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故事|古城墙、大庙宇……峨眉古县城旧址你还知道几个?

编者的话:讲好峨眉故事,领略千年文化。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微峨眉围绕“释武茶药”特色文化名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开设《峨眉故事》专栏,为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注入文化灵魂。今天,跟大家讲述的是《峨眉古县城》的故事。
图片
(1938年的峨眉西门旧城墙,孙明经摄)
《峨眉古县城》 
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刘君泽《峨眉伽蓝记》载,峨眉县初期,规模较小,到了唐代中期,才开始修筑城墙。城墙用砖土混建,周围4公里,高3米余。明正德七年(1512年),佥事罗翊督知县赵钺改为石墙,开东、西、南、北四大门。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县吴廷壁增修,高6米。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知县崔炯用红石铺成垣,于东南和西北两角新开二门,共六门。东门曰文昌门,南门曰瞻峨门(后改为胜峰门),西门曰武振门,北门曰观澜门,东南角曰迎恩门,西北角曰拱宸门。门上俱设城楼,巍峨壮丽。东南北三门在护城河上,卷石为桥,桥名是:东曰迎恩桥,南曰化龙桥,北曰通泰桥。到了清雍正九年(1731年),知县文曙重建东、南、西、北四门及小南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知县刘璐,再次维修。整修后的城墙,高约5米,宽近3米,气势雄伟,非常坚固。同时,将东门更名东旸门,南门更名南熏门,西门更名挹爽门,北门更名拱宸门,东南更名育贤门,西北更名迎波门。这时的主要街道有:十字街、东正街、鼓楼街、城隍庙街、育贤街、儒林街、正北街。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1928年、1943年,县城发生过三次重大火灾。其中最后一次(六·八火灾)损失惨重,全城几乎烧光。在修复时,城墙被拆。
县城内原有禹王宫、文昌宫、天上宫、紫云宫、万寿宫、桓侯宫、古柏堂、文庙、武庙、城隍庙、火神庙、峨神庙、王爷庙、报恩寺、西坡寺、三清观等,殿宇巍峨,堂室宏丽,神像庄严,古木阴森。这些殿堂,大部分在三次火灾中被焚。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六·八” 火灾后重修县城。
上世纪五十年代,乐(山)西(昌)公路穿城而过;夹(江)峨(眉)公路、峨(眉)沙(湾)公路、峨(眉)高(庙)公路交汇于此。
赵划在《峨眉逸文》一书中,对峨眉县解放初期的城内面貌有如此描述:1949年12月17日,解放军进驻峨眉县城,是从大佛殿围墙后,乐西公路王碾房倒拐进东街至县政府。见沿街留有“六·八”火灾遗迹:茅草屋、谷草房、杉皮房矮小破旧,屋漏墙歪,梁折柱斜,白墙瓦屋只有数家。大南门、小南门城门城墙已拆,北门渔桥留半截城门,新东门、水西门留约200米城墙。城楼上住着打更匠。
“六·八”火灾前,衙门大堂打屁股,满街听得啪啪响,门右侧是牢囚房。“六·八”火灾后,建造几栋矮小房,四个办公室,一个土石的土台子,即所谓大礼堂。
城区街道有东、西、南、北街。市场有木货市、白炭市、西门煤炭市、柴草市、草鞋市。状元街、新市场(清朝考棚)、江西街最闹热,百货、土杂、洋货样样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笔者印象中的峨眉县城是:几乎一律的一层低矮木制房舍。雁门街过北门大桥进城。如今的雁门街基本保持了解放初期面貌。北门大桥是一座红石卷石拱桥,即今北门桥旧址。过了桥进城就是铁匠街,往前左边状元街,右边草扒市巷。穿过草扒市巷就是水西门,紧挨着的是宽敞的西门粮站。出西门粮站是正西街,直达一中校。今正西街还基本保持了旧有面貌。一中校背后叫老霄顶。河坎下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游泳所在叫坛儿沱。每年游泳都要淹死人。老霄顶和三0二地质队校场坝所在曾经都是峨眉县开公审大会枪毙人的地方。西坡寺和一中校遥遥相望,就是如今峨眉党校、峨眉武装部所在。今喷水池乃大南门口,其时城门城墙已不存。今出城到九里的路口是小南门,一座卷石拱桥是育贤桥,过了育贤桥就是十里山生姜坡,即今日大佛禅院后门附近。今金绥路口曾经有一座牌坊。牌坊内是正东门,出牌坊是外东门,直抵如今的峨眉二小校大门口。大佛殿和二小校一墙之隔。大佛殿外面是童街子。如今银杏园商住小区曾经背靠大佛殿后墙,是猪市坝。过了光辉桥是刘坝子。如今清音桥和北门桥之间是校场坝,即今三0二地质队所在,面积约上百亩。如今滨河路连接水西门的是一座铁索桥。
文稿:朱华高
编辑:饶芬  责编:钟婧薇  审核:赵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