。东海孝妇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出自《列女传》和《汉书·于定国传》,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有记载。
据说,东海县(现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有一名寡妇周青在丈夫去世后赡养婆婆多年,两人感情十分深厚,乡亲们对周青的行为也非常赞许,称周青为孝妇。婆婆年纪大了以后,身体多有不便,婆婆心疼儿媳辛劳,不想成为她的累赘,便选择上吊自杀了。
周青的小姑子认为自己的亲娘怎么会平白无故选择自杀,肯定是周青在背后说了或做了什么让老人不堪羞辱的事。于是,周青被小姑子告到了县衙。
在没有监控、也没有多少证据可以取证的古代,县老爷上来不由分说就是一顿严刑拷打。周青苦熬不过,只能屈打成招,被判死刑。
在周青行刑的当天,刑场边上有几根插着幡旗的竹竿。周青说如果自己有罪,那甘愿被杀,血也会顺流而下;但如果她是枉死的,血会顺着旗杆逆流到顶,然后再流到地面上,让所有人看到她的冤枉。
这一民间故事被认为是血溅白练的由来。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的故事来自哪里?
图片
六月飞雪最早说的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的故事,《后汉书·刘瑜传》引《淮南子》中曾有记载,这是一起冤案,后来终于得到昭雪,因此后人用“六月飞雪”比喻冤狱。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也将此情节演绎到窦娥身上。
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齐国人。燕昭王对外招贤纳士,他十分敬佩邹衍,于是将邹衍从齐国请到了燕国。还为邹衍盖了碣石宫,让他住在里面,还拜他为师。
但是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之后,邹衍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燕惠王不信任原先的旧臣,再加上邹衍齐国人的身份,在奸佞之人的挑唆之下,燕惠王便下令将邹衍逮捕入狱。
邹衍入狱的时候,仰天大哭,那时正值夏天,可天空竟然飘起了雪花。其实对于邹衍入狱,有很多人都为他鸣不平,而且天气突然如此反常,说明连天都在为邹衍鸣不平。燕惠王意识到邹衍是冤屈的,便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这就是六月飞雪的最初典故。
最终这一典故被用于窦娥的第二个誓愿: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得到上天的回应。
大旱三年
图片
在古代,人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来对抗自然灾害,遇上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这是非常致命的。没有粮食就会引起饥饿、抢夺、社会动荡,甚至会引发农民起义,推翻现有的王朝统治。
关汉卿又将这一社会现象演绎于窦娥的第三个誓愿:大旱三年——她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甚至是动摇这个王朝的统治。
三年后,那位造成窦娥悲剧命运并失踪多年的老父亲窦天章再次登场。这时,他早已金榜题名,当上了参知政事,窦天章任廉访使至山阴查办滥官污吏,死去的窦娥以魂魄的形式来到梦中与父亲相认,并诉说自己冤屈,窦天章也最终为窦娥洗清冤屈。
窦娥到底冤在哪?
图片
关汉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冤到极致的人物,古往今来,人们遇到被人冤枉的时候都说比窦娥还冤。那窦娥到底冤在哪?
一冤:高利贷剥削严重,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二冤:社会混乱,地痞横行,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三冤: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百姓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
其实,关汉卿创作窦娥悲剧的背后是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抨击。窦娥身处的是元朝社会,在元朝时,由于蒙古统治者采取的分级管理政策,底层的劳动人民地位卑微,许多汉族百姓都遭遇了严重的迫害。关汉卿塑造的窦娥其实代表了那个时候具有善良的性格,同时又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的人们,但在元代“贪官横行宇内,冤狱遍于国中”的社会里,善良、正直和反抗的最后结局似乎只能是以悲剧收场。
《窦娥冤》又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与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称为“元杂剧四大悲剧”。
图片来源:
1.百度百科
2.https://pixabay.com/
参考资料:
1.《国家人文历史》
2.《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窦娥冤>三桩誓愿的原型追索》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