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舂粑粑、染花米、做汤圆……砚山壮族土支系的幸福年

咱们文山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砚山壮族土支系村寨,去看看他们都有哪些不一样的春节习俗。
图片
砚山壮族土支系过春节也叫过大年,壮语叫“孩镇”,壮族过年和汉族一样,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不同的是壮族过年分大年和小年,即从腊月三十到新年正月十六,壮族叫过大年;从正月三十到二月初六,壮族叫过小年,壮语叫“孩镇尼”。
图片
每到春节,砚山壮族同胞都要舂粑粑、做花米饭、汤圆等。粑粑分香米粑粑和糯米粑粑,舂香米粑粑时,会把粑粑揉成筒状或者捏成吉祥物。舂糯米粑粑时,通常把粑粑做成块状。做花米饭时,在蒸好的花米饭上画上吉祥物,意思是欢迎先辈、祖宗回来和他们过吉祥、快乐、幸福的春节。
图片
图片
砚山县平远镇蒲草村委会丫口村村民 彭玉翠:“每年要过年的时候我们壮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做粑粑、花米饭、汤圆、面酱等,都是我们壮家人喜欢吃的食物。”
图片
据彭大姐介绍,过年吃糯米粑粑有两层意思:一是会把开裂漏水的田粘住。二是壮族最忌讳与他人争吵,吃糯米粑可以让粑粑把污言秽语粘住,不得罪人。采访中,她还告诉记者,她们最有特色的粑粑还是面蒿粑粑。
图片
砚山县平远镇蒲草村委会丫口村村民 彭玉翠:“我们壮族的面蒿粑粑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我们天一亮就去找面蒿,找回来后就要把米泡好,然后拿米去推,接着面蒿和糯米一起蒸,蒸好后还要舂,舂完就可以吃了。”
壮族同胞除了做粑粑之外,过年还要做汤圆。首先,把糯米舂成糯米粉备用,过春节时做成汤圆,意味着全家亲人团团圆圆,幸幸福福吃团圆饭,热热闹闹过春节。其次是做新衣服。农村妇女都是自己亲手染色、纺织布料,买来花线、花布进行手工刺绣,再用针线一针一线把布料一块一块地缝起来,做成银泡服、镶腰衣、裙子、花鼻鞋等过春节时穿。因此,壮家妇女不仅有“吃苦耐劳”之说,更有“心灵手巧”之称。
图片
图片
壮族同胞过春节是一年中最高兴、最幸福的一件事,大家不仅吃得好、吃得讲究,而且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砚山县平远镇蒲草村委会丫口村村民 王娜:“我们壮家有很多特色美食,比如花米饭、凉粉、面蒿粑粑、黄荞粑粑,我最喜欢吃的是面蒿粑粑,春节最开心的就是能吃到很多好吃的,还能穿上我们美美的壮族服饰。春节到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图片
砚山县平远镇蒲草村委会丫口村村民 王如:“像我们常年在外读书,今年回家赶上和大家聚在一起做壮家美食,很开心,感觉年味儿很重,像一个大家庭,很有家的感觉。春节到了,祝我的家人身体健康、事事顺心,也祝大家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图片
砚山融媒:杨朝仙 王艳霞
编辑:谢思思
制作:冯鹤
责任编辑:王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