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炳炎是准兵团级,为何能授上将?并非只是因为“平衡山头”

作者:莫孤烟
1955年大授衔,从原则上来讲,上将一般对应正兵团级。此外,历史职务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大体上说,红军时期最起码也是师级干部,抗战时期应为旅级干部,解放战争初期为纵队首长,后期为兵团首长,如王震、刘亚楼、许世友、杨得志等人都是如此。当然,一些资历深、战功大的副兵团级干部,也可被授予上将,例如韩先楚、张爱萍等。
不过,最终授予上将的57人中,却有一位特例,那就是贺炳炎。他在1952年评级时仅评为准兵团级,之所以最终能破格授上将,固然是因为上将序列中应当要有原湘西根据地红2军团的代表,有一定的“山头”平衡性质,但他自身的历史职务及战功,其实是符合上将要求的,所以也不能单纯地认为是“平衡山头”的结果。
图片
红军时期的贺炳炎
贺炳炎铁匠出身,16岁去参加红军,因个子太小被拒收,结果被贺龙收留。夏曦在湘鄂西杀人如麻,要不是贺龙出面保护,个性倔强、敢当面顶撞夏曦的贺炳炎,恐怕早就被杀掉了。从此,贺炳炎认定只有跟着贺龙才有希望,而贺龙也非常喜欢这位有个性的本家,对他重点培养,着力栽培,以至于人们把贺炳炎称作“贺小龙”。
贺炳炎的成名之战,是高粱坪战斗。1935年3月,蒋军陶广部的一个师加两个保安团和红2、6军团在高粱坪激战。混战之中,红军指挥部突遭蒋军偷袭,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领导人命悬一线。身为管理科长的贺炳炎带领机关非战斗人员发起反击,一举击溃敌军,他本人中弹负伤。
图片
著名的独臂将军彭绍辉(右)、贺炳炎(左)和贺龙在一起
就在红2、6军团和陶广部对峙时,蒋军19师(师长李觉)先是占了大庸(今张家界),然后推进到澧水边的后坪镇,把红军挤在狭小区域内。贺龙和萧克决心集中8个团打击李觉部。作战计划原本是诱敌深入打伏击,但执行过程中,红6军团的一个担任警戒的团放弃了制高点鸡公垭高地,导致原定计划泡汤。红军向鸡公垭发起进攻,却未能得手,反而遭到敌军反扑,一度打到了红2军团指挥部跟前。危急关头,贺龙大叫:“贺炳炎上!”贺炳炎提着大砍刀带人冲了上去,击溃这股敌军,再次救了贺龙一命。
鸡公垭旁边还有一座小山,是红军防御的支点,结果被敌军夺去,红2、6军团有被敌军分割包围的危险。还是贺炳炎,提着一篓子手榴弹一路炸过去,再捡起一挺机枪左冲右突,宛若天神下凡,一举夺回阵地,令观战者贺龙、萧克、余秋里、廖汉生、黄新廷等人无不惊叹,多年后提起这次战斗还赞叹不已。
图片
红2、6军团长征时,打算从云南的瓦屋塘翻越雪峰山进入贵州,先头部队5师15团在瓦屋塘遭敌阻击。敌军火力猛烈,一看就不是民团,必是正规军无疑。已经担任5师师长的贺炳炎让15团团长王尚荣赶快去给贺龙汇报,自己要亲自带队冲锋,师政委谭友林怎么也拉不住。只见贺炳炎怀抱机枪与敌军对射,结果右臂中弹,骨头全碎。医生要锯掉他的胳膊,贺炳炎声称谁敢动就和谁拼命,但最终为了保命还是锯了。手术全程无麻药,在场人员无不悚然色变,看贺炳炎如同关云长重生。
红二方面军成立后,贺炳炎改任第6师师长。在红军时代,贺炳炎是货真价实的师级干部,和同时期的许光达(8师师长,1932年赴苏联治伤,之后入列宁学院学习)、卢冬生(4师师长)、李井泉(4师政委)等人平级。
抗战初期,贺炳炎继宋时轮之后担任120师716团团长,后担任358旅副旅长,和同时期的杨得志、李天佑、陈锡联等人平级。120师雁门关伏击日军,贺炳炎杀得兴起,和往常一样,甩开警卫员冲入敌群与日军肉搏。电影《太行山上》再现了这一情景,由梁家辉饰演的贺炳炎杀得日军血肉横飞,宛若独臂大侠。
图片
影片中梁家辉饰演的八路军团长贺炳炎
解放战争时期,贺炳炎任西北野战军1纵司令员、1军军长。西野部队基本来自原红二方面军,主要将领王震、许光达、贺炳炎、廖汉生、王尚荣等人均是原二方面军干部,因此贺龙对西野部队的影响力极大,当彭总和贺炳炎等人发生矛盾时,总是贺龙出面化解。
1纵是西野头号主力,参加了西北战场除兰州战役之外的所有重大战役,特别是在沙家店和瓦子街两场生死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说贺炳炎是西野头号虎将并不为过。不过,西野部队原本人数就不多,改编成一野时仅有两个兵团,加上精简机构的需要,两个兵团都不设副职,因此贺炳炎的级别就是军级。这样一来,到1952年评级时,贺就是准军级了。
图片
1948年初,贺炳炎(左2)与廖汉生(右1)在攻占的敌堡上留影
授衔时,红2军团必须要有代表人物。历史上,红2军团命运多舛,重要领导人周逸群、黄鳌、贺锦斋、段德昌、王炳南等人不是在战斗中牺牲,就是在整肃在遇害(许光达如果不是去苏联治伤学习,也是吉凶难测)。最可惜的是卢冬生,竟在抗战胜利时遭苏军枪杀。上述任何一人如果活到解放后,最起码也是上将。由于这些重量级人物均已不在,原应为上将的许光达又定为大将,那么红2军团中的上将代表就只能从贺炳炎、廖汉生、成钧、黄新廷、王尚荣、顿星云等人中考虑了。
图片
1950年春,贺炳炎(左2)、廖汉生(右2)在西宁合影
贺炳炎和廖汉生在红军时期就是师长和政委,是王尚荣等人的上级,资历是其他人不能比的,因此,只能从他们二人中考虑上将人选。他们二位在历史上曾多次搭档,职务级别基本相当,但廖汉生在1954年成为国防部副部长(其余6人是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萧克、李达,授衔时四个大将,两个上将),级别明显升高。如此看来,廖汉生应为上将才是。
不过,对于原二方面军干部的授衔问题,贺老总的意见很关键。贺廖二人都是贺龙的爱将,但廖是贺龙的外甥,本着“举贤避亲”的原则,贺龙力推贺炳炎为上将。再者,战争年代廖汉生一直从事政工,论指挥打仗,自然不能与贺炳炎相比。论资历、论战功,贺炳炎都是红2军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即便级别只是准兵团级,授予上将也是无可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