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荣耀》:在坠落的复仇之路看晚霞

图片
「在人类的情感中,复仇之心也和爱、愤怒、悲伤、恐惧一样,是正常的人类情绪。」
“我希望你凋零的过程,可以拖得越长越好,让我们一起慢慢枯死吧,妍珍,我现在可是非常兴奋呢。”
2022年底,复仇爽剧《黑暗荣耀》高调上线。由于遭受校园霸凌而退学的女主角文东恩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将复仇作为人生唯一的方向,蛰伏十八年终于找到契机,铺开棋局。
图片
(《黑暗荣耀》复仇者文东恩)
在剧集中,文东恩复仇的决心使许多观众血脉贲张。即便不得不沉浸在愤怒与仇恨之中,即便知道复仇过后自己的人生将是一片废墟,她也甘愿与施害者一起枯死,甚至坠入地狱。看着她游刃有余地将他人作为棋子,拒绝爱情、警惕友情,许多网友直呼过瘾,希望看到她复仇成功的爽剧戏码。
然而,剧集第一季在复仇中段戛然而止,爱情和友情似乎也开始被东恩接纳,这引得许多观众的猜测和担忧。“不要做梦般的幻灭”“不要原谅”“不要圣母和全员救赎”等呼声越来越高。
图片
(观众评价)
被成功履行的复仇行为为何在今天受到如此重视?曾经具有积极意义的救赎又为何被观众排斥?作为一个由来已久的文学题材,观众在今天观看复仇爽剧时,心态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1
复仇与救赎:从一体走向对立
复仇作为一种古老的故事题材,往往建立在激烈的冲突之上,给人们以强烈的审美刺激。复仇者在复仇过程中不懈的奋斗与成长,以及沉潜已久终于复仇成功的畅快,则使人们感到热血沸腾,大快人心。复仇的故事模式也因此一直备受喜爱。
在复仇者的成长过程中,其与自我的关系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复仇者是否会因为被仇恨蒙蔽了双眼而失去自我?当复仇者将复仇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复仇结束后,又该如何面对生命的空虚和幻灭?
图片
(《天龙八部》截图)
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通向弃仇的复仇之路一度在文艺作品中流行开来。在汪曾祺的小说《复仇》中,复仇者释然地放弃复仇,标志着他从迷失自我到找回自我的转变。而在金庸的名篇《天龙八部》中,始终无法放弃仇恨的英雄萧峰,则不得不以自杀的方式终结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生命个体性的找回和生命意义的重建,也就是救赎,逐渐成为复仇的一种唯美结局。复仇的目标不再是仇恨的宣泄,而是能够使人放下仇恨的救赎。在复仇的漫漫长路中得到救赎,也成为观众对复仇者的美好期待。
图片
(《都挺好》截图)
然而,时至今日,救赎的含义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它往往被与“圣母”联系起来,用以指代缺乏底线的善良和自我感动式的原谅。在电视剧《都挺好》中,明玉选择放过原生家庭的戏份惹得许多观众大骂烂尾,释怀不再是重建主体性的标志,圣母反而成为由于为他人牺牲而迷失自我的代名词。从释怀到圣母,观众难以再为这种情节买单。
图片
(《奇葩说》中蔡康永对放下仇恨的解读)
或许也正是出于这样的体认,文东恩才能够说出“让我们一起慢慢枯死吧”“我要进一步忠于愤恨和邪恶”等恶魔般的话语。她因为时刻牢记仇恨而被观众追捧,即便这种牢记已经濒近病态。
2
沉重的复仇情绪
如同韩国制作的许多影视作品,《黑暗荣耀》也深刻反映着韩国社会的阶级问题。观众在赞许文东恩铭记仇恨的同时,其实是投射了底层人民向上层社会“复仇”的快感。
文东恩对朴妍珍等人仇恨的起源,与其说是校园霸凌,不如说是阶级压迫。她曾向警方、校方求助,却被上层阶级的庇护驳回,甚至给她带来变本加厉的报复。
图片
(《黑暗荣耀》截图)
当她在十八年后再次见到仇人,朴妍珍的态度更是彰显了上层阶级绝对的傲慢:“我以为你会遇到一个穷光蛋,生下一堆小穷光蛋,过着穷光蛋的生活。”尖锐的阶级分化与固化问题在这一句话中被揭露得体无完肤。
韩国社会的阶级问题积弊已久,年轻一代中流行的“汤匙阶级论”更是将个人的阶层背景直接划分为金汤匙、银汤匙、铜汤匙和土汤匙,并相信出生时的汤匙直接决定了个人未来的阶层。
图片
(《黑暗荣耀》截图)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指出,他通过努力奋斗得到的学业的晋升和职业的荣誉,都未能使他真正跻身上层阶级,不愿回归过去阶级的他一度陷入流离失所的精神困境。
这种困境与我国许多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不谋而合,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等话题的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阶层跃升之梦破碎时类似的尴尬和迷茫。
图片
(《黑暗荣耀》截图)
想要进入上层阶级的迪迪埃·埃里蓬艰难地奋斗,上层阶级的话语却轻松地渗透进他的思想根基。当他终于意识到“‘共同生存’的话题取代了阶级关系的话题,‘个体责任’的话题取代了社会对于个人命运影响的话题”,也就意识到底层人民对这套话语的服从如何进一步推动了阶级固化。因此,他对法国的阶级问题感到愤懑和失望。
如今,越来越少见有人兜售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马伯骞、虞书欣等富二代人设却成为许多人追捧的对象。这同样构成一种具有规训意味的话语,反映了人们潜意识中对现有阶层分化的服从,以及对阶层跨越难以实现的体知。
另一方面,上层社会对普通人的歧视普遍存在。华少等人对不会吃鱼子酱的孔雪儿的嘲弄,杨幂在直播中对主持人的不耐烦和调侃,都激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在这些时刻,人们拒绝服从上层的话语体系,而萌生出强烈的反抗情绪。
图片
(《黑暗荣耀》截图)
戴蒙德在《昨日之前的世界》一书里指出,在人类的情感中,复仇之心也和爱、愤怒、悲伤、恐惧一样,是正常的人类情绪。为了社会的和平,我们不得不转让惩罚的权力,压抑复仇的渴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此消失。
现实中的种种失意,使得复仇爽剧成为一针精神迷幻剂,满足人们的复仇情绪。也正是因此,观众才更加不愿看到文东恩与朴妍珍和解,一如他们不愿与自己的阶层身份和解。
3
真正的救赎
当我们能够理解观众对于复仇爽剧的需求,也就能更为真切地理解救赎戏码为何会失效。
汪曾祺在其小说《复仇》中,将复仇描述得像一场苦行,而救赎依靠的是复仇者在寺庙中的顿悟。这种救赎无疑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也就难以被现代社会的观众所接受。《黑暗荣耀》更是直接揭露了宗教机构的丑恶面,指出他们与特权阶层的勾连。
图片
(《黑暗荣耀》截图)
另外一种常见的救赎模式是人间真情对复仇者的治愈。这在《黑暗荣耀》中体现为想要守护文东恩的周汝正给予的爱情,以及文东恩的盟友姜贤南阿姨给予的关心。一些剧粉还期待朴妍珍的丈夫河道英能够为了共同利益与文东恩结盟,并在此过程中擦出爱情的火花。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周汝正和河道英的角色塑造未能免于“奶狗”和“霸总”的俗套,在人们已经对爱情持消极态度的风气下,这种脸谱化的、跨越阶级的爱情本就难以被相信,更不必提借由这种爱情使主角得到救赎。
图片
(《黑暗荣耀》截图)
此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脆弱的弱者联盟,又使文东恩对姜贤南阿姨的警惕如此合理,使二人之间能够相互救赎的理由显得不够充分。
宗教信仰的崩塌、人际关系的危机、真实存在的社会矛盾……正是这些对生存境遇的感知,导致人们越来越不相信所谓的救赎,并将其中牵强的部分斥为“圣母”情节。
过去的艺术作品中能够通向救赎的道路正在被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逐渐清除。如今人们在意的是,如果最终的救赎一定要依靠爱和主体性的找回,那么在“他人即地狱”的生存困境下,个体的救赎似乎永远无法实现。
这种境遇使人感到失落,破除了救赎的幻象以后,攥紧仇恨走向生命的陨落,似乎成为复仇的唯一结局。
然而,在陨落中品味复仇带来的爽感又何尝不是一种幻象?
在《黑暗荣耀》中,作为受害者的文东恩无辜被霸凌者选中,尽其所能保护自己,却还是被侮辱和折磨。以朴妍珍为首的施害者则表现出纯粹的恶,数年如一日地恃强凌弱。强烈对比下,文东恩复仇的正义性被无限抬高,得到观众的认可。
图片
(《黑暗荣耀》截图)
艺术作品为了唤起观众的共鸣,可以将施害者描述为十恶不赦的混蛋,将复仇者塑造为完美受害者,以此来强化复仇的合法性。可是,在灰色的现实世界如何寻找如此清晰的黑与白?复仇的正义性又从何处得到保证?
艺术作品可以将故事定格在完美复仇的瞬间,但我们终将面对复仇过后的一片废墟。复仇者如何面对生命的空虚?如何面对“冤冤相报”的现实困境?仍然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因此,比起咒骂虚假的救赎幻象,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从哪里寻找真正的救赎。
如果如戴蒙德所说,复仇之心是普遍而正常的人类情绪,那么能够救赎自我也就不应是艺术作品的戏剧性呈现,而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图片
(《黑暗荣耀》截图)
或许此时的我们仍然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但就像姜贤南阿姨在执行跟踪任务时偶然的落泪:“什么破晚霞,还美成这样。”真正的救赎终会于不竭的生命力中流淌而出。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