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父母:感染新冠后,如何防止演变为危重症?

图片
现在更重要的就是要去防重症,
而不是去救重症。
撰文 | 张恒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12月24日,人民日报在其微博发布科普文章《家有老人,面对新冠需要知道的事》,其中提到,老人感染后,有可能会发生“沉默性缺氧”,因此要监测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外周围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如果出现特别是血氧饱和度下降,要及时就诊。
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所教授陆蒙吉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提醒人们注意老年人的血氧问题。更进一步,他认为,目前对保护老年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他们感染之后,避免演变成危重症——而要达到防危重症的目的,就亟需解决吸氧的问题。
看天下:您提到,在德国,96%的死亡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还看到另一组数据,美国9成左右的死亡者,是65岁的以上的老人。这期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国家,哪些因素对老年人的死亡率影响会比较大?
陆蒙吉:目前我没有对各个国家政策和老年人死亡的情况进行详细比较,但是我们知道,老年人死亡的问题,影响因素相当多,不光是医疗服务情况,人口结构、抗疫政策等因素也很重要。因此,不同国家的数字,很难用一两个因素来解释。
比如防疫政策,德国和意大利距离这么近的国家,政策都是千差万别。
前两天,我做了一场讲座,提到德国的防疫,很重要的一个教训就是,在防控放开后,面临新的严峻形式,没有及时往回收一收。一旦疫情放开的时候,重症和死亡数量是会指数增长的。它不是很多人想象的,今天涨一点,明天涨一点。如果不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调控的话,它是会像1、2、8、16……这样成倍增长,这时候损失就会非常大。也就是说,如果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重症、死亡情况了,接下来,这种情况会变得极为严重。
因为很多老年人已经病了,病了以后,一旦进入了危重症阶段,事实上我们在医学上就没有很有效的办法了,到最后完全就是听天由命。很多人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再挽回他们的生命了。
看天下:一旦进入重症这种阶段之后,其实死亡概率就非常高了。
图片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国内疫情情况。
陆蒙吉:对,非常高。所以保护老年人,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防止重症的发生。
老年人因为抵抗力不好,感染后,很容易进入到肺部,这时候,肺部的供氧能力就会下降。这个情况在德国还是经常发生的。
但这时候还不是很危险的,还算是普通病症。应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治疗方法一般是给他吸氧。但是一般人家里是没有吸氧条件的,就需要到医院里去。
如果不能及时吸氧,就容易造成缺氧,进而导致其他器官出现问题,功能衰退,结果就是变成重症。而一旦变成重症,要把他挽救回来,代价就很高,甚至很多人已经救不回来。
最近大家很关注重症病房的问题,ICU的床位问题。其实在我看来,ICU救不了多少人的。一旦到了需要进入ICU的情况,对很多人来讲,他首先可能是负担不起ICU的费用。即便是能够住进ICU,抢救回来的几率也没有很大。
因此,预防感染者成为重症就很重要。防治重症,其实很基本的治疗方法,就是要提供氧疗。有氧疗的话,就可以救到很多人。
我觉得,要把重症病房数量短期内弄起来很困难,但是提供氧疗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为它的技术要求很低,成本相对来说也要低得多。像我们医院,在2019年的时候,把所有病房都增加了氧疗设施。后来疫情来了,我们就买了很多面罩。当然,后来一些也没有用到。但是,经验来看,每个病房都配氧疗设施,问题不是很大。
因此,目前在国内的情况下,我觉得有可能的话,在这个方面多下点功夫,可以防止很多重症的出现。所以说我们现在更重要的就是要去防重症,而不是去救重症。我救1个重症的代价比防10个重症的代价还要高多。
当然,治疗新冠,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特效药。但国内特效药目前供应量还不是很足,很多人是买不到这个药的,但是短期内增加氧疗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我们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可以解决非常多人的问题。防止重症出现,目前这种情况下,更多是要立足于比比较容易实现的医疗手段。
看天下:对老年人应对新冠,防止重症出现,国内现在一些人建议,家庭里为老年人准备血氧仪,及时检测血氧。这是一个具体问题,您怎么看?
陆蒙吉:这个肯定是对,我们自己也买了。在肺部受到病毒侵入的时候,特别是肺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缺氧。缺氧就会造成其他器官的损伤,如果能早期发现,就能尽早就医。
但这又回到那个问题,刚才提到的,防止重症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手段,氧疗。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