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龙最新论文:XBB.1.5的传播性增强,是由于强ACE2结合和抗体逃逸能力

图片
整理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最新数据,一种Omicron新亚型——XBB.1.5,已经在美国站稳脚跟。目前,美国新增的COVID-19确诊病例中大约有40%是由XBB.1.5感染所引起的,而在一周前,这一数字还是20%。在美国东北部地区,甚至75%的新增确诊病例是由XBB.1.5所引起的。
XBB.1.5是由Omicron BA.2.10.1和BA.2.75亚型重组而来的。值得注意的是,XBB.1.5已经在国内出现,其增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性,引发了对于重复感染的担忧。
2023年1月3日,北京大学曹云龙、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等人在预印本平台 bioRxiv 发表了题为:Enhanced transmissibility of XBB.1.5 is contributed by both strong ACE2 binding and antibody evasion(XBB.1.5的传播性增强是由于其强ACE2结合和抗体逃逸)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XBB.1.5相比BQ.1谱系和其他XBB谱系具有更强的与人ACE2受体的结合亲和力,而与XBB.1具有相似的很强的对中和抗体的逃逸能力,这导致了XBB.1.5的传播性增强。
该研究还发现,目前FDA批准使用的几种治疗性抗体不能很好地中和XBB.1.5,但团队之前开发SA55抗体,对XBB.1和XBB.1.5仍然有效。
图片
2022年12月13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团队等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Alarming 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rising SARS-CoV-2 BQ and XBB subvarian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证实了BQ.1、BQ.1.1、XBB和XBB.1这些Omicron亚型具有目前已知最强的逃逸中和抗体的能力,因此,它们可能因为在逃逸中和抗体方面的优势而在人群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新的主要流行株。
图片
而目前,XBB.1.5正在美国多地快速传播,相比其他Omicron亚型,例如BQ.1、BQ.1.1以及除XBB.1.5的XBB,XBB.1.5传播优势明显,在2022年11月底开始崛起,有望成为美国主要流行株。
图片
XBB.1.5在美国的传播动态,以及其S蛋白上的突变情况
与XBB.1相比,XBB.1.5在S蛋白上具有额外的Ser486Pro突变,其传播性强于BQ.1、BQ.1.1及其他XBB,但这种高传播率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与BQ.1.1和XBB/XBB.1相比,XBB.1.5表现出更高的与人ACE2的结合亲和力。ACE2蛋白是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受体,新冠病毒通过其表面的S蛋白通过与ACE2结合,从而感染人体细胞。
XBB.1.5的RBD与人ACE2的结合亲和力,与BQ.1.1和XBB/XBB.1,要强很多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XBB.1.5的逃逸中和抗体的能力也很强,具体来说,研究团队发现,三剂灭活疫苗接种后突破性感染BA.1、BA.5或BF.7的康复者的血浆,以及接种mRNA疫苗后突破性感染BA.5的康复者的血浆,这些血浆对XBB.1.5的50%中和滴度(NT50)都下降了数十倍。
也就是说,XBB.1.5能够显著逃逸接种疫苗后突破性感染BA.1、BA.5和BF.7这几种Omicron亚型诱导的中和抗体,其中XBB.1.5的逃逸中和抗体的能力略弱于XBB.1。
该研究还发现,FDA紧急授权使用的几种新冠抗体药物Evusheld(由阿斯利康开发)和Bebtelovimab(由礼来开发),不能中和XBB.1和XBB.1.5,而Sotrovimab(由GSK开发)的中和能力较弱。
但好消息是,谢晓亮/曹云龙团队开发的SA55抗体,对XBB.1和XBB.1.5仍然有效。
图片
XBB.1和XBB.1.5逃逸中和抗体的能力
总的来说,XBB.1和XBB.1.5表现出类似的对中和抗体的逃逸能力,但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传播能力,这表明XBB.1.5增强的与ACE2受体的结合亲和力确实会带来更强的发展优势。研究团队还强调,XBB.1.5的强ACE2结合亲和力也可能使其耐受进一步的免疫逃逸突变,应当密切监测。
值得一提的是,曹云龙因为在追踪新冠病演化,以及对新型突变株的预测,而入选了 Nature 评选的2022年度十大人物榜单(Nature's 10)。
图片
曹云龙博士
曹云龙来自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曹云龙博士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在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师从谢晓亮院士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论文链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3.01.03.522427v1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12.018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