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问:骨科医生凭啥看新冠?

亲,新年拖更了两周的我们,爬回来了。
去年12月起,我们也陆续“咩”了。坚守的同志们,在一片“天选打工人”的“赞美”中一个个烧起来了。
可以自豪的是: 大家凭着意志和病毒的“厚爱”,轮流倒下,保证了科室的正常运转,还补充支援了急诊、重症等科室,参加了献血活动,没有耽误正常工作。心痛又感动的自豪啊!
虽然跨了年,新冠暂时依然是大家关注的要点。从我们自己的直观感受来看,急诊人数下降了,但工作负荷还是远超既往的;同时看到网上上海奥莱购物中心跨年活动人挤人的场景,不由得感慨,我们的人和社会,都是那么顽强,顽强地在康复
骨科医生看新冠的段子,不时被人拿来调侃。我不由得再感慨一句,这个对骨科的刻板印象啊!!!“开刀匠”、“粗人”、“别的啥都不会”,一直是被拿来调侃骨科的固定用语。
图片
从我的前辈,到我,我的后辈,都是成绩非常优秀的。我的同事、学生中不乏可以考北大清华的高考分数,游历广泛、古筝十级(同时还是上过TED  的创企老总、我们这期介绍过他),出厅堂可以上脱口秀、迷倒万千少女(曹鹏副教授),入得厨房可以做一手好菜(袁文主任)。
图片
鼎鼎大名的屠开元屠老教授,中国断肢再植动物实验第一人;据说也是家里的“指定纳被人”。在过去那个年代,冬天纳被子的活全包。(注:以前的棉被,里面是棉胎、外面是层布的被套。每年用前会拆开晒棉胎、洗“被套”,这个“被套”不像现在的被套,一套就行,要一针一线地和棉胎缝在一起。为防止90以后的年轻朋友看不懂,解释下。)
我们首先是医生其次是外科医生再次是骨科医生;往更深、更细分的专业领域说,我是脊柱外科医生。全身206块骨头,我只看头骨以下,一直到骶骨、尾骨这20多块中轴骨(尾骨有人融合、有人不融合,数量不一致,所以,严谨起见,没有个具体数)。我们的职业医师执照,考的可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病)。年纪轻轻,读完等身著作……
图片
现在的三甲医院,因为分科细化、研究程度更深,有的大科室甚至可能有人只看一个病。这样的好处是,单一病种可以看得非常仔细深入;缺点确实是,其他科的交叉知识运用比较少。一般,大家都会找最最专业对口的医生看相关疾病;也是为什么新冠以来,我们几乎没发过相关科普的原因——应该让最专业的发声。我们这种“外行”,认识不足,容易扰乱人民群众的思路。
但到新冠快速扩散的时候,呼吸科、传染科、重症科的医生不够用;我们毕竟有扎实的医学教育底子,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再退一步讲,我们的专业意见,哪怕是关于呼吸科的,也比网上疯传的“每天吃这个就不羊,医生都不知道的秘方”这种内容,可靠的多吧?
图片
一个新的疾病,人类对付它确实还缺乏经验。但有现代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防疫策略各种新技术加持的我们,对比黑死病肆虐、100%死亡的中世纪欧洲,先进了不知道多少;和建国初“万户萧疏鬼唱歌”、20余年才彻底打败的血吸虫病相比,也幸运许多。3年之内,检测试剂盒、新药不断更新。面对强大的新冠病毒,我们畏惧、恐慌、伤感都是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害怕、伤感的同时,做正确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它。
图片
本项目由上海市健康科普引领人才专项(JKKPYL-2022-06)、2-02-03-007-01)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