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惯了“蚂蚁战术”的映客能驾驭元宇宙吗?

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元宇宙日爆,作者|凯尔,编辑|文刀
效仿Facebook更名Meta,曾以直播闻名的映客已经变身为 “映宇宙”。更名半年多,映宇宙向市场推出多款含元宇宙元素的社交类应用,包括在映客直播App内置虚拟KTV功能,上线“情侣星球”、“原原世界”等App,甚至面向海外市场推出了The Place 这个3D社交App。
然而,用户对映宇宙旗下的社交App反馈不佳,槽点包括建模不够真实、缺乏沉浸感和娱乐性等,概括起来就是“体验差”。
按照董事长奉佑生的说法,映宇宙是“无限个社交新次元的矩阵式结合体”。与Mate的Horizon Worlds一站式元宇宙社交平台不同,映宇宙在完成奉佑生的定位:先打造大量的App,再将它们形成结合体。
元宇宙成为热门概念后,映客似乎看到了重新定位品牌的契机,可惜的是,名字更新为“映宇宙”,打法还是老套路。不擅长聚合生态的映宇宙,真能将“无限个新产品”打造成完整的元宇宙组合体吗?
映宇宙量产App未获好口碑
依靠直播起家的映客,正全力奔赴自己的元宇宙未来。
半年多来,除了在映客直播App内上线虚拟KTV功能“全景K歌”外,映宇宙还推出了元宇宙爱情交际产品“情侣星球”、元宇宙在线社交App“原原世界”,以及面向海外市场的3D虚拟形象交际应用The Place。在硬件领域,映宇宙于今年11月领投了AR眼镜研制公司Dream Glass。
映宇宙延续了“映客时代”产品上新的高效,但在元宇宙这个各种技术聚合的领域,映宇宙新生代产品的成色如何,直接影响着外界对其前景的价值判断。
作为映宇宙在元宇宙领域打出的第一枪,“全景K歌”寄望借助映客直播的自带流量吸引用户游玩,但这一枪没打响,社交媒体上关于“全景K歌”的讨论声寥寥。
这款产品推出半年后,我们尝试进入虚拟歌厅,“当前暂无此类型房间,可自行创建房间”的弹窗,也暗示着这个功能并未占领流量高地。体验过的用户反馈,这个线上KTV可游玩的空间较小。尽管官方宣传说“全景K歌支持调节人声和伴奏”、“提供了原声、流行、摇滚等近十种混响模式”,但实际体验的用户称,唱歌时并没有线下KTV里的立体扬声感,“和普通的连麦差不多,玩过一次就不再想玩了。”
几乎在“全景K歌”上线的同一时间,号称“首款元宇宙恋爱App”的情侣星球也被映宇宙推向市场,情侣用户可以用它记录纪念日、写日记等,元宇宙元素体现在其中名为“星球”的卡通虚拟场景里。“情侣星球”的建模空间也不大,用户在虚拟场景中行走、坐下、拍合照和听歌之外,几乎没有太具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交互体验。这和官方宣传中“可以在情侣星球遨游,享受元宇宙中的恋爱”的描述有不小的差距。
截至12月28日,在苹果手机的应用商店中,28个用户给“情侣星球”打出了3.5的评分;在Realme软件商店,情侣星球有1.2万次安装,10名用户给出评分2.7。用户们的评价集中在“闪退”、“打字键盘会消失”等产品bug方面,为数不多的关于其元宇宙功能的评论是“星球界面啥也没,除了记录跟互动,其他感觉不太行”。
“情侣星球”还没打造细致,映宇宙旗下的“原原世界”又来了。这是一个相对更大、更开放的虚拟空间,场景建模仍是卡通风,设有轰趴馆、游戏区、咖啡厅等场景。目前,许多场馆都处于“待开放”状态。已开放的轰趴馆中,用户可以进入点歌并上麦演唱歌曲。原原世界App的用户反馈“使用者少”,“每次进去大概只有十多个人,除了少数的场馆开放可以体验外,也只能闲逛”,更有用户直言,“场景做得不够真实和沉浸,行走也会遇到卡顿情况,如果说这就是元宇宙,那还挺失望的。”
映宇宙旗下的另一个App The Place由于面向海外,国内尚无体验渠道,但在Google Play上,还暂无法搜索到该应用。在Google搜索、Twitter等海外主流的社交媒体上,鲜有对该应用的讨论。
梳理映宇宙的新布局,“元宇宙App”不少,但没有一个能占住社交赛道、赢得用户口碑的。
“蚂蚁战术”贡献营收丢失定位
抛却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产品,映宇宙旗下最知名的产品还得是“映客直播”,在直播风起的年代就给人留下了品牌记忆。
如果从2023年回望过去,奉佑生当时的判断不仅超前且十分精准。但后来的世界证明,直播平台很难完全干掉电商“老炮”。对成熟的电商平台来说,直播不过就是销售场景和输出方式的变化,流量、用户习惯都是经久养成的,直播不过是加个工具的事儿。但电商对直播平台来说,则需要在获客、品控、物流等专业流程上做长久积淀,是个功夫活。如果流量入口的地位不保,加电商便是难上加难。
2018年短视频爆火后,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迅速成为流量入口,它们快速加入带货战局。反观映客、YY这些做娱乐直播起家的直播平台,直到2019年才反应过来做电商带货,已然错失先机。
根据网经社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在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市场份额被抖音、淘宝和快手“三分天下”,它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8.91%、31.13%以及29.67%,合占中国直播电商行业99.7%的份额,留给“映客们”的市场空间少得可怜, “嗨购”这样的平台没能成为直播电商的主战场。
在一些媒体评价中,映客“可能是少数在上市之后,主营业务仍在不断发生改变的互联网公司”。这种“变变变”的打法为它提供了漂亮的财务数据。
2021年财报显示,映客实现营收91.76亿元,同比增长85.4%。经调整后净利润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1.4%。其中,社交产品实现营收57.44亿元,占营收的比重高达62.6%;直播产品与相亲产品实现营收25.63亿元、6.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27.9%、6.7%。
奉佑生在接受采访时印证了这个战略及背后的支撑。他表示,映客7年时间积累了一套中台体系,沉淀了互联网的工业化模块能力。“有的产品最快7天第一版就可以出来,然后去投入用户规模,观察留存率、粘性,分析背后的数据情况,不断完善产品逻辑。”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2018年,映客能凭借产品网罗到流量,却无法保持长久的粘性,流量总是在找到新东西后将它抛弃。
“聚合”成最大挑战
此时,又一个风口“元宇宙”来了。花旗银行预测,到2030年元宇宙的用户总数将达到50亿人,元宇宙经济的潜在市场规模可能在8万亿美元到13万亿美元之间。
这番话说得,好像映宇宙具有天然的元宇宙基因一般。但从后来的动作看,这家公司似乎已经意识到了流量分散带来的不利局面,试图将旗下的多款产品装进元宇宙这个大壳中,用“映宇宙”这个品牌重新整合社交。
在介绍映宇宙时,奉佑生将它形象地描绘为“无限个社交新次元的矩阵式结合体”,传达了公司的战略打法:先创建无限个“社交新次元”的矩阵式小星球,再将它们聚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元宇宙。映宇宙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它快速上线了全景K歌、情侣星球、原原世界、The Place等元宇宙概念产品,继续谋求“以量取胜”。
这样的战略不难理解。一方面,映客在过去三年间已经玩惯了“蚂蚁战术’,依靠推出大量的产品取得了营收成效;另一方面,在众多科技巨头布局元宇宙的情况下,映宇宙“避重就轻”,不造大平台,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如映宇宙集团Web3.0项目负责人刘志强所言,映宇宙选择了公司更擅长的社交和娱乐切入,将自身优势最大化,再逐渐扩大整个元宇宙的版图,“这种途径可能会更适合中小型去做尝试和落地,提高成功概率。”
理论或许没问题,这套理论对上市公司的财报也是有效的,但对元宇宙这种讲求技术投入、资源聚合、软硬件兼修的新赛道来说,过去的“映客”战术还能奏效吗?
映宇宙8月28日发布的更名后的首份财报显示,其收入来源仍主要来自直播、社交和相亲三项业务,其中,社交产品收入占总营收69.6%,来自直播产品“映客”的收益占总收入的22.2%,相亲产品收入占比约5.5%。财报中并没有体现元宇宙业务的经营数据。
从更长远的角度而言,映宇宙面临的更大挑战恐怕还是如何将分散化产品的“聚合”起来。毕竟,它曾经大举尝试的“直播大生态”已然折戟。如今,映宇宙想要依靠全景K歌、情侣星球、原原世界、The Place等小应用打开局面,但这些应用面向的场景和受众群都有较大的差异,将这些“小星球”组合成“结合体”挑战性十足。
从来不擅长搞连接、做生态的映宇宙,如今开始大力押注尤为强调“生态完整性“的元宇宙,难免引发外界的质疑。反映在资本市场,映宇宙的股价已经由更名当天1.42港元的收盘价跌至0.98港元,跌幅超过30%。这表明,映宇宙半年多来在元宇宙板块的布局,还未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时间拉回4年前,映客作为“港股娱乐直播第一股”以3.85港元的股价发行,高峰时股价上涨至5港元以上,市值一度突破100亿港元,风头无两。但此后,它在直播行业渐失高地,只能依靠发布大批量的App,在日益饱和的互联网行业重新摸索立足之本。当元宇宙概念开始升腾,映宇宙又抓住了这根“稻草”。只是,这根“稻草”重焕生机的潜力犹未可知,压垮骆驼的案例倒是出现了,Meta已经亏得招致了投资人的责难。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奉佑生给映宇宙的成功预设了漫长的周期,“可能要通过很多年的努力去达成,在未来的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份谨慎的预期里,透露出些许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