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聊天”上热搜:人和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全靠演技

何所欢,两性情感心理学写作者,写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识。
图片
知乎上有个热搜,提到了“中国式聊天”。
这是作家杨照在某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个观点。
他说:“人与人之间聊不起来,一部分源于文化生活的贫乏。平时跟不熟悉的人聚在一起聊天,实质上没有什么生命交流。”
这句话,有几层含义呢?
第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存在某些“隔阂”
比如:
你是在外面读书的大学生,回到农村老家面对那些没有继续读书的朋友,就没什么共同话题;
你是学艺术的,面对那些不喜欢艺术的人,就没什么话题;
你是这个行业里的人,跟另外一个行业的人聊天,也没什么话题。
因为你们之间隔着的,是对彼此行业,学识,喜好的不理解或不感兴趣。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是“三观”。
图片
第二:现实中大多数聊天,都没办法进行“更高层次的交流”
什么意思?
你跟路边卖小吃的人谈艺术,谈喜欢的作家,谈影视剧,对方会觉得你这个人不正常。
但你如果跟他们聊小吃,聊做生意,聊怎么把小吃的口味做好,那他们就很感兴趣了。
大多数人,都只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对于陌生的东西,有天然的抵触心理。
就像你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首先感受到的,是压力、恐惧还是好奇?
肯定是先不适应,有些陌生,然后在缓解了自身情绪后,才逐渐产生一些好奇心。
图片
第三:大多数人的聊天,其实都是“说废话”
比如说:
在农村老家,邻里亲戚相遇时,往往会说:
“吃了吗?”
“吃的什么?”
“没上班?”
“在哪里上班?”
“最近在忙什么?”
这些的确是废话,聊几个回合下来就没兴趣聊了。
但正是这些废话,才组成了我们最真实的社交关系。
想一想,你跟身边的多数人,是不是都是这种层次的聊天?
跟同事聊天:
无非是聊工作,吐槽老板,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要吃的美食。
跟朋友聊天:
无非是吐槽,抱怨,互相安慰,聊一些八卦。
即使跟爱人朝夕相处,彼此之间的聊天也大多由“废话”构成。
聊废话,才是人与人之间维系关系的正常手段。
倘若没有废话,那社交也很难继续存在下去。
图片
什么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本质上是:
用一种彼此都舒服的方式,进行一场不尴尬的“尬聊”。
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在真实的社交关系中,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都是“戴着面具”的。
“逢场作戏”。
“全靠演技”。
人在社交过程中,不得不让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
比方说:
在公司里,你的面具是:
靠谱的员工,稳定的员工,卖力的员工。
在家里,你的面具是:
严肃又充满安全感的父亲,温柔又得体的母亲,听话懂事的子女。
在外面社交时,你的面具是: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面对不同的人,你需要让自己表现出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说法方式。
这些面具,就构成了一幕幕社交。
图片
人与人的关系,注定无法做到“长时间的灵魂交流”。
首先,长时间的灵魂交流,会让彼此感到尴尬。
聊多了,灵魂交流,生命层次的探索,也就变得枯燥无味。
除非你们的专业,你们所处的领域,就是研究文学,生命,艺术,或科学。
就算你跟灵魂伴侣聊电影,聊书籍,聊喜欢的作家,也会控制在一定时间。
长时间聊固定的话题,而无法换一种风格,只会让彼此厌烦。
作家往往不喜欢谈论自己的作品,也不喜欢跟别人讨论作品;
心理医生能治愈别人,却未必能“自愈”。
更换不同的聊天风格和方式,聊不同的话题,才能让关系长存。
图片
其次,最好的社交形式,是“彼此放松”。
从来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社交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
就像男人一起吃饭喝酒时,总是喜欢聊女人,聊房子,聊车子,聊收入,聊球。
女人在一起吃饭,总喜欢聊八卦,聊感情,聊化妆品,聊衣服。
没有完全的“雅”,也没有完全的“俗”。
最好的社交形式,就是“彼此舒适,放松”。
如果跟对方聊天不舒服,你还会继续聊下去吗?
如果遇到让你讨厌的人,你能一直假装好脾气吗?
雅俗共赏才是最好的归宿。
只聊雅,聊灵魂共鸣,聊艺术,聊文学,社交不完整;
只聊俗,聊吃喝情爱,社交也不完整。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我放松的状态下,相互结合。
有人能跟你聊雅,也有人能跟你聊俗。
图片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作家的言论?
你喜欢什么样的社交形式?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