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灵岩山上这所寺院,佛像为何与众不同?

图片
每天清晨,位于山顶的苏州灵岩山寺的僧人们,都要借助一列小火车将寺中这一天的吃喝用度从山下运上来。寺门外,那条蜿蜒的登山小道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
1926年夏,苏州灵岩山这条沿用了两千多年的登山小道上,出现了几位僧人的身影,他们从浙江普陀山远道而来,其中除了十多年前应木渎乡绅恳请,前来主持灵岩山寺重修的真达法师,还有被后人尊称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释印光
图片
释印光,俗姓赵,名丹桂,陕西郃阳人。
自幼熟习儒家经典,常公开抨击佛教,立志光大儒学,后因一场大病,于二十一岁时剃度出家,自称常惭愧僧
据记载,梁启超读印光法师文钞后曾感慨“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同样名列民国四大高僧的弘一法师更赞叹印光大师是“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正是在此盛名之下,1926年,印光大师第一次造访灵岩山寺,这一年大师已66岁。
图片
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访问。正是这位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僧人的到来,使灵岩山寺自此与净土法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灵岩山志》由印光大师的皈依弟子苏州居士张一留编撰,由其记载中不难看出,大师初登灵岩时寺庙还非常简陋,诸多主体建筑尚在筹备阶段,仅有的几间房舍,已容不下更多出家人。
但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两位高僧反而生发出一个新的想法:他们决定要把这里建成一座可供十方常住专修净土法门的道场。由此,为灵岩山寺长久传承的道风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图片
现在,镶嵌在灵岩山寺大雄殿回廊墙壁上的这块石碑,镌刻着印光大师当时亲手为灵岩山寺制定的五条规约
其中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写道,住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
图片
     原苏州灵岩山寺方丈 
     释明学
这五条规约是民国十五年开始订的,我们一直用到现在。所以外面都对灵岩山印象很好,说灵岩山道风好,就是规约执行得好。
图片
今天的灵岩山寺仍然遵照传统,围绕一条中轴线取东西对称布局。不过,细心的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寺还是与别处有着许多不同。
图片
走进山门,迎面坐着的弥勒菩萨,面相庄严慈悲,衣着华丽繁复,完全不是人们通常所见大肚弥勒笑口常开的形象。
图片
     苏州灵岩山寺监院
     释悟戒
这是印光大师的用意,说明这个弥勒菩萨还要过57亿年才能成佛,所以我们灵岩山塑这个天冠弥勒的用意,表示成佛是很艰难的一个事情,这段修行路程是非常遥远的。
图片
在弥勒菩萨身后这尊护法韦陀造像同样十分特别。他身穿金甲,手扶金杵,一改护法神常见的怒目危立,代之以慈悲相,趺坐于宝台之上。
慈悲韦陀对面是灵岩山寺的核心建筑大雄殿。这里供奉的不是人们熟悉的三世佛,而是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左右侍立着弟子迦叶和阿难。
图片
大殿东西两侧,也不是常见的十八罗汉,而是早期佛经中记载的十六尊者。
这些独具一格的造像,据说都是妙真法师请示印光大师后以香樟木依古制精雕而成。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