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科斯率庞大商业代表团访华,受到中国热情款待,释放四大信号

1月3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带着庞大的代表团来到中国,并且受到中国方面的热情欢迎。1月3日至1月5日马科斯将会对中国进行正式的国事访问,期间将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中国国务院总理以及全国人大委员长分别进行会谈。
图片
首先,在对马科斯访华一事进行解读之前,有必要对其个人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第一,马科斯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在杜特尔特卸任总统后,马科斯经过竞选成为菲律宾的新任总统,他成为菲律宾新任总统后便让很多关心中菲关系的人非常关注马科斯上台后,到底能否继续延续杜特尔特时期菲律宾对中国的态度与政策。
第二,之所以对马科斯保持关注也因为他出生于菲律宾政治家族,他的父亲老马科斯在对华关系上秉承着现实主义原则,正是在其任上中菲关系恢复正常化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小马科斯成为菲律宾新任总统后,他继承的家族遗产使得他在处理中菲关系时拥有非常良好的基础。
从小马科斯个人的经历与情感角度而言,也让中国对小马科斯另眼相看,同时也成为小马科斯访华并以此拉近中菲关系的重要因素。1974年17岁的小马科斯跟随母亲访问中国,在访问中国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热情招待,当时无论是小马科斯的母亲还是小马科斯,都把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视作家族荣耀,到现在为止马科斯家族里仍然摆放着当年毛主席接见母子两人的照片。正是小马科斯本身具有的家族遗产以及他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之间的个人交往使其备受关注,而小马科斯在此次当选菲律宾总统后,又在新年之际第一次访问中国,这也让中外非常关注。
图片
其次,介绍完小马科斯的个人基本情况后也应注意到,小马科斯是新年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外国元首,同时中国也是小马科斯就任菲律宾总统后第一次出访东盟以外国家的首选地,此次小马科斯的访华可谓意味深远,也在多个方面表达出积极信号。
中菲双方高度重视。12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召开记者招待会时,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就表示,菲律宾新任总统小马科斯接受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邀请,将在1月3日至1月5日对华进行正式的友好访问。由中国外交部正式宣布小马科斯访华,并且是在2022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宣布,这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中国对马科斯访华的重视程度。这种重视程度实际上早在1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参加巴厘岛G20领导人峰会以及在曼谷参加APEC会议时,便已经显露出来。当时,中国领导人在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会谈时就已经发出邀请,马科斯也欣然接受,此次小马科斯访华中菲之间高度重视,也体现出2023年新年开年之际,中菲两国对于搞好双方关系的美好愿望。
图片
第二,此次小马科斯访华可谓是诚意满满,合作意向非常强烈。通过昨天《新闻联播》转播的镜头可以看出,小马科斯此次访华带着庞大的商业代表团,按照菲律宾总统府对外公布的信息而言,此次小马科斯访华准备与中国签下十多项重要的合作大单,这也是小马科斯访华之所以带着庞大商业代表团的原因。此次小马科斯访华也被称作“榴莲外交”,榴莲作为菲律宾农产品中的代表性产品,菲律宾也希望能够与中国相关部门签订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单,以后能够使菲律宾农产品在中国打开局面。毕竟作为拥有14亿庞大人口的国家,中国同时也是消费能力异乎寻常的大国,对于菲律宾农业而言至关重要。这也是1月3日马科斯访华时,由中国农村工作部部长唐仁健前去机场迎接的原因,同时也释放出重要信号,此次中菲两国的合作意向估计是诚意满满。
第三,小马科斯作为菲律宾总统,新年第一站首选中国,实际上就已经向外界表明态度,菲律宾不会在中美博弈之间选边站,这也是小马科斯当选菲律宾总统后一直表明的态度。实际上,美国人也进一步强化了与菲律宾的防务关系,要求菲律宾向美国开放更多的军事基地,同时美国副总统哈里斯也直接登上了所谓的巴拉望岛,企图在南海问题上挑起菲律宾与中国的冲突。小马科斯作为菲律宾新任总统,实际上对于杜特尔特在南海问题以及中美之间的立场非常赞同。尽管菲律宾与中国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双方在南海问题上确实有矛盾冲突,但双方在南海的问题只能由中菲两国直接解决,不应该有第三方域外力量进行干涉。
这一点经过这么多年的打交道后,无论是在东盟体系之内还是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框架范围之内,中方释放出的信号与提议已经获得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其他国家一致认同。正如小马科斯所言,不能让南海的枝节问题绑架整个中菲关系,此次小马科斯在2023年首选中国作为自己的出访国,实际上也是向外界再次表明,菲律宾不愿意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也不愿意成为中美对抗的棋子。
第四,马科斯访华以及他率领的庞大商业代表团与中国洽谈相关业务合作,再次表明在这一变乱交织的世界,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够为世界注入稳定性,也只有发展才是解决每个国家自身问题的唯一之道,冲突与战争没有赢家。
这就是小马科斯访华对外释放出的四大积极信号,当然对于中国而言,把自己的事情做得越好,将自己的基础打得越扎实,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回旋余地才会越来越大,中国的“朋友圈”才能够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