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黎笋反攻计划,越军扩充至120万人,三天击溃解放军进入中国

“三天收复失地反攻中国,进入中国境内65公里到80公里。”
这是1982年越南军队在经过演习实践后提出来的战略构想,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军战备实力得到扩充,内心极度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一、苏联支持,恢复防御
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后撤军回国,在28天的作战过程中重创越军。本以为经过这样的打击后越军将不再进攻,但黎笋和武元甲仍心有不甘,在苏联的军事援助下越军被击溃的部队瞬间又扩充到了一百二十多万人,准备进行第二次中越战争。
在苏联的军事援助下越南军队的战斗力增强,这让他们产生三天收复失地的幻想。1982年,黎笋在越南方面宣布,将要通过改进防御工事和战略部署,三天内收回失地。
为了迎接这场声势浩大的“第二次中越战争”,黎笋下令将越南北部大片地区被解放军摧毁掉的防御工事全部恢复。在修复过程中,黎笋不仅将苏联支持的资金全部运用到位,还用在1979年战斗中总结出来的战斗经验,对越北军事防御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
图片
在恢复防御体系的过程中,越军做好了防御战役的组织与准备,其中就包括防御阵地的战役计划。有了上一次的失败经验,这次越军在修复过程中加入了许多的稳固防御区,当时在越军阵地上的稳固防御区几乎覆盖了整个中越边境。
在防御区中,黎笋对作战单位做了特别的安排,以稳固防御区为“点”,由民兵团组建而成的支撑点散落在各处,为“面”。这样点面结合的方式能够与防御阵进行联动,既有纵深也有正面的防御布局。
同时,在进行战略布局的时候黎笋也注意到了越南北部山区的地形优势,依靠得天独厚的地形,越军在这里修建了不计其数的地堡。靠着地形的掩护,这些地堡大都非常隐蔽,如果不是有人进出的话很少能够发现。对于山地地区,越军尽可能地发挥地形作用,将不少山洞都改造为屯兵洞和军备库。
为了便于隐蔽,武元甲还下令让越军战士们,在没有山洞的地方就地开凿能够容纳1-2人的“猫耳洞”虽然这样的洞空间小,但是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同时,在1979-1982年间,黎笋非常重视对作战部队的协同作战训练,从战争刚刚失败的时候,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就从他的心中萌发。在他看来,1979年的失败只是偶然性,所以从那以后到1982年一直都在做准备。
除了重振旗鼓,黎笋和武元甲还对1979年战斗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一是机动性差,北部地区山地多,越军阵地大都分布在山上,战士们的机动性很差。二是越军的重火力支持较弱。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越军1979年后就在苏联的扶持下组建自己的机动部队,同时培养了充足的炮兵和装甲部队。
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黎笋在排兵布阵上确实是下了功夫的,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越军的敌人是坚无不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的日军和美军都不是对手。
在一切都准备妥当后,越军于1982年年底举办了一次反攻战役演习,在这次演习中,越军设置了两个军的解放军假想敌,在演习中有两个军的解放军假想敌在空军支援下从谅山和同登两个方向进攻越南,按照越军的演习,假想敌在28天后深入越南境内30多公里后被阻。
图片
二、战略演习,信心大增
遏制住攻势后,越军投入六个军共十八个师的兵力在空军配合下进行反攻,在演习中越军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收复失地,击溃解放军。按照越军的设想,三天内击溃解放军后,越军将会入侵中国境内,在推进大约65公里至80公里战线的时候转入防御阶段。
演习的成果让越军信心大增,对中国变性的骚扰更变本加厉。之所以在演习中这样安排假想敌解放军,是凭借着越军在战斗中对解放军战术的研究。黎笋认为解放军的战术思想是“在运动中进攻,实施大包围,使用各种火力直接支援,广泛使用空降部队”,这些理解在演习中都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演习中,越军使用航空兵、炮兵等多兵种进行协同作战,可以看出他们当时是吸收到经验的。通过多兵种协同合作,越军在演习中对中国境内进行高速度、大纵深的战役进攻。虽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但他们的设想过于脱离实际。
从战略构想上来看,越军的战术颇有苏联军队的风格,但是越南国内的经济和苏联比起来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其巨大的军费开支。同时在演习中,越军将自身战斗力过于夸大,低估了解放军战斗力,即便是组织了多次演习也并没有可参考性。
为了确保反攻计划万无一失,黎笋进行了五年时间的酝酿。从1979年到1984年间,越军在苏联的帮助下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也不断对中国边境进行袭扰,尤其是老山地区。从解放军撤军后开始,越军就不断在这里骚扰。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不少战士都是在那段时间负伤的。为此,解放军也感到非常愤怒,但无奈当时没有接到军令,所以战士们都在压抑着自己的怒火。
就这样,战士们一直坚持到1984年,五年间越军多次向中国境内的学校、村寨等开枪,打伤战士、百姓共二百多人,对当时边境线附近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随着越军的侵扰进入白热化阶段,规模逐渐变大。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展开轰轰烈烈的老山攻坚战。
图片
1984年4月28日,14军、11军等我军老山地区防守部队在经过26天的准备后突然向越军阵地发动攻击。随着一颗信号弹升空,布防在猛硐乡、芭蕉坪、交趾城等地的火炮部队开始发动进攻,加农炮、榴弹炮等各种重火力武器的炮弹向老山方向越军阵地飞去,还覆盖了当时在马林、金平等地驻守的越军步兵阵地、炮兵阵地等414个目标。
当时战士们看到老山方向就是红了半边天,炮轰结束后,步兵和装甲兵协同作战,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后,解放军攻占老山主峰,以牺牲233人的代价换来了歼敌900余人的成绩。在战斗中,第14军40师、41师、11军31师分别对老山、者阴山一带驻守的越军进攻。
攻占老山主峰后,作战部队又对船头村、八里河东山方向进攻,占领了十多个高地,后于5月15日收复八里河东山阵地。4月28日的攻坚作战后,越军第二军区在北光县召开了多次会议,为了夺回老山,越军煞费苦心地制定了“北光计划”。该计划以越军316A师、356师为主力部队,同时还在特工团抽调了一部分兵力,组成了共8个团,1.8万人的反攻部队。
三、忍耐五年,一朝报仇
为了让越军的“北光计划”破产,解放军进行了仔细的侦察,并布置了长7公里、宽500米的大雷场,埋设地雷30多万颗。同时,为了将越军精锐部队316A师和356师一网打尽,解放军还制定了“赶羊入圈,分段拦截,关门打狗”的计划。
1984年7月12日,越军发动进攻,解放军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进行着,根本没有打算放过越军的精锐部队。当时的越南军队为这一仗准备了十万发炮弹,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当时的解放军已经掌握了雷达侦察技术,很快就发现了316A师和特工团的炮兵阵地。在战斗刚开始打响的时候解放军就组织炮兵轰炸越军炮兵阵地,十万发炮弹还没有开始发射就化为了灰烬。
没有了重火力炮火的远程支援,越军的进攻显得非常吃力,解放军越打越勇猛,以不可阻挡之势撕破了越军的进攻。越军前线指挥官看到解放军死守阵地久攻不下,临时改变策略组织敢死队对中国阵地进行反扑,
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12日晚上十时左右,此时距离战斗开始已经过去了将近20个小时,连续作战的越军军心动摇,战士们开始不断撤退。在这次“7.12”大战中,解放军伤敌超过6000人,其中被击杀的有2700多人,黎笋的“北光计划”彻底破产。
此后越军在老山战场上节节败退,但始终没有放弃过抢夺老山阵地。此后多年一直在老山各阵地进行袭扰,直到1993年4月1日的时候才彻底停止。
图片
在1984年老山攻坚战开始之前,中央早就得知了前线的情况,之所以拖了五年时间,还是在等越南先动手,所以在等到1984年时机成熟的时候,中国才当机立断发动进攻。之前对于越军的挑衅,中国没有丝毫冲动,一直按兵不动。后来1984年老山战役开始后,解放军也一直将双方的战斗范围控制在有争议的两山地区,作战部队更是从未出动过空军和海军部队。
为了不对双方平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解放军还将两山轮战的重点放在了无人区渭川地区,目的就是为了消耗越军。从军事实力上来看,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持,越军根本没有和解放军抗衡的实力。
最终老山战场在经过十年战斗后于1993年4月1日停止了枪声,反攻计划的失败,从根本上越军对自身实力认识不足导致的。同时,战斗的失败也是越军对中越实力预估脱离实际的结果。在1979年到1984年老山战场开战前的多次演习中,越军对双方的作战规模和战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判。
“三天收复失地反攻中国,进入中国境内65公里至80公里”的判断正是在越军对自身实力过于自信的情况下推断出来的。事实证明,越军对中国边境的挑衅终究是无用之举,只会是自寻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