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俗文化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春节期间,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纷纷推出了兔年主题非遗作品展示和体验、兔年文物展览、兔年特色庙会等兔年主题文化活动,从生肖溯源、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维度对生肖文化进行多角度诠释,通过多元形式和丰富内容,展示以兔为题材的珍贵文物资料,表明了十二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和传统年俗文化的象征,让广大观众在欢度春节、享受公共服务的同时对我国悠久的生肖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发挥民俗文化功能,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望虎岁已赢千般好,看兔年更上一层楼。今年春节,生肖兔主题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文物展、生肖邮票、主题公园、艺术沙龙、群体游戏、剪纸、摄影比赛、诗会和微视频展播等,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各地群众线上线下尽情畅享,热热闹闹。
在华人文化圈,兔是十二生肖之一,对应地支的第四位。兔外表温顺可爱、天真活泼、机智灵敏,属兔的人也给人机智、谨慎、温和的印象,工作兢兢业业,有高度的责任感。
十二生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烙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里。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汉代《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这是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事实上,先秦时期就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和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代竹简,均清楚记载了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意识,以及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自然观,是中华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是中华民族创造力、想象力和智慧的结晶。随着历史的演进,生肖发展成为民俗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鼠的灵活、牛的勤劳、虎的气势、兔的机敏等,人们从正面解读生肖文化内涵,寄托一种美好的精神信念。如今,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并以此为主题推出了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文化活动。
和十二生肖一样,以二十四节气、各民族的传统节庆和习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符合人们生活的需求,代表了民族或区域的一种惯性风俗内容,是人们在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写照,具有文化、经济、社会及艺术价值。其中,包括展现地方风土人情、民众信仰价值和伦理道德;成为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影响着人们对生活态度、事物观点及价值观的理解和行为;促进人们的艺术审美进步。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首要的就是提供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民俗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民俗为民众所创造,并由民众集体传承和享用。民众作为民俗生活的主体,是民俗文化的持有者和实践者。在新时代,民俗文化拥有了更为活跃的空间场所和更为多元的主体参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加彰显,也能使全民更好地共享民俗文化成果。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多民族国家,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尊重民俗、尊重民俗主体、促进民俗文化持续开展,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至关重要。其次,民俗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消费力,可以发展文化产业经济。再次,民俗文化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好转,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发挥民俗文化资源的功能优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可以从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依托民俗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基层民众的社交、休闲等基本需要,对促进基层的文化繁荣、凝聚人心、维系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通过春节的舞龙舞狮、清明的踏青祭拜、端午的赛龙舟、中秋的团圆赏月等节日仪式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活跃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繁荣,实现文化传承。同时,倡导推动民俗节庆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融合现代需求和现代审美,这是接地气、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创建符合民族、地域和时节的文化品牌。依托民俗文化资源,提炼民俗文化精髓,开发相应的文化产品,包括节庆、活动、创意产品,创建民族或地域特色品牌,拉动经济并促进文化发展。比如,广西的壮族三月三、云南的傣族泼水节都成了知名的文旅IP。
三是加强特色传统文化遗产的挖掘,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创新、转变,引入公共文化场所,让民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可以设立与民俗生活相关的主题项目,通过互动体验模式,结合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就医、生态保健等所需,提供相关的文化知识服务,指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实践。
四是传承民俗文化因子,推动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活与科技融合,实现创新性发展。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延续其民族元素,发挥其理念与价值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互联网、物流、交通和先进技术的发展,现代生活变化巨大、日新月异,传统民俗文化传承需要符合现代生活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比如,推出普及性强、可读性高的文化读本或电子刊物,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化App、读本赠送或购买等方式,使其融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兔年画、兔窗花,广西文化场馆年味满满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图片
▲ 在广西博物馆,小朋友展示自己剪的兔窗花。广西博物馆供图
剪一张“卯兔”窗花,拓一张“大展鸿兔”年画,插一捧银柳年宵花……重新开馆的广西博物馆成为人们新年打卡的热门目的地,而广西博物馆也不负众望,推出了一系列兔年主题文化体验活动。
图片
▲ 广西博物馆兔年非遗迎新春活动  广西博物馆供图
一张大红纸,一把小剪子,剪出浓浓年味;涂墨、匀墨、刷墨、铺纸、印制,拓出兔年祝福。在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六推出的兔年非遗迎新春活动,是广西博物馆新春期间最受欢迎的体验活动,观众可以免费体验剪窗花、拓年画等传统民俗活动。
“我们精选了许多兔子形象的窗花样式,观众可以挑选自己心仪的‘兔子’剪出来。年画的版式则来源于馆藏的‘兔’文物——明代青花人物图罐上的兔子图案,希望大家在感受年味的同时也把博物馆带回家。”广西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于静说,非遗体验活动受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的热捧,馆里每天准备的300份材料包不到一小时就发完了,后面只能不停追加材料包。
此外,广西博物馆精心准备了兔年闯关活动,投壶、“拔萝卜”和套圈活动深受观众喜爱;瓯骆学堂“兔跃千年送福来”春节文化课,还引导小朋友制作兔年创意盒子画,从馆藏周朝玉兔片到明代青花人物图罐的兔纹底款,孩子们逐渐理解了千百年来人们将吉祥寓意寄于生肖形象的美好心愿。
围绕兔年主题,广西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的新春活动精彩纷呈,年味满满。广西图书馆为读者准备了兔年手工材料包,孩子可以自己制作兔年福字挂饰;在广西自然博物馆的“喜兔贺岁”手绘肌理画体验活动现场,大家纷纷用绘画表达着自己对新年美好的期待;南宁市博物馆的手工市集带来“兔”然惊喜,手捏陶泥福兔、糖画福兔、福兔灯笼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兔子的童话世界。据统计,春节期间,广西各级文化场馆共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2439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达220多万,让广大群众过了个文化年。
去山西博物院里寻“兔”
朱萌  中国文化报驻山西记者  郭志清
图片
▲ 孩子好奇的探索兔文物 山西博物馆供图
这几天,山西博物院随处可见一桩“怪事”:小孩子们在一层到四层的展厅里寻寻觅觅,其中一人视线忽然聚焦在某一件文物上,满脸欣喜地呼朋唤友来看。几个小脑瓜凑在一起,恨不得能钻到玻璃展柜中一探究竟。
一人说:“这盖子上雕着的是兔子吧?”旁边孩子闻言凑过来,细看后喜滋滋掰着手指边计数边应和:“是!找到第六个‘兔子’啦!”说罢,拿儿童智能手表煞有介事地拍张照“存证”,几人又四散开继续去“研究”下一个文物……
“今年是癸卯兔年,我院一年一度的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又开始了。全国50多家文博机构众筹数百帧狡兔题材的文物艺术品映像,赴多地同步奉展于公众。”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介绍,展览中,博物院精选了13件(组)与兔相关的文物同公众见面,其中有10件文物是首次亮相。这些别具魅力的兔文物被“藏”在常设展厅中,等待观众用慧眼去发现。
春节期间,有不少小观众专程到山西博物院里寻“兔”。无釉瓷卧兔、西周青铜兔尊、白釉褐彩兔形灯等馆藏文物,为观众讲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兔子”这一形象蕴藏的文化寓意。展览从十二生肖的文物形象、自然生态中的兔、历史文化中的兔、民俗文化中的兔等角度,对兔形象进行全面展示。围绕展览,山西博物院还推出了卯元神君木版年画制作、“吉兔成群”折纸、“兔故纳新”新春剪纸、卯元神君创意卡包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活动和文创产品,让广大观众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
巨型福兔扮靓武汉新春庙会
中国文化报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图片
▲ 高达五米的大型福兔扮靓新春庙会   武汉市东西湖临空港文化中心供图
走出家门,尽享人间烟火气。春节期间,湖北省武汉市“年味伴新春”兔年临空港庙会集市,在东西湖区临空港文化中心开启。品美食、赏非遗、看演出……广大群众一起品味这座城最初的年味,感受最有文化气质的新潮与浪漫。
快走到庙会集市时,高达5米的大型福兔一下子就抓住人们的眼球。白色福兔或站或趴,造型各异,惟妙惟肖,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打卡,还有小朋友围着福兔打闹嬉戏,浓浓年味扑面而来。
进入其中,数百只造型不同、材质各异的小兔子,不时地与来此的游客邂逅。现场,剪纸、年画、糖画、草编、灯笼5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亲临现场,演示传统民间工艺、技艺,通过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民间手艺,展示华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共同体验非遗文化魅力。
糖画尤其受到大家的欢迎,摊位前“里三层、外三层”被人们围得满满当当。非遗传承人用小汤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福兔造型,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像极一件装饰品,令人不忍吃掉。接过福兔糖画的小朋友,露出得意的笑容,忙着向身边人展示。
不仅如此,还有好戏连轴上演。在庙会集市,各大舞团、名家相继登场、精彩献艺,舞蹈《荆楚欢歌》、魔术《鸽剧魅影》、民乐《奔腾2023》《花好月圆》等节目异彩纷呈,让人们在歌舞中感受喜庆与欢乐,重新寻回儿时的年味。
济南非遗展“玉兔”迎新春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通讯员  张  扬
图片
图片
图片
▲ “玉兔迎春”济南市新春非遗展现场  王晓良 摄
1月至3月,“玉兔迎春”济南市新春非遗展在山东省济南市文化馆非遗展厅举办。展览聚焦新时代济南市非遗精品力作, 涵盖锡雕、济南面塑、济南微雕等20余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展出200余件实物精品。
“玉兔迎春”济南市新春非遗展主题鲜明、风格多样,既有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宏伟主题之作,又有描绘济南风光、诠释泉城特色的地域风情之作,还有迎接癸卯兔年、讴歌时代新颜的拙朴自然之作。这些展品均凸显了济南市传统春节的民俗特色,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所有展品均凝结着新时期济南非遗人的心血与汗水,显现出不同凡响的泉城风采、济南力量,充分体现了济南市“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和生动实践。
春节历来是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节点。济南市文化馆主要负责人介绍,“玉兔迎春”济南市新春非遗展的作品,主要围绕济南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展开。比如面塑作品,聚焦元宵节主题;微雕作品,聚焦春节拜年等。非遗既是当地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群众文化自信的抓手。围绕年俗主题创作的非遗作品,既增加了泉城的年味,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黑龙江文化活动云贺春节
中国文化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图片
▲ 黑龙江云展演歌舞节目《走进新农村》 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供图
为丰富百姓春节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文化强省建设,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以“卯兔迎春、放歌龙江”为主题,开展了卯兔诗歌诵读、卯兔书画展、卯兔猜灯谜、卯兔年传说推送等系列贺岁展演展览及征文、赛事活动,还策划推出主题为“我的新春我的年”云贺新春活动,通过该馆公共文化云平台及视频号、抖音号让群众走进祝福满满的“楹联展”,品味年味浓浓的乡村村晚,聆听经典文本、欣赏经典剧目。
1月21日,除夕,黑龙江省群艺馆云贺新春活动启动,推出了该省牡丹江市东宁市东宁镇大城子村乡村村晚的歌舞《时代感》、音诗画表演《平凡的世界》等11个深受群众喜爱的节目。大年初一推出“黑龙江迎新春楹联书法VR展”,大年初二推出“木兰村晚”,大年初三推出评剧折子戏《杨门女将》,大年初四推出“绥滨村晚”,大年初五通过“有声诵读+手语翻译”的方式开展《上下五千年》线上诵读活动,大年初六推出云贺新春活动之龙江“候鸟”展演,评剧《花为媒》选段、评剧《焦裕禄》选段、评剧《乾坤带》选段等6个节目让评剧爱好者过足戏瘾。
该馆调研美影部主任那娜说,在新春佳节,把形式各异的群文活动通过数字渠道传送到千家万户、乡镇村屯,把党的精神和正能量、主旋律的声音传递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讴歌美好生活、礼赞伟大时代,在表达对广大群众祝福的同时,也提高了城乡的精神文明程度。
2023年1月31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发挥民俗文化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图片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