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当官,能力、情商和时运的结合

李卫字又玠,江苏铜山人,雍正朝的重臣和宠臣。在不少人印象中李卫是个大字不识一斗的乞丐,但自小流浪市井的生活,也将他锻炼得嫉恶如仇、鬼灵精怪。雍正则看上他这一点才将其收入奴仆并委以重任,最终成就一段君臣佳话。
然而真实的李卫却与这些大相径庭。
图片
康熙五十六年,三十一岁的李卫以捐资员外郎(一万两白银)的身份正式步入官场,而且当年就上任兵部员外郎(从五品)。非科班出身还能这么快获得实缺,没有白银铺路是不太可能的。这说明李卫不但不穷还很富,这也说明李卫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那般“嫉恶如仇”。
关于李卫大字不识一斗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歧视性的谬传。李卫家世代经商(包括李卫本人),虽然家境殷实但也让他们处在“士农工商”这条歧视链的末端。那个年代人们印象中的商人(非官商、缙绅)就是只会钻营逐利、远离教化的人。
但以李家的财富和当时社会对于读书的推崇(能识文断句也便于经商),李卫自小不可能不接受教育。可以说他在读书上没啥成就,但是目不识丁就有些不合逻辑了。而且李卫其后的经历也证明他不是愚笨难学之人。
科班控制的朝堂非常歧视李卫这种捐纳出身的人,升迁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很多人捐纳官职,不要说升迁连实缺都没指望过,也就是为了混个可以抬升地位的身份。
而李卫仅花了两年就升任户部郎中(正五品),三年后雍正一登基就将他放到云南盐驿道(正四品)这个肥缺上;一年后李卫升云南布政使主管一省钱粮财税;雍正三年,李卫又升为从二品的浙江巡抚兼两浙盐运使;雍正五年,李卫就坐上了浙江总督(从一品)的位置。
十年的时间李卫就从白身飞升至封疆大吏,要知道很多进士老爷们十年还混不出翰林院呢。火箭般的升迁自然少不了雍正的恩宠,但是雍正为什么要刻意提拔李卫呢?
图片
首要的原因是,李卫拥有当时很多科班出身的官员都不具备的一项能力 – 赚钱。从云南盐驿道开始,李卫历任职务中都有一项共同的职责,为朝廷开源增收。
康熙朝虽然被称为盛世,但由于内部叛乱以及征伐蒙回藏等部常年兵戈不断,加上康熙后期奉行“宽政”,朝野上下贪腐也日益严重。这些都导致朝廷财政困难、濒临破产,所以赚钱就成了雍正登基后最重要和压力最大的任务。
科班出身的进士老爷们和生下来就享有特权的旗人子弟,可以说从读书、入仕开始就没有关心过如何赚钱(他们更关心怎么“捞钱”),也未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培训。在他们的对比之下,出身商贾之家,深谙经营之道的李卫,在雍正眼里就“香”了。
李卫在康熙五十八年升任户部郎中后就在朝堂展示出了自己这份“与众不同”的能力,还获得过康熙的专门表彰嘉奖并升任直隶巡道(雍正可能是在这个时候注意到他的)。因此为钱发愁的雍正一登基自然要大力提拔这个赚钱能手。
其次,李卫非常会做官,非常会在雍正手下做官。
李卫自身家庭比较富裕,加上他严于律己,出仕几十年从未涉足官场的一大雷区 – 贪腐。不拿他人钱财,手脚自然不会“短”地去徇私枉法,也让他难以被人抓住小辫子,所以李卫当官期间的名望还是不错的。
李卫在雍正手下不但表现得无比忠诚,还表现得情商很“低”。他和朝堂同僚们格格不入,别说拉帮结派,还常常互相攻击和责难。雍正一朝的四大宠臣年羹尧、李卫、田文镜、鄂尔泰,李卫跟其余三个关系都非常差。
伺公居太夫人丧,遣人以厚赙吊,公骂曰:“吾母虽馁,亦不饮小人一勺水也。”麾使者于大门之外,而投其名纸于溷中......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
李卫的母亲病逝时,田文镜欲借机交好李卫。虽然当时田文镜的名声不怎么好,但是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他是吊唁自己的亡母。但是李卫一点面子都不给,不但骂走使者,还把田文镜的名帖丢进了粪坑以示自己的厌恶。
对于鄂尔泰,李卫一样是没有好脸色。他公开弹劾鄂尔泰的弟弟鄂尔齐,这其实不是弹劾,而是假借弹劾之名的公开决裂。因为当时朝堂大员们即便是针对对方告状,也多是用密折,日常还是以礼相待并不撕破脸。
图片
李卫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主上雍正是个疑心非常重的人。虽然把自己搞得浑身是刺,跟同僚们矛盾重重,甚至被他们群攻。但是这种“孤”,在雍正眼里就是优点,可以非常放心、安心地委以重任和大权。
最后当时的特殊时局也是李卫能扶摇直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面提到的雍正四大宠臣,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举士绅阶层。年羹尧和鄂尔泰是八旗子弟(不过他们俩都参加科举并中第),李卫和田文镜都是捐纳(田文镜是捐监生)。除他们之外其他不少被雍正委以重任的官员也非科举士绅。
并不是雍正认为科举进士们不堪使用(例如雍正非常信任的张廷玉就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而是雍正不想重用他们,因为雍正为了给皇朝赚钱要拿科举士绅阶层开刀。
雍正大力推行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就是在剥除士绅阶层的部分利益,而士绅一体纳粮更是直接割他们的肉了。如果用士绅的代表科举进士们来对付士绅,其结果必然是阳奉阴违,革新难以推进。所以在雍正看来,李卫这种被士绅所鄙视的“商”,才更适合用来对付士绅。
而李卫也很会投雍正所好,在推行雍正的革新时他对士绅的态度,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字来形容 – “狠”,谁敢挡皇上的道就灭谁。这样的李卫,雍正自然会喜欢也自然会大力提拔了。
但是这样的李卫也必须处在这种特殊的时局下才有发挥的空间。乾隆登基后,他并不赞赏其父的策略和行事原则,因此雍正一朝的宠臣们也都不为他所喜,注定悲剧。虽然李卫在乾隆三年就早早离世避开了清洗,但是乾隆并没有真的“放下”他。
乾隆第五次巡幸江南时,在杭州西湖意外看到了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像,这一下子就勾起了皇帝当年暗藏心中的怒意: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乾隆下令捣毁神像和庙宇,雍正一朝的重臣、宠臣可以说被乾隆一个没跑的全部搞倒搞臭。
注:田文镜病逝于雍正十年,被雍正赞誉为“第一巡抚”并入贤良祠。乾隆五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请将田文镜移出贤良祠,乾隆虽没同意,但是借这个机会把名声本就不好的田文镜彻底搞臭,而且之后他动不动就拿田文镜做训斥官员的反面教材;
鄂尔泰病逝于乾隆十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借“胡中藻诗文案”攀附鄂尔泰,将其定性为奸佞并移出贤良祠;
张廷玉自乾隆十三年开始请辞归乡养老,但是乾隆故意用雍正许诺的“配享太庙”折腾他。在张廷玉亡故前剥夺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让这个老臣含恨故去。但是张廷玉死后,乾隆又恢复其配享的资格为自己博取宽宏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