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这段舞蹈当年差点被春晚砍掉,多亏了背后这个男人

赵明,中国著名编舞家。由他编导的舞剧《闪闪红星》和《霸王别姬》分别荣获中国舞剧最高奖“荷花奖”的唯一“最佳编导奖”;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获第十届“文华奖”;舞剧《红楼梦》荣获第四届歌剧、舞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和第十二届“文华奖”以及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
图片
2003年,由赵明参与编导,魏葆华、吴正丹夫妇演绎的杂技芭蕾《化·蝶》登上央视春晚,从此观众认识了这对开创肩上芭蕾的舞坛伉俪。
2006年,赵明担任春晚舞蹈总监,由他改编的民间舞蹈《俏夕阳》成为当年的现象级舞蹈作品。此外,他也力排众议,将一度因为“曲高和寡”而差点被砍掉的舞蹈节目《岁寒三友——松·竹·梅》带上同年的春晚,由杨丽萍、谭元元和刘岩三位舞蹈家共同演绎。从此,舞蹈这一艺术门类在春晚舞台上不再只是陪衬和辅助,而是真正成为了主角之一。
当年那些令人记忆深刻的舞台是如何诞生的,背后又有怎样绞尽脑汁的创意和艰辛?春晚40年来,舞蹈节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春晚的参与者来说,这个舞台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选择对话编舞家赵明,听一听他的春晚独家记忆。
“东方天鹅”的“化蝶”之旅:
惊险刺激,成就感满分
在2003年登上央视春晚之前,魏葆华、吴正丹夫妇的“肩上芭蕾”已经走向国际,获得了有着杂技界“奥斯卡”之称的“金小丑奖”。吴正丹在魏葆华的肩上、头上轻盈旋转的曼妙身姿,曾被冠以“东方天鹅”的美誉。
但要在春晚的舞台上呈现这一表演,编导赵明最初心里并没有把握。“春晚是全国人民一起享用的一席文化年夜饭,如何让这样一个西方的、安静的、需要屏息欣赏的双人杂技芭蕾适配一个热闹的、欢庆的舞台,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图片
后来,赵明将何占豪、陈其钢作曲的《梁祝》作为舞蹈新的配乐,专门为春晚编导了一版肩上芭蕾《化·蝶》,把西方芭蕾艺术和东方的爱情经典巧妙结合。节目整体构想成型之后,赵明还要面临实际操作的诸多难题。由于春晚留给每个节目的时长有限,原本12分钟的杂技芭蕾,现在必须要浓缩成5分钟,但那些精彩的高难度技术动作还都不能少。
图片
“演员是不可能一上来就做最高难度动作的,需要从易到难的铺垫。从膝盖到手上再到肩上,原来可能安排了3分钟的动作给吴正丹去完成这一过渡,但在春晚舞台上就只有1分钟。而且观众不知道的是,她在地面、肩膀和头顶三个位置完成脚尖直立时是需要3双鞋的,因为不同的位置需要的力道、角度、鞋型设计都不同,脚尖鞋可以帮助演员完成相应位置的旋转等高难动作。但在春晚5分钟的节目中,没有时间给演员换鞋。后来我们只能尽力保证最终站在头顶的动作能稳定完成,演员就是穿着头顶的那双脚尖鞋跳完全程的。”
图片
图片
每一个杂技舞台的完成,背后都有编导、演员们数年甚至十几年的辛苦付出,伤病和意外都是家常便饭。当年在为春晚彩排《化·蝶》时,魏葆华就经历过一次惊险时刻:一次联排中,舞台升降时魏葆华一不小心踏空,掉进了舞台下面的装置空隙,幸好当时他拿出了作为杂技演员的迅速反应力,一鼓作气用胳膊撑住免于受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闯过了无数次彩排审核,直播当天赵明也在现场。即便演员们已经有过很多次成熟精湛的表演,当春晚大幕拉开的那一刻,他的心里仍然紧张不已。
“其实谁也不能保证能百分百成功,如果哪一个环节失误掉落,这个动作是不可能再重新去完成的。”回忆20年前那个夜晚,赵明说自己当时“心都要跳出来了”。但随着一个个难度动作的精彩发挥,观众一阵一阵潮水般的掌声响起时,他内心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所有的付出得到了观众的掌声回馈,肩上芭蕾从那时起也被更多人熟知,这是我很大的收获。”
图片
2021年11月,阔别春晚舞台近20年之后,魏葆华、吴正丹二人在上海文化广场再现了肩上芭蕾。(此前报道:舞坛伉俪再现“肩上芭蕾”,大型当代杂技舞剧《化·蝶》开启全球巡演)台下掌声雷动,一如当年。时间仿佛从未在这对东方天鹅身上留下痕迹,正如导演赵明所说,《化·蝶》要做的并非只是简单讲述“梁祝”这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而是着眼于蝶的蜕变,借这一“生”的历程来颂扬生命不息的永恒力量。
《俏夕阳》:
70岁的年龄差下,是生命最质朴的传承
图片
结束了2003年难忘的春晚之旅,赵明陆续创作了舞剧《霸王别姬》《红楼梦》《天鹅湖》,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业内积累了不错的口碑。2006年,赵明受邀担任春晚舞蹈总监。这一次,他要负责的不止是一支舞蹈,而是春晚舞台上所有的舞蹈类节目。
在全国范围内捕捉舞蹈作品时,唐山的一个民间皮影舞蹈《俏夕阳》吸引了赵明的注意。这支由社区晨练点的退休阿姨自发组成的“俏夕阳”舞蹈队成立于1995年,演出的节目模拟唐山皮影戏,配合民族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998年至2005年间,“俏夕阳”先后获得全国老年健身舞蹈大赛特别奖、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金奖、全国老年文艺调演金奖等十余个奖项。
图片
“这支舞蹈在民间已经小有名气,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但如果从艺术性来说,他们的动作还是简单了些。”在赵明看来,要想登上春晚的舞台,这支舞蹈必须精心编排一番。于是,原本只是老年舞蹈队自己跳的简单皮影舞,在赵明的策划下,纳入了孩童的元素。“以往的春晚舞台,舞蹈节目还是以年轻人为主。这一次,我们设计的是让小朋友们当观众,搬着小板凳热热闹闹地等着看老奶奶们演戏。”老年人也终于在这样大的舞台上,拥有了成为主角的机会。
图片
尽管老人和孩子在体力上都各有限制,但在排练过程中,赵明却鲜少听到他们的诉苦。
尤其是那些奶奶们,听到我要帮她们减难度都连连摇头,说“只要导演你编出来,我们就克服一切困难演。”舞蹈动作中有屈腿跳的编排,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难度不低,但演员们也都坚持挑战完成了。每个人看着我的眼神里满是期盼,我知道,她们比任何人都渴望春晚的舞台。
图片
于是,哪怕数月的驻留和高强度的排练,哪怕每一次联排审核都要在后台经历漫长的等待,奶奶们的嘴里都还是无时无刻不在念叨着“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节拍,一有空就互相帮对方纠正动作。
图片
演员当中,最年长的舞者74岁,最年轻的小演员只有4岁。一边是初升的太阳,一边是依旧温暖的夕阳,12名老人和24名小朋友跨越了70年的时光,穿着红绿鲜明的服装完成了“前躬后倚皮影步”的俏皮呈现。大幕背后倒映的整齐身影,舞台上洋溢的或稚嫩或写满沧桑的笑脸,这份生命最质朴的传承和活力,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要知道,这些奶奶们都是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我曾经去过那里,感受过这座城市的厚重和那里的人们内心那种坚韧。这支舞蹈不只是猎奇地跳跳皮影舞这么简单,他们跨越了年龄的差距,齐心协力克服身体和心理的诸多压力,坚定地要登上春晚的决心,也很让我感动。看着他们排练到最后登台,多少次都忍不住落泪。”
图片
最终,在央视“我最喜爱的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中,舞蹈《俏夕阳》获得了歌舞类节目一等奖,收获了亿万观众的关注。
春晚40年,
“曲高和寡”的舞蹈艺术也能大放异彩
《俏夕阳》的出彩代表了群众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或许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广场舞在全国各地也流行开来。而同时,作为专业的舞蹈编导和从业者,赵明内心还有一个引以为傲的春晚作品——《岁寒三友——松·竹·梅》(以下简称《岁寒三友》)。
图片
同样也是2006年的除夕夜,在《俏夕阳》欢快的演出之外,《岁寒三友》则邀请了杨丽萍、谭元元、刘岩合作一个静谧优雅的三人舞台。作品借由“松竹梅”这三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耐寒植物,象征着送冬迎春的希望。三位舞蹈家将芭蕾舞、古典舞、民族舞在春晚的舞台上一一呈现,既代表了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也传递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精气神。
图片
时隔近20年再回看,这段唯美的表演仍然足够打动观众,然而当年却几度陷入被取消的境地。
“早年间的春晚,舞蹈都是宏大场面或者其他节目的陪衬。热热闹闹、张灯结彩的群舞,才被认为是符合春晚主题的。能给一个舞蹈五分钟单独的表演机会,是非常难得的。而《岁寒三友》中这几种艺术类型都是极为高雅、安静,适合细细品味的,好几次联排审核的时候,都是在通过和不通过的边缘命悬一线。”
赵明深知,这样高质量的演出有值得被留住的理由,他数次力排众议,坚持一定要让高雅艺术也走上春晚的舞台。
图片
图片
当然,最终人们在春晚的舞台上看到了一段意境优美的视觉盛宴,赵明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春晚使命。“如果那一年这个节目上不去的话,我觉得我这个春晚舞蹈总监是不成功的。”
图片
2006年春晚后台,赵明(左)和杨丽萍合影
从1983年到2023年,春晚走过了整整40年。回首自己参与过的几次春晚经历,赵明感慨万千。“春晚是一个文化的风向标,代表着各个时代大众的审美,所以其实每一步改变都很艰难。但我们作为第一波吃螃蟹的人,能够看到舞蹈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走进大众视野,是很有成就感的。有了最艰难的突破和尝试之后,近些年来我们才能看到像《晨光曲》、《只此青绿》这样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最希望看到春晚舞台的突破性和创造性,既然是风向标,除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之外,也要引领大众的审美,提升老百姓整体的艺术鉴赏力,而不只是看个热闹。希望在这个舞台上,我们能感受到时代感,感受到进步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