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知识|“流动的科举”:讲述大运河与科举制度的故事

大运河与科举制度,有哪些深刻的内在联系?
近日,“流动的科举——大运河与科举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展,展览从“运河始,帝国兴”“科举创,英才众”和“流动,交织”三个部分,讲述大运河与科举之间的故事。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月18日。
图片
隋代的两大创举:运河和科举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的大一统,终结了南北朝的乱局,再一次让中华大地恢复到了较为稳定的状态,同时,也为后来唐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从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隋朝的统治延续了37年,却给后世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两大创举:一是开凿大运河,另一个则是开创科举制度。
图片
大运河和科举制度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中国大运河,在历史上曾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有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说法。
粮食、布匹、手工艺品、建筑原料等等物资,都在这条大河上“漂流”。沿岸城市交通的改善、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思想的融汇与碰撞、社会风尚的转变……也与大运河有深深联系。
图片
具体到科举制度上,大运河对人才流动、沿河贡院及沿河家族发展都有着巨大影响。
运河边的贡院,曾是人才摇篮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清代全国有17个贡院,包括北京顺天贡院、河南开封贡院、广东广州贡院、江苏江南贡院、山东济南贡院、陕西咸阳贡院、甘肃兰州贡院、四川阆中贡院,福建福州贡院等等。
其中的不少城市,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图片
北京的顺天贡院是明清时期最令士子向往,也是最尊贵的贡院。这里除了承办京城一带的乡试,还是全国会试的场所。
每到大比之年,全国各地的考生都会前往京城考试。来自江南的士子则会乘着打有“奉旨赶考”字样小旗帜的船只,沿着运河北上,一路进京赶考。
图片
而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前身江南贡院,则是举行应天乡试和江南乡试的场所,仅考生号舍就有20644间,占地达30余万平方米,堪称“全国考场之冠”。
唐伯虎、吴承恩、吴敬梓、袁枚、施耐庵……这些名人,都曾是江南贡院的考生。
据统计,中国明清两代,共有状元202名,出自江南贡院的就有66名。明清进士共51688名,出自南贡院的就有5797名。这里,就是当时的人才摇篮。
考前买文具?运河送来浙江“湖笔”
在考前检查好文具,是每个考生都铭记在心的事情。不少商家还抓准了考生们的心态,推出了各种“考场专用”“祈福”系列等等。
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商人们就已经抓住了考试这个红利。
图片
《清异录》中记载了一个唐代的故事,说在举行考试前夕,笔工、商贩都会争相叫卖“湖笔”,价钱要比平时高出十倍,还特别的紧俏。而这些“湖笔”,全都是浙江制造,商贩们正是通过大运河,将它们一路运输到京城,大赚一笔。
而在“流动的科举——大运河与科举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展览中,有一块黑底金字的木牌,上面写着“代售昆明张学士笔墨处”几个大字。工作人员说,这其实是当时的一块招牌。
图片
据介绍,清末以来,中国城市文化、市民文化与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书画商品市场也日益繁荣。于是,一大批代售笔墨的书画中介就涌现了出来,他们摆摊替厂家销售笔墨,并从中抽取分成来获利。运河边的文化商业气息,也由此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