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别让山寨食品横行农村

桌上一盒零食,里面有“小白兔奶糖”“奥密奥饼干”等,热情的亲戚抓了一把塞到袁成程手里;临走时,亲戚又拿出一盒“六个甄核桃”作为回礼……这是今年春节期间在北京打工的袁成程回到湖南老家,走亲访友时遇到的一幕。
据《法治日报》报道,春节期间,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市场,山寨食品、山寨烟酒屡见不鲜。
图片
东方网:山寨食品横行农村市场有两大原因
山寨食品缘何横行农村市场,一方面在于农村消费者识假辨假能力不强,警惕性较低。不少群众品牌意识缺失,不太关注产品真伪。甚至当有消费者对于山寨食品提出质疑后,商家以“升级版”“新口味”等理由就能糊弄过去。同时,监管力量薄弱,也是山寨食品趁虚而入的重要因素。以笔者所在的乡镇为例,市场监管所只有三个人,平时忙于办理营业执照、处理消费投诉等事务,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各村进行执法检查,大都只是走马观花。即使发现山寨食品,往往只是将涉案产品予以扣押,对商家处以一定罚款,很少对于背后的厂家进行顺藤摸瓜。与销售山寨食品的暴利相比,这些代价对于商家无异于“罚酒三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风头过后山寨食品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澎湃新闻:山寨货横行,损害市场公平竞争
山寨货“下乡”,背后确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山寨货横行的局面可以被“无视”。要知道,很多正品在农村市场没人买,未必是因为农村消费者接受度不高、消费不起,而是市场长期被山寨货攻占后“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更进一步说,对于山寨货带来的弊端,不能仅看到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冲突,也要看到它对于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破坏。一定程度上说,农村市场山寨货横行,实际上也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如今,全国范围都在推进构建统一大市场,缩小城乡市场在监管水平、执法力量、市场标准等方面的落差,应该是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这背后既涉及更合理平衡城乡之间的市场监管资源投入,也包括继续推进完善农村下沉市场的基础设施。比如,加速农村地区电商网络、物流设施的完善,就可以帮助更多物美价廉的正规商品直达农村,弱化山寨产品的存在空间。
北京青年报:整治山寨礼品,功夫在平时
山寨礼品多来自小作坊、黑工厂,迎合了消费者贪便宜、好面子的心理,也抓住了农村消费者辨识能力差或不以为意的弱点,钻了农村市场监管相对薄弱的空子。实际上,山寨礼品的生产经营是一个持续性行为,只是在春节期间更加活跃。因而,整治山寨礼品不能把目光只聚焦于春节期间,还需把功夫下在平时,持续发力。针对山寨礼品的“特色”,相关部门在治理过程中应对症下药,多向施策。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建立完善对山寨礼品的常态长效治理机制,提升监管频次和监管覆盖率。严格督导经营者履行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义务,并针对检查发现的山寨礼品追根溯源,从销售末端查起,端掉山寨礼品的生产窝点,打掉山寨礼品的产销链条,让生产经营者付出对应的法律代价。
经济日报:建立溯源机制,全链条规范运营
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不少整治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持续整治假冒伪劣商品,需要从长计议,从规范渠道和商品溯源两方面共同发力,多部门联动,形成协同治理效应。首先,要规范商品渠道,管住源头。必须规范农村商超布局,下大力气持续整治没有运营资质的黑超市,使商品进货渠道透明化。其次,要建立溯源机制,反向追查。当前,“食品溯源码”已经开始在全国多地推广普及。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大行其道,来路不明是一大原因,出现问题难以找到责任主体。对此,农村地区应加快建立包括集中收集、追溯、跟踪等制度在内的食品监管体系。对于所有流入农村市场的商品,尽快建立溯源机制,明确生产、流通责任,对全链条规范运营起到有效约束作用。