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更正“North-China Herald”的中文译名为《字林星期週刊》了(修订版、增刊)

The Correction of the Official Chinese Name of "The North-China Herald"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外国洋行也好,外文报纸也罢,不少都有自己的官方华文名,并非21世纪的我们能够直接拍个脑瓜,按照现在的直译法可以翻译的。倘若笔者将近现代中国和上海最为著名的几份英文报纸:“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翻译成《北华每日新闻》、“The China Press”(大陸報)译作《中国新闻》或《中华新闻》、“The Shanghai Mercury”(文匯報)译成《上海水星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密勒氏評論報)译为《中国每周评论》,岂不要被贻笑大方?!
那么,假使笔者把“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的周刊版新闻报“North-China Herald”翻译作《北华捷报》,学术圈内对此应该不会有人质疑吧?但如果笔者表示横行近百年的《北华捷报》实为一场毫无根据的错误,而其华文正名应该为而且必须为《字林星期週刊》,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过去数十年来一直的粗心大意、不严谨追求细枝末节从而导致的“非官方驱逐官方”,从而变成大家误认为的“正统”这一问题呢?
接下去,笔者将先后从字林洋行(字林报馆)之简介、《字林星期週刊》的详细介绍和溯源“North-China Herald”之错误中译名《北华捷报》三方面谈起。
字林洋行(字林报馆)之简介
图片
图1: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光域编辑、199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第314-315页)中关于英商字林西报有限公司(字林洋行、字林报馆)的简介。 红色框内清晰可见:“字林星期周刊”。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字林洋行(字林报馆)编辑、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几乎皆以行名“字林”二字作为华文名之开头:《字林西報》、《字林星期週刊》和《字林報行名簿》,用以突出公司行名并统一出版物之华文冠名。从这个逻辑上来讲,将“THE NORTH-CHINA HERALD”翻译成《北华捷报》亦是说不通的。
作为改革开放后汇编、翻译、研究近代中国外侨和外商企业史的领头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研究员黄光域先生堪称字斟句酌的一代严谨治学大家,是学术圈内同仁应该学习的模范前辈。
《字林星期週刊》的详细介绍
字林报馆发行的上海英文周刊新闻报“The North-China Herald”是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出版的第一家报刊(包括外文和华文报纸),按照英文报名的更迭共分为四个时期:
(1)1850年8月3日-1866年12月29日:“The North-China Herald”(无华文报名);
(2)1867年1月-1867年3月25日“North-China Overland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无华文报名);
(3)1867年4月8日-1969年12月29日:“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无华文报名);
(4)1870年1月4日-1941年12月3日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1870年1月4日~1922年9月23日刊之头版报头均无官方华文报纸名;1922年9月30日刊起,在头版报头英文报名下方刊登该周刊英文报之官方华文名:字林星期周刊及其威氏拼音;1924年1月5日刊起,在头版报头英文报名右侧下方处刊登该周刊英文报之官方华文名:字林星期周刊及其威氏拼音)。
(1)“The North-China Herald”(1850年8月3日-1866年12月29日)
图片
图2:上海首份英文报纸“THE NORTH CHINA HERALD”于1850年8月3日诞生。图2是该报诞生之首日刊头版,可见并无相应的华文报名,而且当时的上海之英文名亦写作为:SHANGHAE。该报最下方可见1850年旅沪外侨名册(包括他们所在的机构及其职位)。
1850年8月3日由英国拍卖行商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每周六出版。周报。每期对开一张,共4页。内容一半为广告和进出口贸易统计,一半为评论、新闻和读者来信。1864年成为“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的副刊。内容主要为列强领事馆、工部局发布的通告、通令、评论、规章、会议记录等,也刊有广告、招商、航运邮电等消息。该报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刊。它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外文报纸,刊登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丰富材料,同时也是研究近代中西外交关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1856年“The North-China Herald”出版的副刊“Daily Shipping News”,1862年由“Daily Shipping and Commercial News”继承。至1864年7月1日,该报刊扩充为独立出版的日报,由“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继承。至此,“The North-China Herald”成为“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的星期附刊继续刊行。1866年12月由“North-China Overland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继承。
字林报馆(字林洋行)以及馆址设在上海英租界汉口路,后迁至九江路,1901年又迁至外滩。
The North-China Herald”创办人及第一任主笔是英国拍卖行商人亨利奚安门,1860年由英国商人 Edwin Pickwood 接办,1866年改为字林洋行经营。担任“The North-China Herald”(字林星期周刊)和“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的主笔先后有 C. S. Compton、马诗门(Samuel Mossman)、詹美生/哲玛森(Robert Alexander Jamieson)、盖德润(R. S. Gandry)、海单(George William Haden)、巴尔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麦克李兰(J. W. Maclellan)、李德尔(Robert William Little 立德禄)、毕尔/贝尔(Henry Thurburn Montague Bell)、葛林(Owen Mortimer Green)等来华报人。
字林报馆拥有庞大的作者队伍和通讯队伍,有许多著名来华传教士参与其中,如麦都思、裨治文、玛高温、伟烈亚力、艾约瑟等;还在海内外聘请大量的政府官员、商人、传教士作为通讯员(correspondent)。他们从自己的职业出发,发表各种意见,“The North-China Herald”(字林星期周刊)给他们提供论坛、观点交锋的空间。
“The North-China Herald”创刊时主要刊载广告、行情和船期等商业性信息,同时也刊有言论、中外新闻和英国驻沪外交、商务机关的文告,并转载其他报刊的稿件,供外国侨民阅览。“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独立出版后转而注重言论,经常就中外关系、中国政局和其他时事问题发表意见,政治性浓厚;同时,仍然保留大量的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
“The North-China Herald”(字林星期周刊)和“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在政治方面反映了英国在华势力的诉求,1859年起该报成为大英领事衙门及商务公署发表各项公告的报纸,英租界工部局的文告、新闻公报及付费广告也在周刊上发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而各位主笔在报纸的宗旨论述方面都在形式上反映出纯粹英国报纸的风格。“The North-China Herald”创刊的发刊词中说:“……我们的热情的努力,将唤起一种对于广大的商业和亲切的国际政治关系之安适。我们现在是置于起点上,如果可能的话,它的结果不是短促的,消灭的,或旋作旋辍的,而是一个对于英国的永恒的根深的各国关系的断案。”第四任主笔马诗门(Samuel Mossman)于1862年为该报制定的“报训”是“公正而不中立”("Impartial, Not Neutral"),一直印在言论版的上端,以表达该报的立场。
“The North-China Herald”是研究太平天国和小刀会重要的资料来源。“The North-China Herald”创刊后不久,上海发动了小刀会起义,1853年上海小刀会发布的文告也曾刊登于此报。为维护英国在华利益,“The North-China Herald”发表了不少反对和攻击小刀会等革命斗争的文章,1854年10月21日报纸上甚至发表社论,主张建议租界武装将小刀会封锁在上海县城内,断绝粮食,使小刀会陷入绝境。而英、法、美三国也接受了其建议联合起来行动,围困和制肘小刀会发展。该报也报道中国社会状况,如1857年1月该报曾报道黄河水干涸,对中国难民表示同情。
“The North-China Herald”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重要的参考资料来源。早期的“The North-China Herald”出于对起义军基督教因素的兴趣,对于太平天国运动持中立甚至同情态度。后来该报态度发生转变,尤其是第四任主笔马诗门(Samuel Mossman)持比较极端的"Anti-Taiping position",拼命攻击太平天国运动,将其描绘成一群暴徒,称起义军为"Nien-fei "(捻匪)。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报道甚多,是研究太平天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2)“North-China Overland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1867年1月-1867年3月25日)
(3)“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1867年4月8日-1969年12月29日
图片
图3:1867年4月13日刊的“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之头版。可见头版报头亦并无华文报名。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首次出版于1867年4月8日,由继承The North-China Overland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而来,曾长期担任 THE TIMES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盖德润(R. S. Gandry)任主笔,商业性报纸,不定期发行,大多为周六,周期有时延长至十天。
1850年8月3日,英国拍卖行商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在上海英租界创办了周刊 The North-China Herald,它是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64年7月1日,报馆另出日报“North-China Daily News”,周刊 The North-China Herald 成为“North-China Daily News”的星期副刊继续刊行,1867年1月,该报由 The North-China Overland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继承,当年3月25日停刊,1867年4月8日由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继承,并将其中的 Overland 去掉。1870年1月4日,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与该报馆于1869年购入的 The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 合并为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亦由字林洋行印刷出版,这一时期馆址设在英租界汉口路。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商业消息占主要地位,从货币金融、股市行情、到船期航运、进出口贸易等商情信息,占据该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突出其商业报纸的价值。该报相比之前的 The North-China Herald 版面内容有了质的飞跃。从版面上看,由原来的4版增扩到8版、10版甚至十数版之多。这一时期报纸的文章栏目,新增了“社论版(Editorial Selections)”和“法律快讯(Law Reports)”;从内容上看,一改办报之初的杂乱无序,内容逐渐规范,从无标题到使用标题,消息渠道也大多署名来源,从而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这一时期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的售价也由年刊15银两(taels)降至12银两,半年刊6银两,季刊4银两,每份2钱(mace)5(cand),五份1银两。可以看出,尽管其版面篇幅增加,内容更加详实规范,却降低了报纸的售价,说明该报渴望增加销量以扩大其在侨民影响力的愿望。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每版竖排分四列排版印刷,文章类别置于栏目顶端或类别分隔处,以1868年3月28日一期12版为例,其内容分布如下。第一版主要是广告,也有少量新闻,广告主要是船期、保险、公司通告、药品、养生保健、建筑装潢以及房屋出售等;第二版主要是杂载社会新闻,上海一周气象表;第三、四版为该报社论、时评,如该期的大清之煤业(Coal in China),英商保家行(The Noth-China Insurance Company),大清之发展(Chinese Progress),该栏目文章内容涉及面较广,但大多是针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例如中外关系,中国政府朝局政情分析,英国在华政策,其他开埠城市例如福州、天津、北京等地消息的报道评论,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报道以及国际新闻评价,舆论具有较浓的政治指向;第五、六版以文化生活、商业情报以及各地通讯消息为主;第七、八版大多为国内外通讯稿和商业报告;第九、十版为新闻杂谈和广告;第十一、十二版为船期航运消息数据表以及上海、汉口等地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报道。内容丰富繁杂,消息来源广泛。
该报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国内外通信。中国内地,凡有教会设立的地方,从沿江、黄河南北以及四川、云南、甘肃等都有定期通信在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上刊载,对于比较重要的事件连续刊载,例如:华北叛乱(The Rebellion in the North)事件的连载;国际消息方面,国际特约通讯和对各国大通讯社通讯稿的订阅刊登。来自香港的 The China Mail (德臣报)、印度的 Friend of India、伦敦的 The Times (泰晤士报)等消息源,并且对对苏彝士运河(Suze Canal)、巴拿马运河(Panama Route)、日本政治(Japanese Politics)、与加利福尼亚的贸易(Trade with California)等等国际新闻进行报道。
此外,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还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各方风貌。如华人的社会生活(Life in China)、大清之教育(Education in China)、大清人口状况(The Population of China)、大清宗教(Espiscopate in China )以及上海娱乐(Shanghai Amusements)、上海赛龙舟(The Shangai Regatta)、上海生活(Shanghai Life) 等等,其中一篇“寡妇再嫁”(The Re-Marriage of Window)的文章,表明其对于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伦理的好奇和求知的愿望。
像字林洋行的每一份报纸,尽管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每期都刊印有 Impartial, Not Neutural(公正,而不中立) ”的字样,以代表其英国官方喉舌的身份,但其首先维护的还是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从“阿礼国协定”的取消这一事件中能够得到清楚的体现。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对于这一事件的跟踪报道使在华侨民详细地了解了事件的原委,也表明该报为商业利益卖力的根本立场。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的舆论有着较浓的政治色彩。面对中国政府和社会民众的排外主义和保守政策,该报极力鼓吹对外开放对中国的有利影响。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在中国奉行的“合作政策”在该报的社论中得到有效的宣传,宣扬英国的在华政策应放弃军队和暴力,要充分使用辩论和说服,而这一政策的调整也成为中国当局开展洋务实现同治中兴的契机。这一时期该报上刊载的社论和时评,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英外交上的和平相处,是研究同治中兴中外政局的重要史料来源。
总之,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是研究晚清商业经济发展、中外关系和晚清政局以及上海社会风貌的重要史料。
(4)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年1月4日-1941年12月3日)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1870年1月4日由继承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而来,是“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周刊版本,每周三出版发行,综合性周刊报纸。1850年奚安门(Henry Shearman)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 The North-China Herald ,1864年报社由字林洋行接管, The North-China Herald 作为“North-China Daily News”星期附刊继续发行,1870年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 与字林报馆于1869年购入的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合并为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常简称“ The North-China Herald”,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停刊。
图片
图4:上海英文周刊新闻报《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字林星期週刊》(1941年4月23日刊,由笔者收藏)。
笔者收藏了大量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该报在除头版以外的版面报头处经常简称“The North-China Herald”
经笔者花费时间详细调查: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在1870年1月4日~1922年9月23日刊之头版报头均无官方华文报纸名;1922年9月30日刊起,在头版报头英文报纸名下刊登该周刊英文报之官方华文名:字林星期周刊及其威氏拼音;1924年1月5日刊起,在头版报头英文报纸名右侧下方处刊登该周刊英文报之官方华文名:字林星期周刊及其威氏拼音。
The North-China Herald 创办人奚安门于1856年在沪病世。之后,The North-China Herald 先后由旅沪英侨:四美四(George Smith)、C. S. Compton、马诗门(S. Mossman)、詹美生(R. A. Jamieson)任主笔,1870年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创立后,任主笔的主要有盖德润(R. S. Gundry)(1865-1878)、海登(G. W. Haden)(1878-1881)、巴尔福(F. Balfour)(1881-1885)、麦克李兰(J. W. Maclellan)(1886-1889)、立德禄(R. W. Little)(1889-1906)、贝尔(H. T. M. Bell)(1907-1921)、葛林(O. M. Green)(1907-1911)、哈华特(E. Haward)(1911-1930)等。第四任主笔马诗门(S. Mossman)制订了该报的信条:“公正而非中立”(Impartial, not Neutral),以后一直作为“The North-China Herald”(字林星期周刊)和“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的“社训”。该报创立时馆址设在上海英租界汉口路,后迁至九江路,1901年又迁至外滩17号。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逢周二、三、四、五、六发刊,多数逢周三、五、六。四开二十版以上,常多达五六十版,报纸的篇幅逐步增加,1870至19世纪末每期40多版面,20世纪以后每期版面甚至多达上百版。每期栏目主要有:社论、新闻综述、专稿、各地通讯、《京报》(Peking Gazette)选录、会议、娱乐、通讯、诗词、杂载、商情等。相对于“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以上海本埠读者为主,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的读者对象以外埠及英国本国读者为主,该报在广告中说明其主要目的,一是向读者提供参考资料,二是向英国本国读者报道关于中国的新闻综述。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在国内外都设有通讯员,通讯记者、特派员遍布世界各地,印度、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者群,除本报社通讯记者外,还在海内外聘请大量的政府官员、商人、传教士作为通讯员(correspondent)。当时中国一批受到过中西双重教育的国内名流也应邀为该报撰写过文章,如丁文江、宋美龄、颜惠庆、唐绍仪、晏阳初、胡适、蒋梦麟、伍朝枢等,他们从自己的职业出发,发表各种意见。有许多著名来华传教士参与其中,如麦都思、裨治文、玛高温、伟烈亚力、艾约瑟等。在中国各地包括边远地区如新疆、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聘有通讯员。1872年路透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后,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一度获得独享该社电讯的特权。
由于每期报道内容众多,为方便查找相关新闻报道,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每期前五版整理编排一年的内容目录索引。1870年至1905年时段,目录索引分为上半年(1月1日到6月30日)和下半年(7月1日到12月31日)刊载,1905年到1941年,由于信息量大增,目录涵盖信息分四个时段(1月1日到3月31、4月1日到6月30、7月1日到9月30、10月1日到12月31日)刊载,目录刊登在时段内每期版面的前页,以方便查找阅读。每期版二也陈列本期的目录内容,使本期的主体内容一目了然,包括头条新闻(Leading Articles) 、新闻摘要(Summary of News)、社评(Editorical Selections)、外埠消息(Outports News)、杂载(Miscellaneous)、法律报道(Law Reports)、上海消息(Shanghai News)、国外电报消息(Foreign Telegrams)、商业金融(Commerce and Finace)等等。其中早期的Leading Article以讨论中外贸易、中国及其属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为主。1882年1月3日刊载的文章标题是 Reforms in China,在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前许多年,这篇文章已指出中国体制的严重缺陷和变革的艰难,并预言将有自上而下的革新来拯救大清帝国。可以看出,此一时期西文报纸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关注。
法律报道与工部局和领事公告在报刊版面占据大量篇幅,法律案件主要是领事法院(Court of Consuls)、大英按察使司衙门(H. B. M. Supreme Court )、大英按察使司衙门警务庭(H. B. M. Police Court)、上海特区地方法院(Shanghai District Court)等法院的案件报道。另外,对于战事的报道与关注成为这一时期沪上各大报纸的重点刊载对象,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也不例外。1905年日俄战争前后,该报的头条新闻以及社评中大量刊载日本与俄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文章,Vision of Peace 一文对日俄双方和解的可能持消极态度。进入到现代时期,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逐渐减少了有关商业贸易的篇幅,成为中外时事新闻、贸易、娱乐以及评论的综合性报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它非常重视报道中日战争,同情中国人民。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字林星期周刊)对于中方各地战场实时跟进全面报道,并不时发表评论。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在 The North-China Herald 前期发展的基础上,销量大增,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在该报读者来信(Letters to the Editor)一栏可以窥见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对于该报相关报道的态度以及对于中国时局的看法。例如1906年辜鸿铭与报方主笔争论的关于“中国人治中国人”看法,表明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受制于人的无奈,也显示出这一时期中外知识分子认知上的差异,同时从西文报纸上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声指向,也是我们研究晚清民国社会面貌以及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独特视角,而西文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史料。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 历时半个多世纪,是研究晚清民国政治民情、中外关系、经济社会、国内战事、中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重要史料。
(4)1870年1月4日-1941年12月3日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1870年1月4日~1922年9月23日刊之头版报头均无官方华文报纸名;1922年9月30日刊起,在头版报头英文报纸名下刊登该周刊英文报之官方华文名:字林星期周刊及其威氏拼音;1924年1月5日刊起,在头版报头英文报纸名右侧下方处刊登该周刊英文报之官方华文名:字林星期周刊及其威氏拼音)。
图片
图5:1922年9月23日的“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之头版是该报最后一期无华文报名的。报头英文报名主要突出“The North-China Herald”,而弱化“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为向读者表明该报为1850年8月创刊之“The North-China Herald”的正统继承,因此该报仍然被常常简称为“The North-China Herald”。并且在英文报名下方可见:THE WEEKLY EDITION OF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即该报为“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報)的周刊版本。报头处并无该报的华文报名。
图片
图6:1922年9月30日的“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字林星期週刊》)之头版是该报第一期出现华文报名的。
画红框处可见在头版报头英文报名下刊登该周刊英文报之官方华文名:字林星期週刊(从右向左书写)及其威氏拼音。
图片
图7:1923年1月23日的“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字林星期週刊》)之头版。
画红框处继续可见在头版报头英文报名下刊登该周刊英文报之官方华文名:字林星期週刊(从右向左书写)及其威氏拼音。
图片
图8:1923年12月29日的“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字林星期週刊》)之头版。
画红框处继续可见在头版报头英文报名下刊登该周刊英文报之官方华文名:字林星期週刊(从右向左书写)及其威氏拼音。
该期为华文报名最后一次出现在英文报名正下方。下期(1924年首期)的头版之华文报名将随着版面变宽而移动至报头英文报名之右下方。
图片
图9:1924年1月5日的“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字林星期週刊》)之头版。
画红框处可见华文报名已经随着该报的版面增宽而被移动至头版报头处的英文报名之右下方。但仍然为:字林星期週刊(从右向左书写)及其威氏拼音。
该报华文报名在报头的标注位置一直持续到该报发行至1941年12月3日的最后一期为止。
另外,该期也是首期头版不刊登整版广告,而是改登本期内容提要、萨博儒漫画和重大新闻。
图片
图10:1925年1月10日的“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字林星期週刊》)之头版。华文报名在报头的标注位置如图9。
所以,综上所述,《字林星期周刊》作为“THE NORTH-CHINA HERALD”的官方华文报名是从1922年9月30日这期开始的,存续时间近20年。
溯源“North-China Herald”之错误中译名《北华捷报》
(修订、更正并增补)
以上,我们分别从字林报馆出版物皆以“字林”二字冠名,从逻辑上排除该行不会发行任何以“北华”两个中文字命名的出版物;并在作大量调查后举实例说明“THE NORTH-CHINA HERALD”该报的官方华文译名就是《字林星期周刊》。那么,《北华捷报》这一翻译上的谬误之根源在哪里来呢?原本笔者认为答案不在民国,因为在民国报纸数据库里搜索“北华捷报”都会令人无功而返。事实上,民国时期对上海西文报纸的华文名还是比较准足的。如下:
图片
图12:上海华文日报《新聞報 THE SIN WAN PAO》(1922年9月29日刊头版)刊登了「字林西報及字林星期週刊啔事」。
图片
图13:上海华文日报《時報 THE EASTERN TIMES》(1923年6月12日刊第四張):“古巴土人某好吃紙烟近忽於身上發現紫腫之點後經醫生之勸誡停去烟捲皮膚即復原狀後因為醫理上試……”。
蓝色框处可见该文翻译自6月9日的《字林星期週刊》。
足以说明当时是有中文新闻界人士知晓“THE NORTH-CHINA HERALD”该英文周刊新闻报之官方华文报名的。
1927年,“北华捷报”之译名从无到有的诞生
不过,近期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军发现:“早在1927年,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商务版)中就有了《北华捷报》的译名。而非始自1957年的谢菊曾。”并贴图为证。这样就将“北华捷报”之误译的时间再提前了30年。
笔者随后在戈公振著、1927年11月商务印书馆初版的《中國報學史》中《第三章 外報創始時期》的第21页确实发现了他将“NORTH-CHINA HERALD”译意作「北華捷報」(下图14)。戈公振先生没有严谨而又系统地查阅、考证当时“NORTH-CHINA HERALD”的报头(他编写《中國報學史》的时候,“NORTH-CHINA HERALD”该报报头已经出现官方华文报名“字林星期週刊”),而是自行翻译、创造了该英文周报的华文名,由于该书在出版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导致不少后人引用文献的时候,亦会不加考证地误用。因此,笔者推测这应该就是“北华捷报”之始作俑者了吧。戈先生的这一误译也开启了一场持续96年的学术界谬误。
图片
非常感谢马军老师的细心发现和指正,这是因为2011年由中国出版集团三联书店再版的《中国报学史》的书中附录了由杨瑾琤、宁树藩、方汉奇、王凤超共同撰写的《〈中国报学史〉史实订误》,其中包括共156处错误。但是,他们这四位也并未发现「北華捷報」这一错误的中译名,或者说可能他们也想当然地认为“北华捷报”的中译名是正确的。
不过“北华捷报”这一误译在1927年后并没有因为《中国报学史》的出版而被广泛引用。真正开始成采用“北华捷报”的应该还是在解放之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5-19:2011年由中国出版集团三联书店再版的《中国报学史》之封面及《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再版序》和部分目录。
图片
图片
图20-21:2011年由中国出版集团三联书店再版的《中国报学史》之附录《〈中国报学史〉史实订误》(前两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2-25:《西部学刊》: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张慧.《〈中国报学史〉史实错误研究》。
解放后误用《北华捷报》的先例
不过“北华捷报”这一误译在1927年后并没有因为《中国报学史》的出版而被广泛引用。真正开始成采用“北华捷报”的应该还是在解放之后。
曾在1916年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做学徒一年的谢曾菊先生于1957年写作了一篇文章《帝国主义在中国最早设立的三家银行考》,该文章发表在1957年创刊的《学术月刊》上(该月刊由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谢先生亦是误用了“北华捷报”,笔者猜想他多半应该是参考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那段翻译(参考本文图14),本身也未亲自去查阅《字林星期周刊》以求考证而导致的“一错再错”。
1“《帝国主义在中国最早设立的三家银行考》
作  者 : 謝菊曾
刊  名 :  学术月刊
出版日期 : 1957年
期号 :  第12期
页码 : 23
ISSN : 0439-8041
影响因子 : 1.8889(2021)
关键词 : 帝国主义;新东方;洋务运动;银行;外商企业;中国境内;上海人;远东;英文报;
设立参考文献格式 : 謝菊曾
帝国主义在中国最早设立的三家银行考[J].学术月刊,1957,(第12期).
摘 要 : 帝国主义在我国設立的第一家外商銀行究竟是什么牌号,直到现在还不很清楚。根据許多書上的記載。有的說是东方銀公司,一說是远东銀行,还有的說是东方銀行,而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牟安世著的“洋务运动”一書里,說成是东亚銀行。但据我的考証,这第一家在中国境內开設的外商銀行的牌号应該是丽如銀行;上述的东亞、东方和远东各种名称,实际上都是从英文行名“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意譯而来的。認为东方銀行与丽如銀行并用之說所根据的资料,是1850年以来的“北华捷报”。但这是一份英文报紙,里面并无中文,因此所謂东方銀行云者,仍旧是从英文行名意譯而来。我們知道,在中国的一般外商企业,均各有一个中国行名,甚至把它作为商誉,在资产负債表里占着相当地位。所以,东方銀行与丽如銀行并用之說,似并不能从“北华捷报”上得到証实。 ”
可见时隔64年,影响因子还达到了1.8889。
其它早期引用《北华捷报》之名的文章大都出现在1958-1959年,基本都是涉及小刀会史料汇编及其研究: 
2)“《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
作 者 :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编
出版发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58.09
页数:1250;开本 : 20cm
主题词 : 小刀会-武装起义(学科: 史料) 武装起义-小刀会(学科: 史料)
中图法分类号 : K254.42 ( 历史、地理->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参考文献格式 : 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编. 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09.” 
第51页 北华捷报(选译四十九则,如下图26)
第200页 北华捷报(选译二十三则)
第307页 北华捷报(选译一○八则) 
。。。。。。
图片
3)“《近代上海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光荣的一页——介绍<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
作者 : 包愷初
刊  名 :  读书杂志
出版日期 : 1959
期  号 :  第10期
页  码 : 26-27
影响因子 : 0.1655(2021)
关键词 : 小刀会起义;近代上海;史料;帝国主义侵略;广大人民;清朝;武装起义;农民革命;军队;起义军
参考文献格式 : 包愷初
《近代上海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光荣的一页——介绍<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J].读书杂志,1959,(第10期).
摘 要 : 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是近代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中的很多资料说明,上海小刀会的起义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起义军是一支斗争英勇、纪律严明的农民革命军队;而清朝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则失尽民心,它们的反革命军队也腐败不堪。无恶不作。当时的英帝国主义报刊《北华捷报》在这些方面有着大量的招供。这部史料的编纂者把当时中国的和外国的有关反面材料也收集到了。这是一个成绩。”
图片
图27:《北华捷报》的“魔盒”已被打开了!
是时候可以关闭这个“魔盒”了!
本文字数:11千字(一万一千字)
主要参考资料:全国报刊索引
2018年12月~2019年1月  作于上海
2023年1月5日  修改、增补
For more infomation, please kindly scan the author's QR Code within the picture be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