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湿地日|他们修复湿地,为了让鸟儿更好地栖息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也是水鸟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国境内湿地广布,类型多样,湿地总面积居世界第四。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各种水鸟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高质量的栖息地,而水鸟也是评价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和状态的重要指标。湿地与水鸟,紧密相依。
图片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中华秋沙鸭。图/朴正吉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很多受到人类活动负面影响的湿地都已经丧失了作为高质量水鸟栖息地的功能,许多候鸟在迁徙的过程中无处栖身,鸟儿们面临着失去自己家园的困境。
图片
▲白枕鹤和它的宝宝们。图/贾亦飞
自2017年起,SEE任鸟飞项目就开始搭建民间保护网络,通过民间机构发起、企业投入、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化参与”模式开展积极的湿地保护工作,共同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
图片
北京环球影城旁曾有一条“臭河”
从我们身边公园里的池塘,到纵贯国土的江河湖海,都是湿地的一部分,市政河道也是湿地修复中的重点对象。
“看,是紫背苇鳽!”大好兴奋的指着一处对同伴喊道,但没等同伴反应过来,它已经消失在河道深处的芦苇丛中了。
图片
▲紫背苇鳽。图/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小齐
这是2022年6月,SEE任鸟飞伙伴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在萧太后河道日常监测中发生的一幕,大好正是爱鸟会中的一员。
北京市通州区环球影城旁的萧太后河老河道,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十年前,它还是一条远近闻名的“臭河”——水污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应俱全。当时,别说是紫背苇鳽这种北京市区较为罕见的鸟类会光顾,其他的越冬鸟类也鲜少来临。
图片
▲修复前的萧太后河(上)和现状(下)。图/镜朗生态
那是发生了什么,让这条河面貌一新,从而受到了鸟儿们的青睐呢?
图片
修复湿地,需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2020年,SEE任鸟飞伙伴镜朗生态受北控水务集团委托,在北京萧太后河老河段进行 “萧太后河典型河段水体生物群落恢复工程”。该项目采用了早先由汇丰银行(中国)提供资金,镜朗生态在北京实践成功的城市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框架。
项目团队经过调查发现,萧太后河所有水域中的沉水植物均未形成群落;缺少大型底栖动物和大型浮游动物;鱼类以鲫鱼为单一优势种,麦穗和泥鳅为常见种,群落结构简单,缺乏众多功能性物种。
水质污染,食物短缺,鸟儿们自然对这里“退避三舍”。
图片
▲工作人员对萧太后河进行调查。图/镜朗生态
据此,团队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北控水务集团的尾水湿地建设技术结合,共同构成三级嵌套多样性生物栖息地,快速实现了生物多样性恢复。在项目实施期间就见证了以短耳鸮为代表的顶级肉食性鸟类的回归,冬季未上冻的水面上出现白腰草鹬和绿翅鸭等多种越冬鸟类。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指的是对生态系统加以保护和修复,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从而使其造福人类的行动。本项目中通过以生物多样性提升为导向的经典生物操纵技术,引入先导物种、序批式投放各类水生动物低龄幼体、优化物种组合,在生态系统中恢复大量捕食者以加速营养物质转化,快速恢复多营养级、自稳定的水生态系统。同时,这些物种可以通过繁殖扩散,大范围辐射提升下游水质与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SEE任鸟飞伙伴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在萧太后河的日常监测中,除了记录到紫背苇鳽、黄胸鹀等多种北京市区较为罕见的鸟类外,还发现在萧太后河及其下游的凉水河中越冬的雁鸭类等各类水鸟也大幅度增加,流域内甚至出现了数只越冬的白尾海雕。
图片
▲萧太后河重新受到鸟儿们的青睐。图/镜朗生态
当萧太后河恢复了清澈,鸟儿们重新回到了家园,湿地重新恢复了高质量水鸟栖息地的功能,变得生机盎然。
图片
修复湿地,需要群众的支持
在保护和修复湿地的过程中,除了项目团队在一线的努力,当地群众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自沙坪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沙坪河水体脱黑脱臭,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本土水生态系统迟迟无法恢复,河道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水质波动较大。
2020年-2022年,在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资助,江门北控水环境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场地指导及运维支持下,SEE任鸟飞伙伴镜朗生态再一次采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在广东省鹤山市沙坪河开展了“沙坪河水生态恢复和社会参与试点项目”。 
沙坪河项目区外来物种入侵严重,项目团队通过重引入本土物种,投放各种功能性鱼类来对其形成有效控制。
图片
▲沙坪河中的部分物种。图/镜朗生态
然而项目人员发现,在沙坪河钓鱼、捕鱼的当地居民较多。对此,团队在走访调查中与居民积极沟通,在项目区及沙坪河沿岸安装科普展示板,向当地居民介绍相关知识。
项目人员还在钓鱼人员聚集区域设立外来入侵物种和本土物种的科普说明牌,让钓友参与到外来入侵物种的持续管理中,在意识层面和生态知识方面得到提升。
此外,在项目实施期间,许多志愿者也参与到水生态监测和外来物种清理工作。在2021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江门市生态环境局鹤山分局在这里举办了以 “呵护自然,人人有责” 为主题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沙坪河水生态恢复的过程。
图片
▲沙坪河2021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图/镜朗生态
在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的鱼类、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数量均有显著提升,丰富的底栖动物和鱼类也将鹭类、沙锥等水鸟,以及黑鸢等猛禽,吸引到了沙坪河。
图片
▲沙坪河上的白鹭。图/镜朗生态
志愿者在鹤山市区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6.88%的市民知道并了解沙坪河水生态恢复项目。受访者中绝大部分对于沙坪河的生态治理和水生态恢复工作做出积极评价。
图片
湿地生机,处处都应鸢飞鱼跃
湿地、森林和海洋一同构成了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构成了自然界中壮阔的景致,更有着涵养水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系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也因此获得 “地球之肾” 的美誉。
对于城市湿地而言,修复区的运维管理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合作情况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效。
图片
▲经过水生态修复的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公园。图/镜朗生态
庆幸的是,近年来有更多的人关注湿地和鸟类保护,普通人在湿地生态修复中可以做观察者和监督者,民间组织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截止2022年年底,SEE任鸟飞项目搭建的民间保护网络,已支持全国81家伙伴机构在全国20个省市的104个地块上开展保护行动;累计开展巡护和鸟类调查超过7,100次,保护了超过4,000平方公里的鸟类栖息地。
当鸟儿得到更好的守护,湿地生态修复的成效也就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今天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以“湿地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为主题,湿地为人类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好处。然而,在过去50年中,世界上35%的湿地已经消失,湿地的保护迫在眉睫,而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湿地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片
▲ 图/湿地公约
你我身边的每一片湿地,都应有一盎清水,都应有鱼跃鸢飞。
支持SEE基金会任鸟飞项目
守护湿地的候鸟朋友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