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流逼近时,他们没有逃跑,而是把镜头对准了爆发的那一瞬间……

图片
纪录片《火山挚恋》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火山,是地球的心脏,是大地的动脉。火山爆发滋养了丰厚的沃土,它给人类带来珍贵的宝石、矿物和建筑材料。火山构建了地球初始的样貌,它勾勒出岛屿、山脉与美丽的火山地貌景观,它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火山也带来了毁灭。
1991年6月3日,位于日本长崎县的云仙岳突然喷发,巨大的火山碎屑流顷刻之间席卷了正在观测火山运动的火山学家,一对来自法国的夫妻莫里斯·克拉夫特和卡蒂亚·克拉夫特也丧身于此,与他们共同长眠的是一卷卷由18毫米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录像带。
这些长达将近200个小时的录像带记录了他们几十年来对全球各种火山的观察、研究与思考。
直到30年后,美国导演萨拉·多萨重新挖掘出了这些素材,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这些视频、照片以及将近50个小时的电视综艺素材进行整理、修复、还原与剪辑,讲述这对法国夫妻与火山的故事。
萨拉用《火山挚恋》这样一部纪录片试图去还原一种在极端危险中追逐永恒浪漫的爱。在纪录片的开头,萨拉没有展现各位电影主创的名字,而是坚持说道“这是一部基于卡蒂亚、莫里斯及他们的火山朋友们的爱而完成的电影”。
图片
理解是爱的同义词
在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莫里斯和卡蒂亚在两个距离不远的村庄分别出生长大。
他们从小就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莫里斯7岁时,他的父母就带他到意大利去看斯特龙博利火山。自那以后,对火山的憧憬便在他的内心萦绕。而幼年的卡蒂亚也早早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带她去参观同在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因为她想亲眼见到书本上火山爆发的景象。
卡蒂亚与莫里斯都出生在法德边界,他们从小在战后的遗迹里长大。目睹着人类的战争带给彼此的创伤与灾难,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被存在主义思潮所吸引。
两人上大学时,越南战争的打响让他们再一次对人类感到失望,他们不明白人类为什么在拥有非凡创造能力的时候去选择毁灭。而火山不一样,他们将火山视为一种难以置信的创造力,是这种创造力孕育了地球。
彼时,卡蒂亚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地球化学,莫里斯在同一所大学里学习着地理。1966年,两人相遇并坠入爱河,在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从未分开。
连接卡蒂亚与莫里斯的是火山。1968年,随着板块构造论与大陆漂移说的发现和确认,人们对火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火山学家开始前往火山口进行探索。
那一年,卡蒂亚和莫里斯租了一辆车,跟朋友借了一点钱,便踏上了去冰岛探访火山的路。他们的车在路途中坏了27次,最终还是不幸坠毁。莫里斯腿上的皮肤被地表热气烫掉了皮,他骄傲地宣称这是“火山学家的受洗礼”。
图片
纪录片《火山挚恋》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他们还是想要离火山更近一点,离喷涌的岩浆更近一点,他们想要用镜头捕捉最令人震撼的影像。
在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用同样素材剪辑而成的纪录片《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惊心动魄的画面背后,卡蒂亚和莫里斯的科考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同所有科学考察工作一样,观察火山意味着需要忍受持久的枯燥,需要日复一日地进行数据测量、记录与收集,更意味着在硫酸湖上划船,与火山灰为伴,并随时警惕着不要被泥流席卷。
在对火山研究资料非常匮乏的20世纪70年代,莫里斯夫妇宛如时代的先驱者,带回了标本、照片与影像,完成了一本本火山研究著作,并把关于火山的震撼影像带给了每一位观众。
在卡蒂亚与莫里斯成为火山学者的25年时间里,他们造访了超过170座火山。
我们鲜少在影像里看到他们进行争吵,即便他们是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卡蒂亚沉静而内敛,而莫里斯则奔放而大胆;卡蒂亚喜欢留存火山变化刹那的静态照片,莫里斯则喜欢捕捉火山碎屑流呼啸而下的动态影像。
然而,他们之间永恒不变的一点是,卡蒂亚永远坚定地站在莫里斯的后面。当莫里斯因为大胆过头而陷入危险时,卡蒂亚总是会在旁边随时拉住他;而当他不幸被火山吞没的时候,她会义无反顾地跟他一起跳进去。
当被问到是什么让两个人一起度过了如此悠长的时间时,莫里斯觉得答案不言自明,因为“我相信理解是爱的同义词”。莫里斯与卡蒂亚理解彼此对于火山的爱。
图片
远离人类,才能爱上人类
图片
纪录片《火山挚恋》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莫里斯曾说:“我难以理解人类,虽说我自己也是人,我不是一直在躲避人们,但是我相信住在火山上,远离人类,才能爱上人类。”在最极致的爱与美的面前,他们觉得自己只不过是爬到地球脊背上的两只微不足道的蚂蚁。
然而一次火山爆发事件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研究方向。
1985年11月13日,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西部的鲁伊斯火山在休眠了数十年后突然轰轰作响,它散发的热气融化了山顶上积年累月的积雪,火山爆发所产生的泥石流在一个多小时后抵达了约30公里外的阿尔梅罗镇。
彼时,这座小镇还在睡梦中,这场灾难导致镇上有2万多名居民罹难。这是哥伦比亚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20世纪最致命的火山喷发之一。
莫里斯曾经说过,自己拍摄的每一座火山都有其独特的心碎,有着它们唯一的跳动方式,然而这一次,莫里斯觉得自己身为人类同胞的那颗心破碎了
即便火山是通过毁灭的方式来进行重建的,可这种方式一定要以夺取人类生命的方式来进行吗?身为火山学家的他们面临着一个永远难解的矛盾:火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但同时它也会杀生。
在这次灾难中,卡蒂亚与莫里斯突然想把镜头从火山身上移开,他们不再近乎着迷似地捕捉火山留下的痕迹,也不再单一沉迷于庞大而令人沉醉的火山本身,而是更多地拥有了人文主义的关怀。
他们拍起了人,住在火山旁边的人、丧生的人、幸存的人、重建生活的人。
也不止是人,他们还拍下了更多的生命,比如那些被卷进岩浆里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的残骸。他们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那些幸存者的苦难身上,对准了那些被泥流卷入而挣扎的一切生命,而这标志着他们的工作正在产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火山让他们与其他人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那个总是说着想要远离人类社会的莫里斯突然产生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梦想:“我希望火山不要再涂炭生灵。”
在这起灾难发生后,卡蒂亚和莫里斯觉得,如果他们能够好好地去科普,去拍下那些火山爆发时受害者的视频,并将那些充满着毁灭与危险的影片给政府看,也许哥伦比亚的悲剧就不会再发生。
而为了拍下这些火山灾害教育视频,卡蒂亚和莫里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们无限靠近火山喷发时带出的高速泥流,为的是捕捉到能展现火山巨大的危害性和可怖的速度与摧毁能力的影像。
“近一点,再近一点”,他们总是这样想着。
为了提高人们对火山的警觉能力,他们也开始寻求媒体的关注。莫里斯不断上电视、做宣讲,并开设讲座进行科普。
卡蒂亚和莫里斯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们长达数年的持之以恒的火山灾害教育视频引起了菲律宾当局的重视,让其成功应对了一次突发的火山灾害。
1991年6月15日,位于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这是20世纪发生在陆地上规模第二大的火山爆发,喷发之后的山峰高度降低了300米左右。而在一周前,菲律宾政府及时撤离了5.8万余人,避免了更多人员的伤亡。
图片
“我想要过着精彩而短暂的一生”
图片
纪录片《火山挚恋》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无论卡蒂亚和莫里斯研究过多少火山,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火山爆发的时间点永远没法被精确预测,没有人知道它们引信的长度。研究火山,就是一次次死里逃生,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深渊与悬崖边缘行走,更何况他们是研究灰火山的学者。
当时,全球共有350名火山研究者,而专门研究灰火山的人只有50人。
不像因板块分离而形成的红火山,灰火山是因为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它能让压力和热气不断累积直至剧烈爆发。换言之,灰火山是爆发型的火山,是真正会致死的火山。卡蒂亚和莫里斯也因此丧命。
1991年,位于日本长崎县的灰火山云仙岳喷发。巨大的喷发释放出了一个庞大的火山碎屑流,火山云内部的温度更是达到1000华氏度以上,并以高达400英里的速度前进。
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火山流逼近的身影,100公里、50公里,但莫里斯没有逃跑,他的镜头捕捉了爆发的那一瞬间。他平静地把影像留在自己的摄像机内,直到胶片耗尽。
卡蒂亚与莫里斯最后的背影被正在逃生的日本摄影师的镜头模糊地捕捉到了。穿着红色防护服的他们站在彼此的身侧,莫里斯在调整着镜头,卡蒂亚在观测点望着远处的云仙岳。
人们在事后找到了他们的遗骸,去世的时候他们依然是离这座火山最近的人,地面上的痕迹显示卡蒂亚和莫里斯就在彼此的身旁。他们找回了两件遗物,一部摄影机和一块手表,指针永远停留在了下午4点18分。
莫里斯的人生就像他自己曾经说的那样:“我想要过着精彩而短暂的一生,胜过这漫长却无趣的人生,我愿意为了火山之美放弃自己的生命。我看过很多美丽的事物,我经历过的事情让我觉得自己活了一百多年。所以坦白地说,就算让我去死我也不会害怕。为了过这样的人生,我愿意去做任何事。”
纪录片的最后,导演萨拉这样结束了他们的故事:在这里,有两个微小的人类,他们生于相同的地方,他们热爱着相同的事物,而这种相同的爱让他们更加靠近地球,更加靠近彼此。
没有语言可以描述他们所拍下的镜头,或许我们只能满怀敬畏之心地来观看。
图片
这部隽意满满、充满视觉震撼的作品荣获2022圣丹斯电影节美国纪录片竞赛单元最佳剪辑奖,同时亦被选为2022瑞士真实影展开幕片。
本文杂志原标题:《坠入火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