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如何更快地解纷、更好地护航校园……听听代表委员的声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市人大代表、市侨联副主席邓明鉴:
派出所应在接处警中化解更多纠纷
图片
“我在调研中发现,基层派出所接处警中可以当场化解许多纠纷,比如沙坪坝区公安分局的基层派出所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昨日,市人大代表、市侨联副主席邓明鉴称,在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将提出《关于全市派出所在接处警中扛起矛盾纠纷调解责任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建议》,呼吁全市基层派出所在接处警中,力所能及地化解纠纷。
近年来,公安部部署指导全国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等专项工作,参与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近几年来,邓明鉴先后接访500余户二手房合同诈骗案和重庆某公司拖欠461名员工工资案受害人,了解到有的派出所因人力不足,难以调解。带着群众反映的问题,他赴基层派出所暗访核实后,认为这些问题若在基层派出所得不到解决,易引发民转刑案件。
为此,邓明鉴建议,市公安局要求派出所在接处警中,对每起因故不能达成和解的矛盾纠纷,开展普法教育,安排过错方和报警方学习法律法规,并要求过错方作出书面保证,载入派出所案卷。对应达成和解但拒不配合调解的,依法创新调解方式进行询问查证,严格执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相关规定,力争在8小时内,(复杂的矛盾问题24小时内)达成和解。对达成和解后,矛盾纠纷一时不能彻底解决的,对接管辖法院予以司法确认。
邓明鉴建议,公安机关要对派出所调解矛盾纠纷的好方法、好措施、好典型、好案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激励民警扛起开展矛盾纠纷调解责任,主动调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烦心事。同时,建议市公安局研究制定《深化“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调处办法》,推进全市派出所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民有所呼警有所应,民有所需警有所为。
市人大代表、重庆奎龙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召奎:
学校幼儿园周边应禁设烟酒销售点
图片
市人大代表、重庆奎龙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召奎在履职过程中持续关注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工作,并对如何净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进行思考。今年两会,他提出了《关于修订<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建议》,以更好地适应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刘召奎提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经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从相关条文对比中可以看出,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学校、幼儿园周边社会环境的净化和相应场所、销售网点经营者的义务、责任均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特别是增加了学校、幼儿园周边不能设置酒吧、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的规定,对社会环境净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现行的《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1998年5月29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2010年7月23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的制定依据是修订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未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能设置酒吧、烟、酒、彩票销售网点,也未对学校、幼儿园周边的具体范围进行明确。
对此,刘召奎建议依据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本市实际,对《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修订。他建议修订《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三十四条,在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酒吧,并明确界定禁设的距离范围以及计算方法(如以校园院墙计算或是以校门口计算)。
同时,建议修订《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三十六条,增加“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和“任何人不得在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吸烟、饮酒”的规定,并对禁设距离范围予以明确规定。
此外,刘召奎还建议依据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修改《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六十一条中关于经营者违反相应未成年人保护义务后应承担的责任之规定。特别明确在法律法规施行前已经设置的,应当如何处理;以及明确新开办学校和幼儿园不得在已设置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和已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相应范围内开办。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常委、组织处处长李朝林:
推进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图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志愿者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今年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常委、组织处处长李朝林提交提案,建议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李朝林表示,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他曾投身志愿者队伍,在此期间他感触很深。疫情防控中,志愿者发挥专业多元、联系广泛等优势,开展核酸采样、物资采购、政策宣讲、舆情引导等工作,成为撬动社区战疫的有效支点,是社区居民看得见、能感受的志愿服务形式,基层治理中很多类似志愿服务的有效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李朝林经过进一步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地方立法、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服务网络、丰富服务活动、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风景线、引领价值的风向标。但我市志愿服务工作也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在服务社区、助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具体表现为:志愿服务面宽线长点多,统筹管理难度大,志愿服务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现象。
志愿服务的参与面不宽、参与感不强,全市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占比不高,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更少。
为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李朝林提交了《关于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助力基层治理的建议》,建议从三个方面来提高我市志愿者服务水平。
加强资源统筹,引导更多志愿服务力量进基层。管理及统筹机构要引导志愿服务眼睛向下、工作求实,减少“站台”“出众”的安排,将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做好“最后一米”的服务;加强分类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让更多社区外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连接作用,打造志愿服务“同心圆”,构筑社区治理“共同体”,通过明确协同治理目标,激活居民主体意识、服务能力和价值认同,加强社区与民众的连接,在共同参与志愿服务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优化服务项目,增强基层志愿服务的实效性。比如加强需求端调研,既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引领、道德塑造功能,更要在基层治理的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等需求中,找到社会认同、群众期盼、能够做又做得好的项目。着眼解决基层社区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不匹配问题,通过“请进来”,即定期或不定期引入禁毒、帮教以及医疗等外部专业志愿项目,或者组织社区有特殊需求的居民“走出去”参加更大区域内开展的专业化志愿服务。
强化保障,完善基层社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志愿服务组织党建工作,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协调解决社区外志愿服务“进得来”的问题,有效规避社区志愿服务的法律、安全等风险。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及志愿服务活动相关规定,降低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准入门槛,探索以居民小区、社区为单位的集体登记办法,加强社工组织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系,让更多社区居民以更便捷的方式参与及接受社区志愿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建立激励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增加现有的星级志愿者等志愿服务创先争优评比表彰活动频次,并向社区倾斜,同时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激活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持久动力,引导更多人终身参与志愿服务。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提升志愿服务者专业服务能力,推进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记者 唐孝忠 饶果 叶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