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消失不见的汪精卫夫妇跪像,是怎么来的?

近两天,一则“重庆磁器口汪精卫夫妇跪像不翼而飞”的消息,迅速登上网上热搜。
据工作人员回答,这片区域因准备改造,所以暂时将这两尊雕像搬离这里,改造完成后才能恢复。
关于这对雕像的来历,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与大后方各地进行的一场名为“建墓铸逆”的运动。
图片
一、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汪精卫,乃“青史留名”的大汉奸、民族败类。
1883年5月,他出生于广东三水。早年投身革命,深受孙中山先生器重,效仿东汉曹操只身刺杀清摄政王载沣(未遂)。
袁世凯统治时期,汪精卫与妻子陈璧君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等重要职务。
1924年,即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汪精卫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图片
客观来说,这一时期的汪精卫与蒋介石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与中国共产党都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密切合作。
1927年4月,蒋介石率先向我党发难,一手制造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汪精卫宣布“分共”。
此时的汪精卫早已不是当时的“屠龙少年”,或许连蒋介石都没想到,汪精卫将来会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国共达成第二次合作。迫于日趋严峻的形势,蒋介石号召全国人民投身抗日救国大业。
图片
而此时的汪精卫却发表声明,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麿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理论。
他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另立中央,把东北三省拱手让给日本。
1940年3月29日,汪精卫与一众卖国贼正式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举行所谓的“还都典礼”。
此后数年间,汪精卫大力宣扬“曲线救国”等歪理邪说,力劝全体中国人民放下武器,向日本人投降。
1944年11月,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一年后,抗战结束,为了平息全国人民的怒火,蒋介石下令炸毁了南京汪精卫陵墓。
他的妻子陈璧君被戴笠逮捕押到南京,兜兜转转,最后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
图片
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上海战役,进驻上海的解放军接管了提篮桥监狱,救下了已经奄奄一息的陈璧君。
据资料记载,陈璧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倒认为丈夫汪精卫不是卖国贼,而是救国救民的大英雄。
不过,在关押期间,陈璧君思想态度相较以往有所转变。她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事情,更佩服于毛主席论人民民主专政。
1959年6月,汪精卫的遗孀,中国近代头号女汉奸陈璧君病逝于上海提篮桥监狱医院。
第二年秋,她的骨灰由子女撒入香港附近的大海。至此,世上再无汪精卫与陈璧君这两位恶人。
图片
二、陪都重庆的“建墓铸逆”
那磁器口的两尊铁铸汪精卫、陈璧君雕像从何而来呢?这件事源自1940年的“建墓铸逆”运动。
1940年初,中共中央于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寄信者是流浪于重庆的东北儿童李时英姊妹三人。
来信主要内容是姊妹三人出于对汪精卫、陈璧君等汉奸集团叛国投敌的愤恨,建议在重庆和大后方各地浇筑汪精卫夫妇铁像,供世人警示。
李时英姊妹三人随信捐出省吃俭用的5块8角法币。
同年2月4日,《新华日报》摘取发表李时英来信的主要内容。
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提议建造一座抗日无名英雄墓,以汪逆、陈逆二位卖国贼的铁像长跪英雄墓前。
图片
此消息一经发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并得到广大同胞的支持与赞助。
冯玉祥将军更是全力以赴,四处奔走,广泛联络各界人士,促成此事。
1940年2月25日,“建造抗战建国无名英雄墓,汪逆夫妇长跪铁像助力委员会筹备会议”在重庆召开。
参会者有吴稚晖、崔振华、胡文兰、沈钧儒、郭沫若、张万里等社会各界名流与国民党元老。
大家一致同意要建造抗战无名英雄墓,把汪精卫、陈璧君夫妇俩的雕像放置于全国各地的抗战无名英雄墓前,警示后人。
1940年3月至5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提议下,重庆政府针对这一问题连续召开数次会议。
图片
曾有一个四处流浪的难民致函《新华日报》,他对铸造汪逆夫妇铁像长跪抗战无名英雄墓,这一举动很是赞成。
由于自身只是个流浪者,虽然不能捐助很多钱,只在日常伙食里节省1元5角法币用来贡献。
同时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一时期,包括重庆以及抗战后方各地建造了几十座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及汪逆夫妇跪像。
因为地区不同、条件各异,汪精卫、陈璧君夫妇雕像其材质和最终形状大不相同,有木头的,还有铁铸以及石雕者。
其中,用时最长,花费最多,最为精致的就是位于重庆磁器口这两座汪逆夫妇铁铸雕像。
图片
这两座铁铸雕像于1943年9月中旬全部完工,施工者由著名雕刻师王临乙教授全权负责。
王临乙教授对高2.7米,长3.8米;以及长2.4米,宽0.8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抗战阵亡将士像的建造工作投入巨大心血。
其原材料全部采用合川及北碚所产的纯淡白石为原料,施工中精心制作,反复打磨细节。
经过一年多的工期,1943年9月中旬,工程全部竣工。
1944年1月10日,重庆市政府委派孙恩华前往验收合格。因为汪逆夫妇跪像安装地点尚未确定,故一时无法接收。
经双方约定,这两座跪像暂时由王临乙教授代为保管半年。
图片
国民党就是这样,对于一些重要事情的落实非常拖沓。直到1944年3月8日,时任重庆市市长贺耀祖对这两座雕像安装地点进行开会讨论研究。
由于事关重大,重庆市政府还要上报国民政府与军政部,得到上级同意后才能进行安装。
然而,直到全面抗日战争结束,引起广大市民关注的抗战无名英雄墓与汪逆夫妇常跪像,还没有得到安装,成品一直由王临乙教授代为保管。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于1946年一手发动解放战争,并于1949年底逃往台湾。
2001年,沙坪坝区人民政府按照王临乙教授的设计图稿,交由四川美院和中央美院雕塑家,制作完成了抗战无名英雄墓与汪逆夫妇长跪像。
汪逆夫妇跪像于2002年初,安装在古镇磁器口的清水门广场,以此告诫游人:“后来之人,孰生察之!”
图片
2005年,77岁的汪精卫之子汪文悌从香港来到大陆,想为父母祭拜一番。
到了南京之后,汪文悌没有找到父母之墓,反而看到了汪精卫、陈璧君夫妇的跪像。
据说,70多岁的汪文悌看到此情此景,突然嚎啕大哭。 他一边流泪,一边说道:“做错事就该受到惩罚。”
汪文悌是活跃于香港的著名建筑专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常返回祖国,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大业。
上一辈犯的错误,不应该由子孙来承担,这就是毛主席常说的祸不及儿孙。
然而,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么两座具有深刻警示含义的雕像,居然凭空“不翼而飞”。若不是网友发现,把事情闹上热搜,或许有关部门不会主动发布关于雕像不见的信息。
图片
不可否认,近几年网络上经常出现对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负面人物进行刻意“洗白”的现象。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属于刻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给青少年带来了错误的历史知识,导致其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出现混淆,更是对曾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们的不尊重。
总之,希望这两座汪逆夫妇跪像能早日放置原地。下次有关部门处理这些较有争议的景点或文物时,还是要多与大家说明才行。
参考文献:
[1]唐润明.陪都重庆的“建墓铸逆”运动[J].四川档案,2005(0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