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超越、归零进阶 《最强大脑》的荣耀与梦想

第十季,是终点还是起点?
伴随着一句掷地有声的叩问,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迎来第十季。节目以迭代创新的信念和一切归零的勇气,回到原点再出发。
时间回到2014年1月,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诞生。一句“让科学流行起来”成为风靡荧屏的口号。十年十季,这个舞台见证了近600位中外选手的精彩比拼,他们惊人的表现鼓励了很多人尝试开拓大脑潜能。这个舞台上经历过无数热血沸腾的瞬间,有欢笑,有热泪,有坚持的倔强,也有登顶的荣耀。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唯有不断突破,才能超越自我,唯有继续创新,才能再造辉煌。站在新的起点,《最强大脑》如何续写综艺常青树的新篇章?如何使“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在更广泛的受众群中回荡?
“想赢就要硬碰硬”
“《最强大脑》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江苏卫视副总监兼节目中心主任王希告诉记者,十年前决定做这档节目时,有一个朴素的愿景,希望家长们、老师们能建议自己的孩子、学生看看《最强大脑》。“如今,这档节目行至第十季,坚持做十年的核心动力来自平台的使命感和节目一直不变的初衷——让科学流行起来。团队的热爱和创新,以及中国青年人对科学的持续探索,则是节目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十载之际,众王归来。昔日王者与本季新秀硬碰硬,开局就是正面刚。《最强大脑》第十季首次呈现全“脑王”阵容巅峰对决,杨易、朱辉宇、白宇鹏三大“脑王”强强对决,重塑脑力比赛“天花板”。
图片
“开播十五分钟就进入‘脑王’对决”“新秀对战‘脑王’看得我热血沸腾,太激动了”“这一季‘大脑’就是速度与激情”“今年的大脑赛制太让人上头了”……提速后的《最强大脑》让观众快速入局。
“这是一档每季都需推翻赛制、重塑规则的节目”,今年是执行制片人张劲伟参与制作《最强大脑》的第五年。从开辟全新综艺“物种”,到探索年轻化路子,再到向大型脑力竞技真人秀转型,从突破圈层到走向大众化的科学启蒙……这十年,自我革新、观众期待、市场需求,都在加速节目迭代升级。行至第十季的《最强大脑》,将在“想赢就要硬碰硬”的逻辑下超越自我。“无论是巅峰对决还是悬殊较量,重要的不是结果,是传递敢于颠覆、敢于挑战的自信。”张劲伟如是说。
图片
《最强大脑》第十季出现了“脑王”和新秀两大群体。初来乍到,实力悬殊,新人再无往季安稳适应的“新手期”。“脑王”面对人数上的众寡,昔日荣誉岌岌可危。新人出局,“脑王”输阵,任何一种结局都令人血脉偾张。
同时,现场公布赛制不仅增加了比赛难度,也让选手命运和节目走向充满悬念。首轮“脑王挑战赛”结束后,新秀迎来第一次卡位赛,当主持人蒋昌建宣布比赛没有备战环节时,新秀们大为震惊。
图片
图片
荣誉勋章曾是加入《最强大脑》中国战队的唯一标志,每当选手高举荣誉勋章,登顶金色阶梯,都是现场选手、嘉宾、观众最激动的时刻。第十季,荣誉勋章至臻回归,作为直通“脑王盛典”的唯一标准,将再次见证脑力舞台的巅峰对决。勋章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传承。虽然此时彼时它代表的意义不同,但通过一个连续性的符号可以形成某种链接和呼应。
经典环节“荣耀时刻”一改以往单一的履历介绍,选手通过自主制作“战书”向“脑王”放狠话。为求关注,新秀在战书上尽情展现各自风格。有热血的古文,有字迹娟秀的如梦令,有程序员最擅长的代码,也有小朋友稚气未脱的手绘。全新设计的真人秀环节在强化仪式感的同时,也展现了当下鲜活真实的青年人群像。
生动诠释青年榜样力量
“中国的最强大脑在哪里?”这十年,主持人蒋昌建一次次在舞台上喊出这句话。
十年间,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属性的脑力选手们,在亮剑交锋中谱写着智慧光芒。“他们既是当下的优秀青年,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是《最强大脑》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并影响更多年轻人的重要原因。”王希表示。
从参赛选手到脑力见证官,时隔五年,王昱珩再度回归,意味深长,正如他在节目中对新秀选手所言,“我没有什么特长,唯一可能(不同的)就是比在座的新秀们更能感同身受一些,毕竟我也是曾经的你们。”
图片
“中国的最强大脑在哪里?”
从参赛选手到脑力见证官,王昱珩再度回归。
图片
左上:蒋昌建,右下:王昱珩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没有人一直站在巅峰,但一定会有人以挑战者的姿态站上舞台。“今年最小的选手陈帝霖只有9岁,年龄最大的周亦武年近六旬。”据选角总导演郝星晨介绍,选手中的主力仍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但也有一定比例的选手来自各行各业。这十年,《最强大脑》让脑力精英有了更广泛的定义。
“有这样一个英雄,为团队运筹帷幄,为胜利披荆斩棘,给予了十八岁的我太多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一步步走到现在,走到了你的面前。我希望这次参赛,能给一些对未来有迷茫,对宇宙有向往的人一些鼓励,就像彼时的我,望向你的样子。”来自南京大学的硕士生徐新凯在写给“脑王”杨易的“战书”中这样写道,杨易在节目中的高光表现给徐新凯更大动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最强大脑》对于青年榜样的生动注解。
图片
徐新凯手写战书
这一季最小的选手陈帝霖,代表了与《最强大脑》共同成长的一代。从观看节目到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从受到启迪、重视脑力培养到崇尚科学……他们对于科学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我们看到中国脑力的未来。这是《最强大脑》赋予科学启蒙的重要意义。
第十季还迎来了刻骨铭心的“意难平”。五年前,杨英豪首次站上舞台时,还是一名14岁的初中生。如今,昔日少年重登赛场,意气风发;第五季时孙勇还是个冲劲十足、高压之下逆转取胜泪洒舞台的大学生,现已渐渐成熟,攻读博士;初来节目时是杨易硕士毕业工作的第一年,现在他已到了三十而立的当打之年……这个舞台是很多年轻人重要的信心和力量源泉。这是《最强大脑》关于成长蜕变的真实记录。
“他们在节目中完成一个个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兴趣爱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未来努力的方向。在这里,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脑力极限,激励着电视机前的青少年们勇于挑战,超越自我。”张劲伟表示。
烧脑项目多维考察臻选“脑王”
“有的时候,记忆就是睹物思人,因为相同相似的项目,会让你再一次唤起曾经的回忆。”正如王昱珩在节目中所言,当大门打开,50名选手意气风发走进“六边速滑”的比赛现场,当年数字华容道百人挑战赛的名场面再次闪回。
比赛项目升级,竞技氛围更激烈。“小伙子几年手速还在”,看到杨英豪第一时间验证答案的瞬间,王昱珩笑得好开心。这个细节也被细心的网友发现,“眼神里还带着欣慰,有点戳我”。
异形魔方、微观辨水、钉子画廊、数字华容道……细数过往,选手们在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比赛中创造一个个高光时刻。节目中的若干脑力游戏被观众争相拿来“练脑”。电商平台上,和节目有关的魔方墙训练软件、数独游戏玩具,包括同款魔方,一度热销。科学,真的流行起来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多维度的结合应用考察一直是《最强大脑》的灵魂,也是本季节目题型设计的基本理念。“我们期待多层复合的选手,”项目总导演高宇轩告诉记者,“观众印象深刻的项目恰恰是两种以上能力紧密结合的项目。”
在注重能力考察的同时《最强大脑》也强调观赏性。如本季节目中的挑战项目“六芒星阵”,其内核是数字项目,考察计算力和推理力,但项目还兼顾了观赏性,将数字信息用颜色灯阵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了项目的色彩感和氛围感。同时,灯阵不断旋转,增加了项目挑战难度,乱中有序,变幻多元。
图片
六芒星阵
《最强大脑》第十季不仅保留了展示大型道具的传统,还增加了对项目内核的体现。“从创意企划开始,我们立志绝不在美术层面和题目难度上做妥协,也在一次次实验和执行中兼顾两方,做出令大家记忆深刻的项目。”高宇轩如是说。
第一期挑战项目“纵横之间”在呈现酷炫发光道具的同时,与选手比拼的难度和强度相结合,发光灯柱数量多、观察量大,需要选手将散乱信息组合起来,通过不同视角的观察组合成复杂的迷宫结构。为了保证选手顺利做答,工作人员逐一检查了每根灯柱,经过大量调试和测试后,最终成为舞台上成型的道具项目。
图片
纵横之间
探寻科技中的人文精神,是《最强大脑》一直坚守的理念。高宇轩透露,本季节目中将出现盲道设计、秘境寻踪、紧急营救等更多与现实应用息息相关的项目。“这些突破不单希望让观众惊叹,也希望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高宇轩表示。
作为一档科学类节目,《最强大脑》不断尝试节目内容与新技术的巧妙融合。早在第四季节目中,《最强大脑》便引入过人脑和人工智能的对决。之后几季节目中,从大胆在技术上投入,到设计“烧脑侠”这一虚拟形象IP,再到开发诸多程序项目,“未来,节目将继续尝试内容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发挥科普作用,让更多青少年对科技产生兴趣。这也是作为一档头部科学类节目的责任所在。”王希表示。
进阶传承未来可期
1月5日,《最强大脑》第十季开播前夕,张劲伟的朋友圈有很多参与过《最强大脑》的同事,纷纷晒出自己与节目过往十年的照片,“那是大家的青春岁月,很多人已不在这个团队里,但跟节目一起成长的时光总让人回味。”
作为一个内容制作者,能参与制作这档成功、长青,颇具国民度的科学竞技类节目,张劲伟倍感荣幸,受益匪浅,“唯有不断充实自己,保持敬畏、谦逊、热诚,才能克服创新乏力的难题。”在郝星晨和高宇轩看来,第十季的创作过程像一个生日会,看到曾经的嘉宾、熟悉的选手回归,看到网友点赞鼓励的留言,感觉为此付出的努力都值得。
图片
这十年,《最强大脑》不仅开创了科学真人秀先河,也一直维持着行业标杆的品质。如果说热爱是坚持十年的源动力,那节目能成为常青树的根本动力则是创新和坚守。创新体现在节目规则、赛程设置、比赛项目、选手甄选、道具观赏性等方方面面;始终不变的则是“让智慧飞扬起来,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底色。
这十年,观众的热情印证了《最强大脑》坚持下去的意义。一年又一年,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少年踊跃参与选手招募,并肯定了节目给予他们的启蒙意义。很多人因这档节目自发接触数独、魔方、记忆训练等挑战脑力极限的项目。不断有优秀的新人站在舞台上,激励电视机前的观众提高自己并让自己成为与其比肩的角色。
这十年,《最强大脑》不仅致力于用简洁好玩的方式,让科学释放更多魅力,与参赛选手们一起为观众带来一场场酣畅淋漓的大脑挑战,还将关注点放在人生的辩证思考中,引领大家对人生的思考。
图片
未来十年,以《最强大脑》为代表的科学类节目走向何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强国的大趋势下,科学类节目的未来发展不可限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观众的积极反馈给予节目长远发展以正向价值。如何完美平衡节目可看性与科学性,是摆在每档科学类节目面前的问题。
“科学永无止境,让科学流行起来也永无止境。这十年,《最强大脑》带给大众的影响很难用一个进度条或百分比来量化,但随着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人重视对脑力的开发,对科学的探索,毋庸置疑。”未来十年,王希对《最强大脑》的期许很简单,“希望这档节目能再做十年,一直做下去,能持续引领中国青少年追求真理,探索科学奥秘。”
图片
数字“十”有太多寓意,是圆满,是进阶,是坚守传承,也是破茧重生。对于一个创办十年的节目来说,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变化,只要出发,无问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未来十年,如何续写?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