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1.5万个核酸亭何去何从?市人大代表提出金点子

图片
图片
根据疫情需要,自2022年6月1日起,上海设置完成了约1.5万个常态化核酸检测点位,这些核酸亭在疫情防控期间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十足的便利和健康保障。
但随着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本市自1月8日起,核酸检测不再免费。核酸点位和数量也有所调整。
图片
图源网络
这些曾经方便居民的核酸亭“下岗”后何去何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市人大代表潘晞晨认为,这些点位的设置之初,都从更方便市民的角度而经过精心选址,废置可惜。但如果不加改变的放置在街头,不仅不利于城市景观,而且也容易给遭受三年疫情的市民造成心理上的影响。
为此,潘晞晨代表给了核酸亭几条变身的路径。
图片
拍摄 | 陈颖婷 市人大代表潘晞晨
变身健康诊疗站点
首先变身健康诊疗站点。潘晞晨代表指出,随着新冠病毒的快速传播,各地感染者人数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全国多城将被闲置的核酸检测采样亭改造为发热诊疗站或便民医疗点。上海市内多处也已经将核酸亭“变身”健康诊疗站点或是“发热诊疗站”,这一举措,不仅最大化利用已有空间资源,还能进一步优化和增设诊疗,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便利。
将位置靠近居民住宅区的核酸亭改造成便民诊疗亭,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医疗资源的实际情况,提供问诊配药。这相当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延伸点”。既在居民家门口进行患者分流,方便患者就近诊治,又能减轻区级医院和基层卫生院的压力,成为分级诊疗的落脚点。这在迎接一波波疫情到来的当下,能起到方便居民的作用。
每间发热亭配备两名医疗工作人员,一名预检人员,兼顾挂号和收费,另一名是全科医生,负责看诊开方。主要满足居民的常用药配药需求,如退烧类、感冒类,止咳类等药品以及中药预防方和治疗方。
潘晞晨代表还表示,多余的核酸亭可以“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上海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纷纷推出“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的便民就医服务,对日间“轻诊室”的新增需求日益增长。将核酸亭整合、改良,通过配备指夹式血氧仪、制氧机、无创呼吸机等仪器设备,进一步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原有的发热哨点诊室扩建为发热门诊及治疗室,增加输液区域和氧疗区域座位,以扩容整体救治能力。
变身便民休息驿站、便民早餐售卖点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城市的内涵和方向。上海要打造的人性化城市,明确要让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潘晞晨代表表示,这些核酸亭的改造,同样也是彰显城市温度的重要一环。
“这些核酸亭几乎每个都设有空调、桌椅、充电插座等基础设施,今后能否能够重新美化,摇身一变成为快递骑手、外卖小哥、环卫工人、交警等街头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的休息驿站,让他们能在烈日和寒风中歇歇脚、喝口热水、吃个简餐、充个电,让他们感受到一丝暖意和温馨。”潘晞晨代表建议,还可以让本市大型餐饮企业承接,在这些改造后的便民驿站向上班族售卖统一配送的早餐、简餐,为上班一族的早餐购买提供实惠便捷的选择。
图片
变身志愿服务点
上海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向来广受好评,但相关场地少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潘晞晨代表建议可以尝试利用这些街头分布合理的核酸亭,改造成志愿服务点。“由志愿者提供信息咨询、便民帮助、图书借阅等便民服务,方便为广大社区居民,特别是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潘晞晨代表表示,常常能看见老人独自出行,在公交站点向路人询问交通信息、或是在路上询问手机使用问题,如果能有随处可见的志愿服务站点,那可以极大方便老人的出行。
潘晞晨代表指出,1.5万个核酸亭在进行清理、消杀过程后,相当一部分将可以继续承担各式各样的角色,继续在城市服务上发光发热。剩余的核酸亭该何去何从,还需要我们从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出发进行思考,最大程度上让每个核酸亭都物尽其用。                                                    
记者 | 陈颖婷
编辑 | 谢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