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农:深刻有味的《〈老子〉通识》

《老子》(一名《道德经》)这部书乃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名著,虽然只有五千言,而其内涵之博大,影响之深远,几乎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关心传统文化的人自应通读。
图片
《老子》杂述思想大抵出之以格言式的短句,其中有若干早已进入汉语通用词语,例如上善若水(第八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三十八章)、祸福相倚(第五十八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如此等等。这些精辟的言说,没有读过《道德经》的人们也都耳熟能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注意运用这些智慧。但是只知道一点片段到底是很不够的,我们还是要来阅读《老子》原书。
可是要通读《老子》困难很多,更不必说真正读通了。
读一部书总得知人论世,可惜我们对于老子其人能够确切知道的信息实在太少。《史记》里有一篇《老子韩非列传》,其中关于老子的部分字数无多,根据大约是当年的一些传说,措辞遂多存疑之意。其他文献中的记载零散简略,而且互相抵牾,难以确认。要认识《老子》的作者很不容易。连司马迁都弄不大清楚的事情,我们还能有什么好办法?
图片
《〈老子〉通识》,郭永秉著,中华书局,2022年7月出版
最近出版的一本大家小书,足以帮助我们走出困惑——这就是郭永秉先生新著的《〈老子〉通识》(中华书局2022年7月版)。此书的第一部分《老子是谁》,把有关老子其人的种种记载、分歧、争论彻底清理了一遍,虽然最后仍然很难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最终判断,但到底结算了一笔总账,令人精神为之一爽。
我想,这一部分如果处理得更简明轻快一些就更好,先前学者们的种种争辩,做一点粗线条的勾勒介绍也就可以了,似可不必一一细说。普通读者并不打算去追溯学术史,而且往往不大耐烦学者们的斤斤计较、细细纠缠。有些麻烦问题或者可以在简单一谈之后,就把它们打发到学院派的圈子里去,让专家们继续费神探讨。
老子是谁?过去人们大抵相信司马迁,知道他姓李名耳,也称老聃,当过周王室的图书档案馆长;其人年辈甚高,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他本不想写什么哲学论文,而且对周王朝的前途相当悲观,决定弃官出走,当他将走出函谷关时,把守这一要塞的关尹喜请他把自己的高见写下来,于是他就提供了这部五千言的“大家小书”。鲁迅先生曾以此为题材写过一篇小说《出关》,收在《故事新编》一书中。小说描写出关前夜的老子道:
……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鲁迅神游千载,作此妙文。其根据无非还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之中。
《〈老子〉通识》一书中关于此事的说明同司马迁以及鲁迅大不相同,因为今天人们可以看到的《老子》除了魏晋以来通行的王弼注本以外,还有若干年代早得多的简帛本,包括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种帛书本、郭店竹书本、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本,将这些本子通盘地比勘研究一番,可以获得不少重要的信息,引出崭新的结论。
图片
郭永秉
新近出土的地下文献使得老问题出现了种种新的解决方案。《〈老子〉通识》一书的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几种出土本《老子》的价值与意义,书末又附录了北大藏西汉竹书《老子》的校定释文,足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方面的学术前沿。墨守传统的旧结论已经不大合于时宜,当然,若干新的结论也还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
关于《老子》一书的思想内容,本书第三部分“《老子》要义及要语”有相当充分的介绍阐述。试略举一例以明之,《老子》第四十四章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本书中阐释道:“与身相比,名誉、财货皆不值一提。因此贪欲、敛藏,必然是灾祸及身。知足,知止,才是长久之道。”(第113页)现在纷纷垮台的贪官、先后变臭的名流,哪个不是不知足不知止的?
关于《老子》一书对于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本书第五部分有简明深刻的分析介绍,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与民休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此本书写道:
“黄老”是黄帝与老子的并称……及至汉初,此派学问的影响极巨,窦太后等一众贵族、官僚都是黄老之术的忠实爱好者。汉文帝时下葬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不少相关作品。儒术独尊之后,许多汉代学者也仍然喜好此学……它是一种包罗甚广、兼有出世精神与入世关怀的学问,总体上还是讲无为之治与虚静因应之法的。在汉初,这种学说虽屡受儒生批评,但实际是西汉休养生息政治的真正理论基础。(第184—185页)
《老子》成书甚早,言简而意深,诠释的空间很大,历来的注释、研究非常之多,近几十年来尤为繁荣,有关成果实在读不胜读,《〈老子〉通识》书末列有一份参考文献的目录,可以帮助人们由此进入堂奥。现在大家都很忙,要读的书很多,不可能到处深入,那么,只要读这一本深刻有味的《〈老子〉通识》,也就可以知道一个大概,以及继续深入的途径,这实在是很令人愉快兴奋的事情。
老子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又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写“通识”一类的著作则恰好相反,须把自己的心得和盘托出,并且尽可能地通俗易懂,绝不故弄玄虚。一部深刻有味的“通识”类书最好能够多有新见,而又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才能启人神思。充满老生常谈的书,固然也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基础知识,或有益于温故,但似乎往往不足以知新,难以进入著书的第一义梯队。
图片
本文作者顾农
本文转载自《藏书报》2022年10月31日
通天地万物,识大道易行
跟着郭永秉教授读通《老子》
《〈老子〉通识》
郭永秉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5749-9
49.00元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